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临床上,大量血液病患者需要长期输入化疗药物、血液制品和高浓度液体,很多药物对血管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血液临床的应用,有效减少了患者因反复穿刺、药物外渗等原因导致的皮肤组织溃烂,堪称血液临床的一大“利器”。
为规范PICC的临床应用,《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金爱云主任护师团队特别策划“实战PICC”体系化培训,通过8个话题的分享,深入浅出讲解PICC置管相关技术及临床应用经验,期待帮助到大家的临床工作。
PICC被广泛应用临床的同时其并发症也备受关注。不规范的PICC导管维护会引起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堵管、导管相关性皮肤损伤等并发症,增加患者痛苦、增加非计划拔管风险,而有效规范的PICC维护不仅可以降低并发症,还可以促进静脉治疗安全。
本期内容主要为大家介绍PICC的日常维护包括护理评估、更换输液接头、冲封管、更换敷料等几方面。
护理评估
在维护导管之前,需进行全面认真评估
✔ 患者的疾病种类及严重程度;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实验室结果;穿刺局部皮肤状况,穿刺点是否红肿,有无渗血、渗液的情况;评估患者臂围有无变化,是否有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栓等并发症;既往维护状况及并发症史。
✔ 评估患者的治疗方案:目前是否输液治疗、输注方式、输注药品的种类、输注的频次及疗程。
✔ 评估导管功能:导管管腔有无回血,输液接头有无残留血,与维护本信息进行对比,评估导管是否存在脱出、移位等情况。如皮肤异常患者与上次维护信息进行对比,目前患者状况是否好转。
输液接头更换频率至少7天更换1次。用75%酒精棉片包裹导管头部及横截面,应用机械法进行用力擦拭,消毒时间不少于15 s。当输液接头内有血液残留、完整性受损、明确污染需要立即更换。
✔ 冲封管必须使用10 ml及以上的注射器。
✔ 封管溶液及浓度一般可用0~10U/ml的肝素溶液封管。
✔ 冲封管的量及频次:最小的冲管量为PICC导管及辅助装置内容积的2倍;最小的封管量为PICC导管及辅助装置内容积的1.2倍。间歇期的PICC至少每周冲封管1次。
✔ 冲封管的方法:采用脉冲法冲洗导管(推-停-推)使导管内产生涡流,将导管冲干净。封管采用正压封管的方法,普通注射器最后余0.5-1ml生理盐水时在推注力量的同时分离注射器,确保瞬间正压。
✔ 敷料更换指征及时机:根据敷料种类选择更换频率,纱布敷料至少每2天更换1次,透明敷料至少5~7天更换1次。
✔ 去除敷料时采用0°或180°移除敷料,避免皮肤出现撕脱伤。
✔ 敷料一般采用无菌透明敷料覆盖穿刺点,并注明更换时间、日期。对于粘胶过敏、皮肤病及皮肤完整性受损的患者可采用水胶体敷料。对免疫力低的患者为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可使用含氯己定凝胶敷贴。
临床常用的皮肤消毒剂有效碘浓度不低于0.5%的聚维酮碘溶液、浓度>0.5%的葡萄糖酸氯己定醇溶液(年龄<2个月应慎用)、75%乙醇溶液或2%碘酊溶液。对酒精过敏的患者可使用聚维酮碘进行皮肤消毒,对于皮肤破损的患者,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再用0.5%的聚维酮碘溶液消毒。目前临床普遍使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溶液。
消毒手法: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以“Z”字形方法摩擦消毒。消毒范围:大于原有敷料范围,一般消毒直径15 cm以上。充分待干(待干不充分不仅会增加接触性皮炎的发生率,还会使敷料中含有的黏合剂失效,导致固定效果不佳。)
在使用敷料固定导管之前可使用无菌皮肤保护剂,它们在皮肤和敷料黏合剂之间形成保护界面,减轻黏合剂对皮肤的损伤。使用过程中避免皮肤保护剂接触穿刺点。
敷料固定导管时应采用以穿刺点为中心无张力放置、按导管塑形、抚压敷料的方法,敷料或固定装置与皮肤紧密贴合。外露导管固定采用高举平台法,避免导管直接压迫皮肤,减少皮肤压力伤的发生。
规范维护,守护生命通路!
PICC导管的冲管封管流程,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海报,进入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