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抽吸导管腔更大,取栓手术效更佳

2021-05-01作者:论坛报沐雨资讯
脑血管病非原创

作者: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张永巍


一、文章梗概

《卒中与血管神经病学》(Stroke & Vascular Neurology,SVN)杂志文章“Impact of aspiration catheter size on first-pass­effect in the combined use of contact aspiration and stent­retriever technique”,来自西班牙圣卡洛斯大学医院神经介入放射学专家Carlos Pérez-García等。作者团队回顾性分析了来自两家高级卒中中心前瞻性登记研究数据库中应用不同直径中间导管进行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取栓患者的资料,结果发现在采用PROTECT-Plus技术实施取栓的手术中,应用大直径的中间导管进行抽吸的患者首次再通率更高、手术时间更短、需要补救治疗的概率更小、围手术期并发症更少。


微信图片_20210426112232.png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数项关于前循环大动脉闭塞取栓治疗的临床研究证实无论是否接受静脉溶栓,取栓治疗均已成为此类患者的标准治疗选择。随后学者们对于此类手术的技术方式和手术方法不断探索,以进一步加强取栓治疗的效力。


传统的成功再通的定义是指血流再灌注范围达到改良TICI分级(mTICI)的2b/3级,这意味着复流范围至少达到闭塞血管供血范围的50%以上。但是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仅达到50%的再灌注者临床预后明显差于完全再灌注或接近完全再灌注的患者,即扩大的TICI(eTICI)分级2c/3级。同时,首次再通(the first-pass effect, FPE)被证实为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这种快速的成功再通可避免反复操作带来的血管损伤和远端栓塞事件。FPE的定义一般认为一次取栓操作即达到2c/3级再通。


近年来,球囊导引导管的应用、多技术复合应用提高再通效率的技术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这其中就包括了远端抽吸及多种技术组合等。多种技术组合应用的优点很多,包括可将血栓夹持在取栓支架与中间导管之间,减少器械在血管内的接触面积及移行距离以减少潜在的血管损伤风险。


近来,有学者提出PROTECT技术(proximal balloon occlusion together with direct thrombus aspiration during stent retriever thrombectomy),即应用BGC球囊导管进行近端血流控制,同时应用中间导管进行血栓抽吸与支架取栓相结合。Maus等专家提出了SAVE技术,即将中间导管推送至血栓近端,保持负压抽吸,同时撤出取栓支架和中间导管。本研究采用的方法是一种将SAVE技术与PROTECT技术结合的方法,作者称之为PROTECT-PLUS。

三、研究内容与结果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两家综合卒中中心的前瞻性数据库,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采用PROTECT-PLUS技术进行取栓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连续病例进行分析。入选标准为CTA证实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包括ICA、大脑中动脉M1/M2段,同时ASPECSTS>5分,而年龄不受限制,且不需要进行灌注影像评价。


应用器械情况

BGC导管采用的是史赛克的FlowGate2(FG2),微导管采用150 cm长度的PRO18,取栓支架采用的是Aperio、Catch、Embotrap Ⅱ、pREset和Trevo XP Provue。中间导管采用132 cm长度的Catalyst系列产品,包括Catalyst 7(内径0.068’’)、Catalyst 6(内径0.060’’)和Catalyst 5(内径0.058’’)。取栓器具和中间导管尺寸的选择根据闭塞病变部位由术者决定。


手术过程及要点

所有手术均由两家中心7位经验丰富的神经介入医师实施,采用的主要器械和手术方法相对一致。股动脉入路,将BGC置入病变侧颈内动脉颈段,路图下将微导管在微导丝引导下超选至闭塞远端,中间导管作为支撑,此时并不要求跨越颈内动脉眼动脉段。采用推挤技术释放支架,并将支架近端1/3压住血栓主体。移除微导管,以增加中间导管的抽吸效力。轻拉支架导丝,将中间导管推送至血栓近端,接近血栓时打开抽吸泵,进行中间导管内的抽吸。最后,应用扭控器锁定支架,充盈BGC球囊,将支架与中间导管缓慢撤出,撤出过程中保持BGC和中间导管的持续负压抽吸。


评价方法

围手术期影像由两位独立的神经介入医师进行判读,包括围手术期CT、ASPECT评分、闭塞部位、血管径路情况、FPE、再通程度、远端栓塞事件以及术后出血等情况。患者基线资料、术后情况以及结局判定等数据均由神经内科医师从前瞻性登记数据库中获取。


