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药问药答|如何预防镇静催眠药的依赖问题

2022-07-10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其他非原创

镇静催眠药依赖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临床工作者要用辩证的思维来指导用药,一方面不因噎废食,因担心药物成瘾而不敢使用,相反,要充分发挥镇静催眠药的某些优势,使患者及时得到治疗,快速缓解痛苦;另一方面又要谨慎、合理使用,防止因不合理使用而导致不良后果。


为了保证镇静催眠药的合理使用,要加强对镇静催眠药处方、医嘱的审核和监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监管;加强对镇静催眠药不良反应的监控和报告;完善镇静催眠药的相关临床指南内容,尤其是识别对其成瘾和戒断症状等诊断评估及干预的内容;对临床医师、药师进行专项培训,药师、医师应及时掌握临床用药的最新资讯;加强对患者、照料者的用药教育;进一步开展长期使用镇静催眠药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科学研究。

(一)严格掌握镇静催眠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处方前要仔细评估患者是否有确需使用镇静催眠药的适应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诊断评估后合理使用镇静催眠药。镇静催眠药主要用于酒精依赖患者的急性戒断、各种焦虑障碍、失眠及癫痫持续状态等。除此以外,镇静催眠药还有许多其他临床辅助用途,如紧张症尤其是木僵或亚木僵的急性治疗,各类伴激越兴奋、焦虑失眠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者的辅助治疗,以及缓解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所致的药源性焦虑不适等。

睡眠呼吸暂停、重症肌无力或对药物过敏的患者禁用非选择性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BZD)。有呼吸功能不全、严重躯体疾病(肝、肾损害)、既往有酒精和/或非法物质使用者、孕妇或哺乳期妇女及明显认知功能损害者应谨慎使用。

(二)全面的临床评估

在开始镇静催眠药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估,包括患者的临床诊断、躯体及心理状态等,还需了解患者的既往酒精及其他药物滥用史、心理及人格特征,对于具有其他药物滥用史等成瘾易感因素者应谨慎使用镇静催眠药。

(三)短期、最低有效剂量及单一用药的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的临床诊断、人口学特征、躯体状况等,结合药物的药理学特征选择最适合的药物与方案。镇静催眠药的使用时间越长、剂量越大,越容易出现戒断症状且症状越严重。如连续使用镇静催眠药10天后,停药时便可出现短暂的失眠。低剂量长期应用者(1年以上)的戒断症状较为常见。镇静催眠药高剂量(常规治疗上限剂量的4倍或5倍)使用6~12周,所有患者均可出现中等程度的戒断症状,多数患者可出现重度戒断症状群。因此,镇静催眠药应该以短期、最低合适剂量、间断治疗为原则。一般来讲,不主张镇静催眠药合并使用。

(四)将镇静催眠药短期治疗作为长期治疗计划的一部分


一般来讲,镇静催眠药主要用于疾病急性治疗期间的短期使用。对需要长期药物治疗的患者,在制订综合性的长期治疗计划时,要考虑到可能的替代方案(包括非药物治疗手段)及镇静催眠药的撤药计划。

(五)充分地知情告知


用药前要向患者(必要时包括照料者)解释使用镇静催眠药的目的、剂量和疗程;可能的不良反应,如过度镇静、认知损害、耐受性、依赖、戒断症状、共济失调、跌倒、运动反应性和协调性减退(驾驶交通工具和操作机器时特别要小心)等;镇静催眠药与酒精等中枢神经抑制剂合用时危险性会增加。临床上用镇静催眠药来处理的某些临床问题(如激越状态、药源性静坐不能等)并不是药品说明书上的适应证,当超说明书使用时要进行知情同意。

(六)动态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


要充分考虑镇静催眠药的种类、给药方法、剂量、疗程和个体差异,定期对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评估,权衡利弊,在评估的基础上决定下一步的治疗决策,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特别注意及时识别药物依赖的早期表现。

本文转发自人卫药学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