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Safety, Efficac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SHR-A1811, a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Directed Antibody-Drug Conjugate, in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Expressing or Mutated Advanced Solid Tumors: A Global Phase I Trial(抗HER2 ADC SHR-A1811在HER2表达或突变晚期实体瘤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药代动力学:一项全球I期试验)
发表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2024):42.1]
通讯作者:宋尔卫
主要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本研究是一项国际多中心、首次在人体中进行的I期试验,在33个中心开展。纳入了HER2表达或突变的不可切除、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并且对标准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患者。SHR-A1811通过静脉注射给药,每3周1次,每公斤体重剂量从1.0至8.0毫克进行剂量爬坡,选择4.8至8.0毫克进行PK拓展,选择4.8和6.4毫克进行疗效拓展。主要研究终点为剂量限制性毒性、安全性和Ⅱ期推荐剂量。
纳入标准:
患者年龄为18岁及以上,患有不可切除、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对标准治疗难治性或不耐受;
在剂量递增和PK拓展阶段,纳入经组织学证实的HRE2表达或突变的实体瘤患者;
在疗效扩展阶段,符合条件的患者为HER2阳性乳腺癌(A组)、HER2阳性G/GEJ腺癌(B组)、HER2低表达乳腺癌(C组)、HER2表达或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D组)或其他HER2表达或突变的实体肿瘤(E组)。
图1 SHR-A1811-I-101研究受试者分布图
从2020年9月7日至2023年2月27日,共有307例既往在转移性阶段接受过中位3个(IQR, 2~5)系统性治疗的患者接受了SHR-A1811治疗。仅在6.4 mg/kg剂量组中出现1例剂量限制性毒性(全血细胞减少症和结肠炎)。常见的≥3级的不良事件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38.8%)和白细胞计数下降(22.8%)。间质性肺疾病发病率极低,仅2.6%。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和死亡发生率为13.0%和1.3%。
SHR-A1811在多种既往多线治疗失败的晚期实体瘤中均有显著的肿瘤应答, 307例实体瘤患者的总体客观缓解率(ORR)为59.9% (184/307; 95% CI为54.2~65.5);HER2高表达乳腺癌患者ORR为76.3% (90/118; 95% CI为67.6~83.6);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ORR为60.4% (55/91; 95% CI,为49.6~70.5),疗效获益持久。
98例非乳腺实体瘤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1个月(IQR, 2.3-6.5)。在85例疗效可评估的患者中,有39例达到客观缓解(45.9%;95%CI, 35.0~57.0),疾病控制率(DCR)为88.2% (95%CI, 79.4~94.2)。中位至缓解时间为1.4个月(95%CI, 1.2~2.7)。截至数据截止日期,非乳腺癌患者中只有38例(38/98,38.8%)出现疾病进展或死亡。中位PFS尚未达到,6个月PFS率为52.1% (95%CI,34.3~60.3)。
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乳腺肿瘤医学部学术带头人、深汕中心医院院长;中山大学医学部主任。
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杰出教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获第二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首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中组部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多年来坚持临床一线工作,是国内首批开展乳腺癌根治性保乳手术的外科医生之一,其主编的《乳腺癌保乳治疗》等论著为乳癌保乳治疗在全国推广提供了规范性的指引。在此基础上他结合临床进行应用基础和转化研究,尤其对肿瘤微环境和免疫治疗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系列原创性学术成果,并提出肿瘤生态学说、肿瘤干细胞拟态学说及效应免疫细胞布控的新概念,奠定了肿瘤生态免疫治疗的理论基础。研究成果共计发表高水平论文165篇。研究成果被Science杂志评为2003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两次入选全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世界科学院医学科学奖等。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中国医学论坛报 桂晶晶整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