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大会报告 |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4(第二十五次呼吸病学学术会议)

2024-09-23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原创

加快推进呼吸康复规范化建设



报告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

孙德俊教授


2017年,王辰院士牵头成立了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委会,标志着我国呼吸病学已从“应对疾病”跃升为“照护健康”。关注并实施呼吸康复和健康促进对医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历经7年多的发展,中国呼吸康复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呼吸康复在“促防诊控治康”健康照护的六个领域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也让康复医学的视野从过去集中于神经康复、骨关节康复、心脏康复、老年康复和儿童康复等,迅速拓展到呼吸领域。


但是,我国呼吸康复依然存在着发展不均衡,非同质化严重阻碍了呼吸康复的“可及”。呼吸康复规范化建设是助力推动呼吸康复学科建设和发展,规范医疗行为重要且有效的方式,加强呼吸康复人才队伍规范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应积极在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呼吸康复规范化建设评审工作,以评促建,推动呼吸康复同质化发展。


中国呼吸康复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但却一直充满了希望和潜力。我们将秉承“六域”融通,以“六宝”为手段全面实施呼吸康复的发展方略。通过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呼吸康复的高质量发展,为全球呼吸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睡眠呼吸疾病年度进展



报告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肖毅教授


随着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疾病异质性、严重程度评估以及个体化精准治疗的日益关注,这一领域不断取得进展。


首先,OSA具有多样的病理生理机制(内型)和临床特征(表型),因此,在诊断和治疗OSA时需考虑其异质性。OSA内型特征的识别有助于选择合适的靶向干预治疗,而表型分析和亚组识别有助于进一步理解OSA临床症状、内型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联,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信息。


其次,关于OSA诊断和评估指标,传统的评估指标在评估OSA严重程度时未能反映其亚组异质性,在预测OSA不良并发症方面存在局限性。因此,国内外学者积极探索新的指标以更准确地界定OSA的严重程度,从而为评估OSA患者的并发症风险和指导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依据,如低氧相关指标、脉搏相关指标和脑电相关指标等。


再次,机器学习技术为实现OSA的准确预测、大规模诊断和持续监控提供了潜在应用前景。


另外,新兴的睡眠监测技术,包括可穿戴和非可穿戴设备,显示出评估OSA的潜在价值。虽然这些新设备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噪声、缺乏脑电监测数据和临床验证,但有望为OSA患者提供长期的纵向监测。


最后,OSA的亚型研究为OSA治疗提供了潜在的药物干预目标,并已在临床试验阶段发现了多个有潜在治疗效果的候选药物。


总之,OSA精准医疗的时代已然到来,未来的研究应引领新一代的监测技术与量化指标的整合,以实现OSA的更准确、更全面的诊断和评估,为治疗决策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应推进新药研究进程,促进从理论、试验到临床应用的转化,实现精准医疗在OSA治疗中的深度应用。


《支气管激发试验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4 版)》解读



报告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张旻教授


《支气管激发试验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4 版)》着重于支气管激发试验(BPT)的临床应用。共识涵盖激发试验的原理、临床应用、操作流程、结果解读、安全性及应急措施,旨在进一步提升哮喘诊治能力,保障患者安全和试验有效性。


BPT通过吸入非特异性刺激物或抗原评估气道高反应性(AHR),分为直接激发试验(如乙酰甲胆碱)和间接激发试验(如甘露醇),直接激发试验通常更敏感和安全,也有更多循证证据,故主要聚焦于乙酰甲胆碱激发试验。


BPT适用于诊断典型或不典型哮喘、慢性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及治疗评估和围手术期管理。禁忌证包括哮喘急性发作、高血压等。相对禁忌证有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70%预计值和妊娠期等。


BPT的临床应用范围包括:


1. 典型哮喘:诊断依据包括典型症状(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抗炎治疗后FEV1改善、BPT阳性。AHR需结合症状和检查结果综合评估。


2.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表现为慢性咳嗽且存在AHR。诊断依据包括咳嗽超过8周,BPT阳性,抗哮喘治疗有效。


3. 胸闷变异性哮喘(CTVA):以胸闷为主要症状。诊断包括持续或反复胸闷,BPT阳性,抗哮喘治疗有效。


4. 隐匿性与职业性哮喘:隐匿性哮喘无明显症状但存在AHR,BPT用于筛查。职业性需考虑暴露历史及反应变化。


5. 哮喘治疗效果评估:长期治疗稳定的患者应定期复查BPT,AHR减轻或消失可考虑调整治疗方案。


6. 围手术期管理:BPT有助于识别AHR的哮喘患者,优化麻醉和气道管理策略。


BPT一般安全。常见不良反应如咳嗽、气紧、胸闷通常可自愈或用支气管舒张剂缓解。测试前需备急救设备,并密切监测受试者,必要时采取应急措施。


未来研究将继续深入探究BPT在哮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加强质控方法和安全措施,进一步帮助广大医务人员应用好该技术,为哮喘的规范化治疗提供帮助。


