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王伯军 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胃癌患者一级直系亲属又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癌发病率将明显增高。最新研究发现,此类人群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能显著降低其胃癌发病率,降低幅度高达73%,宜在萎缩发生之前及早根除。
一、胃癌发病相关因素
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但至今胃癌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胃癌是多因素、多步骤、多阶段发展的结果,其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癌前病变、吸烟酗酒、精神心理因素、职业因素、EB病毒感染、精神因素等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环境因素、饮食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被认为是胃癌发病的主要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先决条件、必要条件;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癌发生的影响强于任何环境因素,是目前预防胃癌最重要的可控的危险因素;根除幽门螺杆菌就能明显降低胃癌发生率。
二、胃癌患者一级亲属胃癌发病率明显增高
胃癌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研究表明,胃癌患者一级亲属其胃癌发病率较一般人群增高4倍,并且其胃黏膜癌前病变的程度也比无胃癌家族史的患者更加严重。
胃癌患者一级亲属胃癌发病率增高,与以下因素有关:
1
遗传因素
胃癌家族中可能存在癌基因、抑癌基因、凋亡相关基因、转移相关基因等多种形式的基因改变,显示胃癌有一定遗产倾向。也就是说与胃癌患者有血缘关系的直系亲属胃癌发生概率较普通人群会增高。
2
共同的环境因素与不良饮食习惯
与胃癌患者有血缘关系的直系亲属主要是父母、兄妹、子女,从小生活在同一环境,有着相同的饮食生活习惯,而胃癌发生与环境因素、饮食不当有明显关系。
3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经口感染,国内共餐制,家庭人员同吃一碗菜,没有使用公筷习俗,在共同进食的过程中幽门螺杆菌往往经口感染各家庭人员,而且往往从小感染,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使胃黏膜长期慢性炎症,从而逐步演变为胃癌前病变,直至胃癌。
胃癌患者的直系亲属,若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癌发病概率将进一步增高。
三、最新研究证实:根除幽门螺杆菌能显著降低胃癌患者一级亲属的胃癌发病风险
众多研究证实: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明显降低胃癌发病风险。2018年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在中国人群中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使胃癌发病风险降低44%。
2020年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一项针对胃癌患者一级亲属的临床研究。这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研究结果可信度较高。
该项研究在韩国进行,研究对象是胃癌患者一级直系亲属(家族中至少有一位一级亲属患有胃癌),同时又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共1676例,年龄40~65岁,分为二组:
治疗组:832例,接受了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对照组:844例,接受安慰剂治疗。
中位随访时间9.2年,总生存期随访10.2年。
研究结果:
在所有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患者中胃癌发生率仅0.8% ,每年每千人发生胃癌0.94例。与对照组比较,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能使胃癌患者一级亲属的胃癌发病风险降低73%!
四、要及早根除幽门螺杆菌
目前公认绝大多数胃癌发病过程是:
正常胃黏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100%会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而胃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会演变成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再进展至胃癌。
一项纳入了2455例慢性胃炎患者的研究显示,43.1%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出现了肠化生,而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中肠化生发病率只有6.2%。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正常胃黏膜发展到肠化生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是最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学者12年随访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2.9%发生胃癌,而非感染者中无1例发生胃癌,进一步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肠型胃癌发生的必要条件。
众多研究证实,在萎缩、肠化发生以前根除幽门螺杆菌几乎可以完全避免胃癌的发生;而萎缩、肠化发生以后再根除幽门螺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稳定病情,降低胃癌发病率,但获益将会明显减少,并且随着胃黏膜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获益会逐渐减少。
因此,必须在胃黏膜萎缩发生之前根除幽门螺杆菌,以最大程度降低胃癌发病率,可获得最大防癌效果。
而大多数人幽门螺杆菌从孩童时就被感染,尤其是一级直系亲属有胃癌患者的人群,因此,建议在18岁成年后应极早进行幽门螺杆菌筛查,阳性者予以根除治疗。
幽门螺杆菌根除后,虽然每年再感染率较低,国内不超过5%,但几年的累积再感染率就会较高,因此,国内最新指南指出:幽门螺杆菌根除后,仍需二年一次复查,阳性者需再次根除治疗。单查幽门螺杆菌,推荐:C13或C14幽门螺杆菌呼气试验。
总之,胃癌患者一级直系亲属又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癌发病率将明显增高,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能显著降低其胃癌发病率,降低幅度高达73%,宜在萎缩发生之前及早根除。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