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4月12-14日,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共同主办,广西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承办,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协办的第十六届中青年呼吸学者论坛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召开。在4月12日召开的会前会—临床及科研技能培训专场上,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发表了题为《呼吸青年医师临床工作能力与临床研究素养》主题讲座。
呼吸青年医师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对年轻医生而言,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临床,二是基于临床的科研。这也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内容。作为青年医生,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从大学毕业开始到退休,工作时间差不多40年,在40年时间内,也许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4-34岁,是住院医生和主治医生的时间。实际上,这段时间是我们成长的黄金时间,我们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因为我们从一名大学毕业生成为一名临床医生,会遇到很多新东西,值得我们去体验的新东西。像海绵一样,我们不停地在吸收新知识,增长新技能,从一个非常没有自信的医生逐渐成长为一个自信满满的医生。当然作为医生,我们也有自己的生活,我们要在这段时间结婚、生子。实际上,这既是一个工作压力非常大的困难时期,也是家庭建设的关键时期,小孩在上幼儿园,如果非常幸运的话,父母可以帮我们带小孩,而且我觉得,很多青年医生都对自己的父母有亏欠感,因为这段时间父母仍然在照顾我们,对我们施以援手,而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都是孩子。
第二阶段,35-49岁,这段时间是我们初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找到自己兴趣所在的时候。你会慢慢在某个亚临床领域积累越来越多的经验,通过精耕细作,你会发表一系列的研究论文,在学术界有一定的知名度。自己的孩子已经上小学或者初中了,但此时我们父母的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甚至将要离开我们,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痛苦过程。
第三阶段,就是当我们的年龄超过50岁以后,可能我们会在科室里承担一定的职务,身份不仅仅是一名医生,更是一位老师,这时你的责任是把自己的临床经验再传给你的“弟子”,进而放大你的责任,推动整个学科发展,也是这个年龄段要承担的义务。也大约就在这时候,我们自己的身体开始出现问题,很多疾病都在这个时间段叩门求见,包括很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职业病。
我想每个医生在自己的每个人生阶段都要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我们有可能从大学毕业到退休很幸运的一直在同一家医院工作,当然我也特别鼓励大家,在成长到一定阶段时,比如35-49岁这个阶段,如果现在医院和科室的文化和条件无法满足你进一步发展,如果你有新的机会或新的发展机遇,你完全可以到另外一家医院开展自己的临床工作。在我看来,35-49岁是人的创造力最强的时间,你可以利用自己前10-15年积累的经验来发挥自己的长处,带领一帮志同道合的同事去完成你的创业。而能够创业的医生一定是对自己的医学水平非常有信心的大夫。在新的医院,面临新的工作环境,新的工作压力,新的工作挑战,你能从妥善应对到如鱼得水,这个成就感是非常强的。因此,对于非常有闯劲的呼吸专科医生,应该要有一些创业的尝试和创业的机会。
谈呼吸青年医师成长的关键点
就我自己的经历,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无论住院医生还是专科医生,一定要尽可能多地接受临床医生的培训,绝不能不能草草完成临床培训,因为这是非常重要的打基础阶段。
等到我这个岁数,我才发现,自己最好的状态还是做住院医生时的状态。从接诊患者开始,到患者病情渐渐好转,再到出院随诊……虽然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住院医生最为普通的工作状态,但也是任何一位医生,不管多大年龄、职称,都需要保持的工作状态。永远把自己当作住院大夫,我们临床能力才能不断提升,临床能力的高低完全取决于我们是否在患者床边花费了足够多的时间,我们的临床能力与在病人床边的时间是成正比的。
如何提高临床工作能力与临床研究素养?