构建重症肺炎综合诊疗体系



报告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潘频华教授


重症肺炎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最常见的重症疾病,占ICU收治患者的6%;占呼吸专科ICU收治患者的50%,死亡率高达35%。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呼吸ICU重症肺炎占比36.07%~61.04%,死亡率为25.8%~36.5%。探索构建重症肺炎综合诊疗体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不仅有利于整合资源,节约成本,而且可提高救治成功率。重症肺炎综合诊疗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早期预警和防控


新冠肺炎的流行对我们构建重症肺炎综合诊疗体系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基于多组学研究,我们先后构建了重症金葡菌肺炎、念珠菌肺炎早期预警模型,并利用人工智能(AI)开发重症肺炎早期预警APP,对指导临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快速精准诊断


重症肺炎精准诊断关键在于要准确区分感染性疾病还是非感染性,气道检测到的病原菌是定植、污染,还是真正致病菌。寻找组织细胞内有无病原体对精准诊断非常有价值。我们利用透射电镜、单细胞测序技术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或肺组织,BALF、无菌体液的细胞内病原学检测准确区分了定植和致病菌。抗体中和试验由于受到抗菌药物和抗体水平的影响,临床价值不大。


三、建立完善的治疗团队


重症肺炎多学科团队(MDT)、体外膜氧合(ECMO)团队、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团队、呼吸治疗团队、肺康复团队建设是构筑防诊控治康五位一体综合诊疗模式的基础,对降低重症肺炎死亡率非常重要。免疫重建可能有助于改善免疫抑制宿主重症肺炎和病毒性肺炎的预后,但有待更多循证医学证据证实。


四、 预防


目前,很多病毒性肺炎还无有效药物,疫苗开发是重要一环。对传染性肺炎建立联防联控机制,以及隔离和注意环境卫生已被证实是有效的防控措施。


肺功能检查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报告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郑劲平教授


肺功能检查是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严重程度评估、疗效判断及疾病管理的常用检查方法和基层推广的适宜技术。2023~2024年国内外肺功能检查在政策推动、技术规范、预计值选用、检查人群识别、肺功能指标与疾病的关系探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质控、病情预测等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健康中国行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明确提出,40岁及以上人群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危人群每年检查1次肺功能;国家卫生健康委进一步下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服务规范(试行)》,首次将慢阻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推进基层肺功能检查。


我国发表了《乙酰甲胆碱(氯醋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技术规范》;欧洲呼吸学会(ERS)与美国胸科学会(ATS)联合更新肺容量测量标准化技术标准;慢阻肺全球创议(GOLD)首次发布中文版,并在2024更新版中扩展了第1秒率(FEV1/FVC)正常的肺功能受损人群识别和随访,关注肺过度充气,支气管舒张试验的检查时机等内容。


我国反映小气道功能的呼气中后期流量的正常预计值参考方程发表,复合肺功能指标如大气道功能指标与小气道功能指标结合,复合肺容积与气度阻力检测、复合肺功能指标与生物标志物监测等能提高对呼吸疾病的识别率和病情发展预测;利用ImageNet深度学习网络分析胸片以预测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和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变化;利用XGBoost模型良好预测COVID-19恢复期患者肺弥散功能;肺功能测试在预测囊性纤维化、心脏移植和骨髓移植的临床结果等研究进展对今后的肺功能临床应用也有重要启示。


中国呼吸治疗现状与职业规划



报告者: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庆新桥医院) 

李琦教授


中国呼吸治疗现状


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重要的亚专业/亚专科,即呼吸治疗学/呼吸治疗专业,在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阶段,但中国大陆起步晚,尚处于成长阶段,差距较大。无论在PCCM或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内科重症监护室(MICU)/重症监护病房(ICU),高水准的呼吸治疗需求仍然是高质量临床医疗质量的关键门槛之一。


