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此新旧交替之际,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策划“名家领航,年度盘点丨2024年度肿瘤领域进展权威解读”活动,诚邀肿瘤各领域专家回顾解读2024年度肿瘤领域重磅研究,传播前沿进展,引领学术创新。
肿瘤放疗领域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维虎教授团队解读2024年度精准放疗进展,本篇为下篇,主要对寡转移性病变的更佳治疗选择以及生物标志物精准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前言
2024年度,放疗领域继续在技术革新和临床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展现了其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核心地位。从传统的常规分割模式向中等大分割和超大分割的转变,使得放疗更加精准、高效和便捷。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相继发表为放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进一步的循证依据。此外,放疗与药物等治疗的联合模式逐步优化,不同肿瘤类型的更优治疗模式进一步显现。伴随着生物标志物和先进影像技术等的引入,精准放疗的应用不断深化,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安全、高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本文基于年度最新研究进展,就放疗模式的优化、与免疫治疗等的有机结合、寡转移性病变的更佳治疗选择以及生物标志物精准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放疗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开展提供更新的启示。
体部立体定向放疗在寡转移、寡进展肿瘤患者中的作用
根据2020年EORTC共识,寡转移性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寡转移(oligometastasis)和寡进展(oligoprogression)。寡转移通常指首次出现或经过治疗后出现的有限转移病灶(通常为≤3-5个病灶),而寡进展则是指在全身治疗过程中部分病灶出现进展(通常为≤3-5个进展病灶),其余病灶仍保持控制状态。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广泛应用,出现寡进展的肿瘤患者比例显著增加。2024年,多项研究探索了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在寡进展患者中的应用,同时也有部分研究关注放疗在寡转移患者中延迟全身治疗的作用。
2024年初发表在《Lancet》主刊的CURB研究是一项多中心Ⅱ期随机对照试验,评估了SBRT联合标准系统治疗在寡进展性乳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疗效。研究共纳入106例患者(乳腺癌47例,NSCLC 59例)。结果显示,在NSCLC患者中,SBRT显著改善了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期(10.0个月对2.2个月;HR=0.41,P=0.0039),但在乳腺癌患者中,SBRT未能延长中位PFS期(4.4个月对4.2个月;HR=0.78,P=0.43)。此外,加拿大一项多中心研究评估了SBRT在寡转移和寡进展妇科肿瘤中的作用,共纳入215例患者。结果显示,SBRT的1年局部控制率为86.3%,中位PFS期为13.6个月,1年总生存(OS)率为75.7%,5年OS为33.1%。同时,SBRT整体耐受性良好,严重毒性(≥3级)发生率仅为5.6%。
另一项多中心Ⅱ期随机对照研究(STOP研究)探索了SBRT在多种原发肿瘤(包括肺癌、乳腺癌、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等)寡进展患者中的疗效。研究共纳入90例患者,结果显示,SBRT组的局部控制率显著高于标准治疗(SOC)组(70%对38%,P=0.0015),但未改善中位PFS期(8.4个月对4.3个月,P=0.91)或中位OS期(31.2个月对27.4个月,P=0.22)。该研究的SOC组患者对于治疗方案的依从性较差,多达19%的SOC组患者接受了消融性治疗(与试验方案冲突),而非研究方案规定的姑息性治疗,可能稀释了SBRT组与SOC组之间的疗效差异。
以上研究表明,对于寡进展病灶,SBRT不仅能取得良好的局部控制率,且在部分肿瘤类型中可能带来长期生存获益。然而,由于不同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治疗敏感性和全身治疗方案均存在差异,最佳获益人群仍需进一步探索。
此外,SBRT还能延长寡进展患者当前全身治疗方案受益的持续时间,推迟下一线全身治疗方案的启动。RADIANT研究结果显示,在接受SBRT治疗后,53%的患者在一年内无需更换全身治疗方案,中位延迟时间为14.3个月,1年局部失败率仅为16.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近期针对寡进展肝细胞癌研究的初步结果也显示,未更换全身治疗方案的寡进展患者在接受SBRT治疗后,取得了与更换全身治疗方案患者相似的中位PFS,提示SBRT可延长寡进展肝细胞癌患者当前全身治疗方案的获益时间。
对于寡转移患者,SBRT能推迟全身治疗的启动。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319例患者,比较了立即全身治疗(121例)与SBRT后推迟全身治疗(198例)的疗效差异。结果显示,尽管SBRT后推迟全身治疗组中位PFS短于立即全身治疗组(23个月对34个月,P=0.005),但两组OS无显著差异(P=0.65)。此外,推迟全身治疗也显著降低了SBRT相关的≥2级毒性的发生(P<0.001)。在SBRT后推迟全身治疗组中,41%的患者在3年内未启动全身治疗,显示出该方案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SBRT不仅能取得良好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在寡进展患者中还能避免频繁更换全身治疗方案,为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留出更大余地,在寡转移患者中推迟全身治疗的启动,并且可能减少毒副反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
基于生物标志物的精准放疗
在精准医学时代,通过解析肿瘤基因组学等生物异质性特征,发现潜在生物标志物,为个体化精准放疗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以推动放疗向更精准、更高效的方向发展,实现疗效最大化和生活质量最优化的共同目标。