■患者床旁,提高临床能力的地方
在临床能力培养方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信息采集,包括询问病史和查体。在门诊,经常有患者拿着自己的胸片来找我“大夫,你帮我看看吧",这个时候,我觉得医生不能成为只看化验单和胸片的大夫。事实上,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引导患者陈述自己不舒服或者症状表现;当然很多时候,症状等病史的采集需要我们根据患者病情主动寻找和深究。这个过程需要不断训练,反复实践。
另一个在临床能力提高方面非常重要,也伴随住院医师培养整个过程的就是规范。在查房时,对年轻住院医师的特别要求的就是,病例写作中的现病史和鉴别诊断都要符合指南要求,符合规范。入院诊断只写“肺癌”是不行的,一定要考虑肺癌的病理类型和分期,因为没有分期就无法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诊断为慢阻肺,一定要对慢阻肺的分级做出判断。诊断为急性肺栓塞,也一定要判断危险等级,没有危险等级的诊断是不符合诊疗规范的。而且,讲规范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讲证据。前段时间我还写过一篇文章,内容是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中的用药规范问题。目前,很多医院使用三代头孢菌素联合喹诺酮来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已经成为常规。针对这种现状,通过征求很多专家的意见,我汇总发表了一些看法。我的核心思想是:不要把过度用药当成规范,在治疗指南中,对于非重症的住院患者,绝对不推荐三代头孢菌素联合喹诺酮的治疗方式。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我认为,要提高临床工作能力,首先,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很多问题不能完全依靠前人经验。我们绝不能把个案当成规范,不能把个人经验当做规律。在碰到任何一个疑难临床问题时,我们都不能止步于某位教授的个人经验,一定要拿证据说话。1000个患者的总结规律一定比某个教授的个人经验准确得多。遇到临床不能解释的现象,我们要学会习惯地查找文献,很多我们困惑的临床问题,文献都有答案,都有循证医学证据。可以说,不会看书和查文献的大夫,不可能是一个好大夫。
在这里,也要提醒大家的是,一定不要去盲目遵循所谓的指南,如果我们没有临床的体会,只依靠书本知识来制定和执行治疗方案也是行不通的,因为个体化差异的存在,治疗方案可能不同。所以,碰到需要个体化用药的时候,就需要根据我们的经验来判断。
在给青年医生培训时,我们常强调要敢于质疑,而不是一味地遵从上级医师的指示,要在思考中确定治疗方案,确认医嘱的合理性。在质疑和思考的过程中,才会产生真正的临床经验,才会减少对患者的医疗伤害。所以,我认为,经验是基于循证证据上的积累,而不是没有证据支持的积累。在教学查房时,我们也鼓励年轻医生在写病程记录时不要照抄化验结果,记录患者病情的变化并加以分析,才是病程中应该记录的内容。能在病程记录中引用参考文献或制作能展现病情动态改变的统计图表,是优秀住院医生的标志,这样的医生一定能快速成长。
总之,做好一个临床医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思考,而查阅文献是我们学习的必要手段。在病程记录中加入自己的分析判断,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能力。
■临床医生要不要做科研?
我觉得科研跟体育锻炼类似。大家都知道体育锻炼有益身体健康,但并不要求所有人都要去奥运会赛场上一展身手。科研也一样,如果在科研方面有专长,就可以说自己是一个"专业运动员",如果自己水平特别高,就应该站出来为国争光。很多国家级科研院(所)和教学医院的医生应该要有这样的追求。
我认为,科研意识、科研素质和素养是每个医生都要有的。对一个病例的分析、对一篇文献的检索、对患者病情动态的描述等都是我们科研的内容,临床与科研并不矛盾。事实上,我觉得一个好的病程记录就是科研论文,把一个有意思的病例总结出来就是科研论文。很多科研论文就是在床边发现问题,通过一个临床小问题引出一个科研课题,所以,我觉得每一个PCCM专科医生都应该是一个临床研究者。但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临床科研远远难于临床工作。因为科研要求的是创新,更多的是新知识的发现和报道,而临床工作更多的则是重复性工作,当然一个优秀的临床医生绝对不会满足于重复性工作。优秀的临床医生也都是那些勇于接受挑战的,而这也体现着良好的科研素质。
最后,我想说的是,年轻医生的发展一定要认清一点,我们的职业发展与所在团队的文化息息相关。要思考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是否适合自身发展。不讲关系,讲能力,遇到困难不找借口,讲责任的团队才是适合发展的团队。团队是否鼓励个人能力提升,大家是否愿意看到个人的不断进步是年轻医生判断自己所在团队是否适合的重要条件。
(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刘玉/呼吸科空间李燕丽整理 曹彬教授审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