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Plinabulin plus docetaxel versus docetaxel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fter disease progression on platinum-based regimen (DUBLIN-3): a phase 3, international, multicentre, single-blind, parallel group,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普那布林联合多西他赛与多西他赛单药治疗铂类药物耐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项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
发表期刊:《柳叶刀·呼吸病学》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IF=38.7)
通讯作者: Trevor Feinstein, MD
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 韩宝惠
Trevor Feinstein, MD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石远凯
主要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国际权威期刊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发表文章《普那布林联合多西他赛与多西他赛单药治疗铂类药物耐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项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该研究显示,免疫调节新药普那布林与多西他赛联合,在基因突变阴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后线治疗中,具有明显疗效和较强安全性。同期,在第50届世界肺癌大会上,韩宝惠教授作为主要研究者汇报了DUBLIN-3 试验的主要结果,在国际舞台唱响了中国之声。
对于无驱动基因突变的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目前仍缺乏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二线和三线治疗方案。
在这项Ⅲ期、国际性、多中心、单盲、平行分组、随机对照试验中,我们在澳大利亚、中国和美国的58家医疗中心招募患者。入选患者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野生型NSCLC的成年患者,这些患者在一线铂类化疗后出现疾病进展。患者按照1:1的比例,通过独立分层随机化方案(区组大小为4)随机分配至接受静脉注射多西他赛75 mg/m²(第1天)联合普林布林(30 mg/m²)或安慰剂(第1天和第8天)治疗,每21天为一个周期,直至疾病进展、不可接受的毒性反应、撤回同意或死亡。主要研究终点是意向治疗(ITT)人群的总生存(OS)期。安全性分析涵盖了所有接受至少一剂研究药物或安慰剂的患者。该试验已在ClinicalTrials.gov注册(NCT02504489),且已结束招募。
2015年11月30日至2021年1月6日期间,共筛选了919例患者。其中360例患者被排除,最终559例患者被纳入并随机分配至多西他赛联合普林布林组(n=278)或多西他赛联合安慰剂组(n=281)。在559例患者中,406例(73%)为男性,153例(27%)为女性,488例(87%)为亚洲人。普林布林组的中位OS为10.5个月(95%CI 9.34-11.87),对照组为9.4个月(8.38-10.68,分层HR为0.82,95%CI 0.68-0.99;p=0.0399)。通过限制性平均生存时间分析,普林布林组的平均OS为15.08个月(13.42~16.74),安慰剂组为12.77个月(11.45~14.10)(差异2.31个月,95%CI 0.18~4.44;p=0.0332)。
普林布林组274例患者中有273例(>99%)和对照组278例患者中有276例(99%)发生了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普林布林组3级或4级胃肠道疾病的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其中最常见的是腹泻(274例患者中有24例 对 278例患者中有3例)和呕吐(6例 对 1例),3级一过性高血压的发生率也是如此(50例 对 8例)。普林布林组报告了12例(4%)治疗相关死亡,安慰剂组报告了10例(4%)。
普林布林联合多西他赛作为二线和三线治疗方案,显著改善了晚期或转移性EGFR野生型NSCLC患者的总生存期,可被视为这一患者群体的新治疗选择。
对于驱动基因突变阴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联合含铂双药治疗是一线标准治疗,但一旦出现疾病进展,后续有效的治疗选择十分有限,多西他赛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标准治疗策略。全球的研究者们做了诸多探索和努力,皆未能在疗效上实现突破。因此,这一领域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也激励全球肺癌诊疗及研究领域的同道持续探索。
普那布林是一款免疫调节剂,可促进DC细胞成熟及T细胞激活。此次是将其和多西他赛联合,开展国际多中心大型III期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和多西他赛单药组相比,可降低18%的死亡风险,将患者的疾病控制时间从6.1个月延长至8.3个月,安全性可控。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学科带头人
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名誉副院长
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中华肺癌学院执行主席
国家药监局(NMPA)审评专家
CSCO肿瘤血管靶向专委会前任主委
CSCO肿瘤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初保基金肿瘤精准诊疗专委会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华医师学会呼吸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学会肿瘤分会常委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靶分子学会主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第八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第一届、第二届会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第四届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主任委员
中国药学会抗肿瘤药物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主任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
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上海证券交易所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委员
中国癌症基金会第八届理事长
雄安新区医学会第一届会长等职务
进行抗癌药物及相关临床研究400余项,作为主要研究者完成了16个新药和生物类似药的临床试验,使这些药物在中国上市,以第一和/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460余篇,主编主译著作20部,牵头制定国家诊疗规范、指南和专家共识38部。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9项、国家级学术组织科研成果奖7项、国家发明专利13项,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医师奖等奖励。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中国医学论坛报 胡岳整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