生物标志物预测辅助放疗疗效
2024年11月,多伦多大学团队基于多中心回顾性数据和RTOG 0539试验前瞻性队列的DNA甲基化及RNA-seq数据,构建了可预测脑膜瘤患者辅助放疗疗效的分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免疫原性、NF2野生型和高代谢型脑膜瘤患者在接受辅助放疗后预后显著改善,而增殖型脑膜瘤患者中放疗获益有限。该模型的建立为精准放疗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分子生物学依据。此外,欧洲泌尿学会(EAU)近期提出的基于Gleason评分和血清PSA倍增时间的生化复发(BCR)风险分层被应用于前列腺癌辅助放疗的决策优化中。这项多中心研究发现,高BCR风险患者接受早期辅助放疗(SRT)可显著提高12年总生存率(81%对66%)和癌症特异性生存率(98%对82%)。而低BCR风险患者则可选择定期监测。这些研究为制定精准辅助放疗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生物标志物依据。
生物标志物预测放疗毒副反应
2024年,德国研究团队探讨了乳腺癌患者皮肤微生物组与放射性皮炎的关系。研究发现,基线时皮肤常驻细菌(如表皮葡萄球菌等)的丰度低于5%时,严重放射性皮炎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预测准确率高达100%)。此外,皮肤细菌总体载量的非特异性过度增长也与症状加重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皮肤微生物组动态变化可作为预测和预防放射性皮炎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另一项研究则关注放射性肺炎患者的血清生物标志物。研究显示,2级及以上放射性肺炎患者血清中的TGF-β1、MCP-1、PDGF、IL-5和TNFSF12等指标与急性肺炎加重显著相关,而EGF升高的患者急性肺炎发生率较低。这些标志物的动态变化为评估放射性肺炎病情变化、筛选高危患者并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分子学依据。
生物标志物辅助的精准放疗计划
BC2001研究表明,肿瘤乏氧分子标志物与放疗分割模式的疗效相关。在大分割放疗(55 Gy/20次)组中,高乏氧患者的局部区域复发率较高,而常规分割放疗(64 Gy/32次)组则未观察到乏氧程度对局部区域控制的影响,这一结果在BCON研究队列中得到了验证。此外,另一项针对HPV相关口咽癌患者的研究则通过评估放疗中18F-FMISO PET图像肿瘤的乏氧状态,个性化调整放疗剂量。若未发现PET乏氧征象,则采用30 Gy的低剂量放疗;若存在乏氧征象,则继续放疗至总剂量70 Gy。结果显示,该模式指导下治疗相关毒副反应显著减少,2年肿瘤局部区域控制率达98.7%。这些研究表明,肿瘤乏氧等生物标志物在优化放疗剂量和分割模式中具有重要作用,能有效提高或保持放疗疗效,减少治疗相关毒副反应。
总结
2024年度放疗领域在技术与临床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放疗模式优化的研究显示,中等大分割和SBRT模式在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表现出较高的疗效和安全性,凸显了先进放疗技术的重要性;放疗与免疫治疗的结合模式则揭示了不同行为特征的肿瘤需要个性化的免疫联合策略;对于寡转移和寡进展肿瘤患者,SBRT显示了延缓全身治疗启动、改善生活质量、甚至提高疗效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探索肿瘤乏氧、免疫原性等生物标志物的潜在价值,精准放疗的个性化策略不断深化。
未来,随着影像引导技术、人工智能及分子标志物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放疗的精准化、智能化将更为深入。此外,多模式治疗的优化组合和适应性放疗的发展将为肿瘤患者带来更长远的生存获益。精准放疗的适应证不断扩大,但在疗效和安全性平衡、技术推广及卫生经济学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撰稿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放疗科 滕悅 袁一迪 郑宣 向奕蓉
审阅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放疗科 王维虎
编辑丨中国医学论坛报 桂晶晶
参考文献
1.Guckenberger M, Lievens Y, Bouma AB, et al. Characteris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oligometastatic disease: a European Society for 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 and European Organis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 Lancet Oncol. 2020;21(1):e18-e28. doi:10.1016/S1470-2045(19)30718-1
2.Tsai CJ, Yang JT, Shaverdian N, et al. Standard-of-care systemic therapy with or without 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oligoprogressive breast cancer or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Consolidative Use of Radiotherapy to Block [CURB] oligoprogression): an open-label, randomised, controlled, phase 2 study. Lancet. 2024;403(10422):171-182. doi:10.1016/S0140-6736(23)01857-3
3.Donovan EK, Lo SS, Beriwal S, et al. Stereotactic Ablative Radiotherapy for Gynecological Oligometastatic and Oligoprogessive Tumors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JAMA Oncol. 2024 Sep 1;10(9):1294. doi: 10.1001/jamaoncol.2024.3507]. JAMA Oncol. 2024;10(7):941-948. doi:10.1001/jamaoncol.2024.1796
