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上期回顾👇
结肠正常黏膜与异常病变识别
上海长海医院 黄浩杰教授
在结肠镜检查中,只有掌握结肠正常黏膜特征、熟悉病变形态模式,才能正确判断是否为正常结肠或病变结肠。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由于多种因素导致漏诊或误诊,只有通过规范动态观察操作,结合染色等辅助检查技术,才可显著提升结肠病变检出率。
接下来将请黄浩杰教授分两天介绍观察误区相关内容。今天将为大家分享“结肠正常黏膜与异常病变识别”,敬请关注!
结肠正常黏膜宏观形态特征:呈均匀淡粉红色,右半结肠因黏膜较薄,血管透见明显;表面光滑湿润,有光泽,表面无附着物;隐窝开口规则;血管纹理清晰,呈树枝状均匀分布;黏膜皱襞形态呈环形柔软,自然起伏,无隆起或凹陷,注气后可展平,结肠袋状结构规则;分泌物可见少量透明黏液,均匀覆盖,冲洗后无异常残留,无脓液或血液。
正常结肠镜
肠结核
呈环形或横形溃疡(与肠管长轴垂直),边缘不规则,底部覆盖黄白色苔,溃疡周围黏膜充血、水肿;愈合期可呈现瘢痕形成伴星状皱襞集中,肠腔变形。
肠结核
感染性肠炎
可由多种病原体感染导致,大多可见黏膜面出现发红、黏膜缺损(糜烂和溃疡)、出血、水肿等变化以及淋巴组织肿大所致的隆起。
艰难梭菌感染(伪膜性肠炎)
散在分布的黄白色斑片状伪膜附着,呈“火山口样”隆起,严重时可融合成片,周围黏膜充血水肿,伪膜易剥离,剥离后可见出血或浅溃疡。
阿米巴痢疾
糜烂和溃疡伴有污秽的黏液、溃疡里有黏液流出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可见疣状糜烂、不规则溃疡(地图状溃疡)等。
溃疡性结肠炎
活动期可见血管透见性消失的粗糙、细颗粒状黏膜。此外还可见发红、糜烂、 溃疡、脓性黏液的附着等表现,黏膜较脆且易出血。在重症病例中可见地图状溃疡,残留黏膜呈伪息肉样改变。缓解期血管透见性恢复,可见枯枝状血管、瘢痕性黏膜及炎性息肉。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典型病变为纵行溃疡和铺路石样改变;早期病变为消化道阿弗他样改变,小糜烂,其特点为这些表现的纵向排列。
克罗恩病
缺血性肠炎
可在易出血的水肿黏膜背景中见到发红及伴有薄白苔的纵向糜烂,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
缺血性肠炎
放射性肠炎
典型内镜表现为直肠下段可见增生的扩张毛细血管, 由于表层出现这些异位血管,故较易出血。根据病变范围可分为散在性和弥漫性,也可出现与扩张血管合并存在的糜烂和溃疡。
放射性肠炎
增生性息肉
肉眼形态多为褪色-正常色调的无蒂隆起型 (0-Ⅰs型)或浅表隆起型(0-Ⅱa型)病变,表面平滑,注气后伸展性良好。是日常肠镜检查中经常遇到的病变,内镜下多发于左半结直肠,大小通常不到10 mm, 大多小于5 mm。
腺瘤样息肉
腺瘤在组织学上可分为管状腺瘤 (tubular adenoma)、 管状绒毛状腺瘤 (tubulovillous adenoma)、绒毛状腺瘤 (villous adenoma)、锯齿状腺瘤 (serrated adenoma) 4种类型。肉眼形态的判断需借助靛胭脂染色。
锯齿状病变(TSA/SSL)
SSL多呈平坦或轻微隆起,边界模糊,表面黏液覆盖,冲洗后可见细微脑回状或树枝状纹理,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TSA以隆起型为主,表面分叶状或绒毛状,表面呈颗粒状或结节状,黏液覆盖少见,边缘边界较清晰,基底可有充血环。
侧向发育型肿瘤(LST)
包括颗粒型(LST-G),表面呈颗粒状或结节状隆起,直径≥10 mm。非颗粒型(LST-NG),表面平坦或轻微凹陷,边缘模糊。有一定的癌变风险。
结肠癌
不同分期表现不同,包括早期和进展期结肠癌,不赘述。
幼年性息肉
多为带蒂息肉(长蒂常见),呈球形或分叶状,表面光滑或糜烂,呈鲜红色(富血管),顶端可见充血或出血斑,表面黏液覆盖,部分顶端溃疡形成(“草莓样”外观),大小通常在5~20 mm,偶见>3 cm(巨大息肉易导致肠套叠),单发为主,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
经典FAP表现为密集分布的腺瘤(数百至数千枚),大小1~10 mm,表面光滑或分叶状(类似散发性腺瘤)。
蓝色橡皮泡痣综合征
内镜下可见亚蒂-广基的黏膜下肿瘤,呈类圆形及蓝色多房性外观。病变增大时黏膜变薄,血管性变化逐渐变得醒目。
蓝色橡皮泡痣综合征
以上是正常结肠黏膜内镜下表现和一些常见的结肠病变典型的内镜下表现。
本文图片版权属于上海长海医院,转载请联系授权
下期预告
长海经验 | 结肠镜动态观察避免遗漏病变【下消化道内镜诊疗误区⑩】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