终点事件

本文主要终点为首次再通率,次要终点包括最终eTICI分级、取栓操作次数、穿刺-再通事件以及合并治疗情况。安全性终点包括远端新流域栓塞、血管夹层、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等。临床结局判定包括死亡率以及90天良好预后率(mRS 0~2分)。


研究结果

研究期间共有238例连续患者(平均年龄70.4±12.9岁, 女:男=140:98)符合本研究入排标准。研究期间采用PROTECT-PLUS技术治疗的患者中,所有中等内径和大内径中间导管均成功到位,研究中采用的中间导管包括Catalyst 7(n=86, 36.1%)、Catalyst 6(n=78, 32.8%)和Catalyst 5(n=76, 31.9%)。不同组间的基线特征无差别。Catalyst 7组的首次再通率为53.6%,明显高于Catalyst 6组(33.3%, P=0.009)和Catalyst 5组(31.6%, P=0.005)。Catalyst 7最终达到eTICI 2c/3级再通的比例为70.2%,而Catalyst 6组为50%(P=0.008)、Catalyst 5组为53.9%(P=0.034)。


63例患者在PROTECT-PLUS技术取栓失败后采用了其他补救措施,包括单独支架取栓(n=42, 66.7%)、直接抽吸(n=14, 22.2%)、球囊成形(n=3, 4.8%)、颅内支架成形(n=2, 3.2%)以及静脉注射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n=2, 3.2%)。Catalyst 7组(n=13, 15.5%)采用补救措施的比例较Catalyst 6组(n=25, 32.1%; P=0.013)和Catalyst 5组(n=25, 32.9%; P=0.010)明显低。Catalyst 7组穿刺-再通时间明显短于Catalyst 5组(30.5 min对38.5 min, P=0.044),与Catalyst 6无明显差异。


安全性方面,Catalyst 7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Catalyst 5组(1.3% 对7.9%, P=0.038)。此外,新流域栓塞、症状性颅内出血等无组间差异。但如果纳入所有的围手术期操作并发症,则可以看到Catalyst 7组的并发症(n=5, 5.9%)较Catalyst 6(n=13, 16.7%; P=0.030)和Catalyst 5(n=13, 17.1%; P=0.026)明显减少。


临床结局评价显示,90天总体死亡率19.7%(n=47),而随着导管内径由小到大,其良好预后的比例有增加趋势。


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应用大内径的Catalyst 7导管是FPE的独立预测因素。

四、研究带来的临床启示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取栓治疗的发展历程中,多种技术的组合应用已成为临床的主要技术选择。本文作者团队通过研究发现采用大内径的中间抽吸导管可提高这种组合技术的首次再通率,并缩短操作时间,提高再通效率。随着中间导管内径的增加,其远端的抽吸面积增加,进而可以带来更高的抽吸流速和压力。这一观点不仅在组合技术的实践中证实,在直接抽吸取栓的ADAPT相关研究中也已得到实证。在选择合适内径的中间导管的同时,还需要结合靶标血管的直径、径路动脉的迂曲程度以及不同导管的到位性能综合考虑。而通过该研究结果不难看出,在采用支架取栓技术的过程中,选择更大内径的中间导管作用是明显的。

五、总  结

取栓治疗是AIS大血管闭塞的标准治疗技术,如何提高首次再通率和取栓总体效率是选择技术策略的重要标准。随着器具的革新,性能优越的大内径中间导管有助于更高效地进行取栓治疗。





2021年,中国卒中学会 Stroke & Vascular Neurology(SVN)编辑部联合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在既往多年来一直持续开展的「SVN中文解读」基础上,全新改版,带来最新专栏「青理说」。SVN编辑部特邀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常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 李淑娟 教授 担任栏目主编,依托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优秀的中青年专家骨干力量,为广大读者带来全面详实的文献解读。在此,中国卒中学会SVN编辑部谨代表最广大的读者群体,向以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执行理事长 王伊龙 教授 为核心的全体青理会专家学者,致以最诚挚与最衷心的感谢!






微信图片_20210303180055.jpg

来源:SVN俱乐部

转载已获授权,其他账号转载请联系原账号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