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对癌痛患者进行全程疼痛管理的效果研究
江苏省金湖县中医院
1资料与方法
1.1 -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8月在江苏省金湖县中医院进行治疗的80例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Control组(n=40)和Research组 (n=40)。在Control组的40例患者中,有男22例(占55%),女18例(占45%);期均年龄为(56.1±8.2)岁;平均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为(66.8±8.6)分;其平均疼痛数字(NRS) 评分为(6.2±1.1)分;其中患有肺癌的患者有11例(占27.5%),患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患者有12例(占30%),患有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有17例(占42.5%);其中癌细胞发生骨转移的患者有14例(占35%),发生内脏转移的患者有8例(占20%)。在Research组的40例患者中,有男24例(占60%),女16例(占40%);其平均年龄为(58.4±9.1)岁;其平均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为(55.4±7.6)分;其平均疼痛数字评分(NRS)为(65.0±8.5)分;中患有肺癌的患者有10例(占25%),患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患者有12例(占30%),患有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有18例(占45%);其中癌细胞发生骨转移的患者有15例(占37.5%),发生内脏转移的患者有9例(占22.5%)。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 具賄可比性。
1.2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1)患者的病情被确诊为中、晚期恶性肿瘤。(2)患者存在中、重度癌痛。(3)患者的KPS评分、NRS评分均240分。(4)患者没有阿片类药物滥用史、吸毒史。(5)患者的认知功能正常。
1.3方法.
对Contro|组患者进行常规的疼痛管理,方法是:为患者服用10 mg的盐酸羟考酮控释片进行镇痛治疗,每隔12h服药1次。为用药后12h内癌痛发作的患者加用5 mg的盐酸吗啡缓释片进行镇痛治疗。对于用药后12h内癌痛发作次数≥2次的患者,为其将盐酸羟考酮控释片的服用剂量调整为15 mg。在此基础上,在患者前胸和后背无毛拨生长且表皮干燥的区域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进行镇痛治疗,每隔72h为其更换1次药贴。护理人每隔6h对患者进行1次癌痛评估,并配合医师、药师和麻醉师为其调整镇痛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对Research组患者进行全程疼痛管理,方法是:在患者入院后,及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为患者详细地介绍镇痛药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以提高其对进行治疗的依从性。教会患者癌痛评估的方法,并让其每隔1h进行1次癌痛评估。医师、药师和麻醉师根据前一日患者癌痛评估的结果,为其调整镇痛治疗方案。对于患有妇科恶性肿瘤或癌细胞发生内脏转移的患者,为其将盐酸羟考酮控释片的给药方式调整为阴道或直肠给药。具体的方法是:让患者在前一日夜间清洁其外阴部或肛门处,次日晨间在其排尿后,为其将10 mg的盐酸羟考酮控释片送至其阴道后穹窿深处或直肠深处,每隔12h给药1次。在患者临出院前,教会患者盐酸羟考酮控释片等药物的使用方法。在患者出院后,每周对其进行1次家庭随访。
1.4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镇痛治疗后至癌痛消失的时间、院内癌痛发作的次数、出院后至癌痛发作的时间、出院后1个月内癌痛发作的次数及出院后1个月内使用吗啡的次数。
1.5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录入到SPSS 18.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镇痛治疗后至癌痛消失的时间相比,P>0.05。治疗后,Research组患者院内癌痛发作的次数、出院后1个月内癌痛发作的次数及出院后1个月内使用吗啡的次数均少于Control组患者, P<0.05;Research组患者出院后至癌痛发作的时间长于Control组患者,P<0.05。详见表1。
3讨论
癌痛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一个临床症状。以往,临床上对癌痛患者进行镇痛治疗的效果较差。近几年,全程疼痛管理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镇痛治疗管理中。有研究发现,对癌痛患者进行全程疼痛管理,可减少其癌痛发作的次数,提高其癌痛控制和管理的质量。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Research组患者院内癌痛发作的次数、出院后1个月内癌痛发作的次数及出院后1个月内使用吗啡的次数均少于Control组患者,P<0.05;Research组患者出院后至癌痛发作的时间长于Control组患者,P<0.05。这说明,对癌痛患者进行全程疼痛管理的效果较好,可有效地减少其癌痛发作的次数,提高其癌痛控制和管理的质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