由解放军总医院解立新教授牵头完成的“中国大陆呼吸治疗职业现况横断面调查”显示,78%的呼吸治疗师(RT)培训基地医院有呼吸治疗师,而PCCM认证医院中仅45%的医院有RT,省会三甲医院也仅14%的医院有RT,而三类医院对应的专职RT(工作内容仅为呼吸治疗相关内容,不从事医生、护理等职业人员相关工作)分别为 59%、36%和9%。在相当数量的医院里,临床呼吸治疗工作主要由医师和护理人员共同承担,缺乏专业RT,势必影响诊治水平。RT人才短缺一方面由于医院招聘困难,涉及主要原因依次包括没有岗位编制、缺乏专业训练过的RT,以及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等因素;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缺乏官方专业体系认证和职业认证、缺乏职称晋升途径,以及执业范围不明确等限制了“专职RT”职业发展,甚至导致RT人才流失。


中国呼吸治疗的职业规划


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呼吸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中国呼吸治疗的职业规划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加强培训,提升专业技能,拓宽并涵盖常规基于呼吸生理的RICU呼吸支持、气道管理、围术期呼吸管理、促进呼吸功能改善与肺康复、肺功能检查、睡眠呼吸监测、气管镜介入、门急诊呼吸治疗和社区家庭呼吸治疗等领域;第二,规范培训标准、课程和考核认证,促进人社部/地方人社局建立职业认证平台;第三,引进RT诊疗设施设备,开展并推广新技术;第四,推进院校呼吸治疗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专修单修和开展科研,形成从技术技能向亚专业亚专科,乃至在有条件的医院搭建独立的呼吸治疗学科的发展方向。


总之,PCCM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并驾齐驱,在现代健康照护理念下,达到“促防诊控治康”六位一体的更高水准,呼吸治疗任重而道远。


2024烟草病年度进展



报告者:中日友好医院

肖丹教授


2023—2024年间,大量优秀的烟草病学研究陆续发表。鉴于近年来严峻的慢性疾病防控形势和疾病负担,本报告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吸烟流行状况 《柳叶刀·公共卫生》发表的一项关于我国控烟情况的综述指出,中国在控烟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基于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有研究估算我国女性现在吸烟率约为1.85%,其中半数以上存在烟草依赖,约734万。深圳市的控烟立法取得了良好效果:无烟法规实施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下降了9%,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分别下降了7%和6%。2024年美国癌症报告指出,由于吸烟率的降低,以及治疗方法的改善和癌症筛查的实施,从1991年到2021年,癌症死亡率总体下降33%,癌症死亡人数减少了410万。


吸烟的健康危害 一项纳入4975例肺癌患者和27294例非肺癌患者的研究显示,电子烟与卷烟的双重使用者患肺癌的风险比仅吸烟者高出4倍。一项基于越南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水烟使用者的癌症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每天使用11~15次的人群,癌症死亡风险最高。“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最新发现,孕期吸烟会增加子代患慢阻肺的风险,烟草依赖在这一关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一项韩国的大型人群研究发现,吸烟显著增加了年轻人罹患慢阻肺的风险,应尽早帮助年轻人戒烟。


戒烟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在2024年7月发布了首部临床戒烟指南,为全球戒烟工作提供指导。针对使用戒烟药物仍未能成功戒烟的问题,有研究发现,对于使用酒石酸伐尼克兰但未成功戒烟者,增加剂量能够显著提高戒烟成功率;对于使用尼古丁替代疗法(NRT)但未成功戒烟者,增加剂量或换成酒石酸伐尼克兰也可能是更有效的戒烟方法。研究发现,酒石酸伐尼克兰还可显著提高卷烟和电子烟双重使用者的戒烟成功率。在个体化戒烟治疗方面,有研究首次提出基于尼古丁代谢率的戒烟药物使用方法。数字戒烟已帮助越来越多的吸烟者成功戒烟,我国“在线戒烟”项目目前注册人数逾3.3万,累计推送戒烟信息逾260万条,公众号发表科普文章147篇、阅读量逾14万人次,并获得世界卫生组织赞誉。针对如何提升吸烟者的戒烟意愿和成功率,有学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吸烟者健康维护,目前正在基于该理念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此外,烟草病学的教学工作一直是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北京协和医学院连续3年开设烟草病学课程,旨在教授医学生吸烟危害知识,掌握烟草依赖诊治与戒烟的方法。


总结展望 新的科学研究深入推动了烟草病学学科的蓬勃发展。展望未来,应持续从流行监测、个体精准戒烟、群体管理、移动健康、宣教与科普等角度,开展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构建适合我国的“吸烟及烟草依赖的精准防治及管理体系研究”模式,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提供支撑。

END


《中国医学论坛报》为CTS大会期间唯一官方合作媒体

来源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