4.Schellenberg D, Gabos Z, Duimering A, et al. Stereotactic Ablative Radiation for Oligoprogressive Cancers: Results of the Randomized Phase 2 STOP Trial.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25;121(1):28-38. doi:10.1016/j.ijrobp.2024.08.031
5.Glicksman RM, Raman S, Ye XY, et al. The Role of 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in Oligoprogressive Malignant Disease (RADIANT): Oncologic Outcomes From a Phase 2 Non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11, 2024. doi:10.1016/j.ijrobp.2024.09.002
6.Baker S, Lechner L, Liu M, et al. Upfront Versus Delayed Systemic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Oligometastatic Cancer Treated With SABR in the Phase 2 SABR-5 Trial.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24;118(5):1497-1506. doi:10.1016/j.ijrobp.2024.01.008
7.Wang JZ, Patil V, Landry AP, et al.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to refine surgical and radiotherapeutic decision-making in meningioma. Nat Med. 2024;30(11):3173-3183. doi:10.1038/s41591-024-03167-4
8.Preisser F, Abrams-Pompe RS, Stelwagen PJ, et al.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 Biochemical Recurrence Risk Classification as a Decision Tool for Salvage Radiotherapy-A Multicenter Study. Eur Urol. 2024;85(2):164-170. doi:10.1016/j.eururo.2023.05.038
9.Hülpüsch C, Neumann AU, Reiger M, et al. Association of Skin Microbiome Dynamics With Radiodermatitis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JAMA Oncol. 2024;10(4):516-521. doi:10.1001/jamaoncol.2023.6533
10.Moore ZR, Huang X, Lobaugh S, et al. Biomarkers associated with pulmonary exacerbations in a randomized trial of nintedanib for radiation pneumonitis. Radiother Oncol. 2024;196:110320. doi:10.1016/j.radonc.2024.110320
11.Smith TAD, West CML, Joseph N, et al. A hypoxia biomarker does not predict benefit from giving chemotherapy with radiotherapy in the BC2001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EBioMedicine. 2024;101:105032. doi:10.1016/j.ebiom.2024.105032
12.NANCY Y. LEE, et al. Intra-treatment hypoxia directed major radiation de-escalation as definitive treatment for human papillomavirus-related oropharyngeal cancer. ASCO 2024 ORAL 6007
王维虎 教授
博士、博士后导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放疗科主任
主编《中国原发性肝细胞癌放射治疗指南》
主编《消化、头颈、胸部肿瘤放疗规范和靶区定义》系列丛书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 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肝癌放疗学组 组长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 全国委员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肝癌放疗学组 副组长
北京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 候任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放射治疗专科医师(技师)分会 副会长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消化道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
在《癌细胞》(Cancer Cell)、《美国医学会·外科学》(JAMA Surgery)、《肝病学》(Hepatology)等发表论文100余篇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肿瘤的规范化诊治,个体化放疗及多学科综合治疗等。科室以“团结创新,至仁至精”为科训,通过具体项目带领全科进步,借助规范提升临床和科研水平,并努力实现肿瘤领域引领和示范作用。团队年收治新患者约5000例,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50余项,在研各类课题24项,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外科学》(JAMA Surgery)、《柳叶刀·肿瘤学》(Lancet Oncol)、《柳叶刀·呼吸医学》(Lancet Respir Med)、《肝病学》(Hepatology)、《国际放射肿瘤学·生物学·物理学杂志》(IJROBP)、《放射治疗学及肿瘤学》(Radiother Oncol)等期刊上发表科学论文多篇,并主编了《恶性肿瘤放疗规范和靶区定义》系列丛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