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最新《全国胖子地图》来了!原来这些省份的人最胖…

2021-01-10作者:论坛报沐雨资讯
肥胖症非原创

肥胖和超重是许多慢性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主要危险因素,其患病人数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长。


据WHO统计数据,2016年全球范围内18岁及以上的男性和女性肥胖患病率(WHO定义BMI≥30kg/m2为肥胖)都已达到39%。

 

近年来,肥胖患病率在中国也有所增加,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CCDRFS)2004年的数据表明,我国成人中普通肥胖(BMI≥30 kg/m2)人数占3.3%,腹部肥胖的人占25.9%(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0 cm)(以上标准为2004年标准)。

 

2019年10月,中国CCDRFS部门于知名学术期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了2013-2014年对于中国肥胖情况的的数据统计。

 

文章题目为《Geographic Variation in Prevalence of Adult Obesity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2013–2014 National Chronic Disease and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中文译名《2013-2014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中国成年人肥胖地理区域分布》 。


微信图片_20210104172024.png


根据中国目前对于肥胖的定义,研究人员将BMI≥28 kg/m2定义为一般肥胖,将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的人定义为腹部肥胖。


通过对174,840名参与者进行分析,研究人员统计出了中国肥胖人数的区域分布图。

 

中国肥胖患者区域分布

 

根据中国的标准,中国成年人的肥胖患病率为14%,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4.0%,女性患病率为14.1%。


微信图片_20210104172026.jpg

(A) 一般肥胖的男性患病率;(B)为一般肥胖的女性患病率


中国腹部肥胖患病率为31.5%,其中男性患病率为30.7%,女性患病率为32.4%。


微信图片_20210104172028.jpg

(C) 腹部肥胖的男性患病率;(D)腹部肥胖的女性患病率


对各个省份的数据分析显示,男性肥胖患病率海南省最低(4.4%),北京市最高(26.6%)。


微信图片_20210104172034.png

 

女性肥胖患病率广西壮族自治区最低(6.4%),北京市最高(24.9%)。


微信图片_20210104172036.jpg

 

腹部肥胖的男性患病率海南省最低(16.5%),天津市最高(54.4%)。


微信图片_20210104172038.png

 

腹部肥胖的女性患病率广西壮族自治区最低(17.7%),天津市最高(49.4%)。

 

从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京津冀的男性和女性的肥胖和腹部肥胖的发生率都是较高水平的,而海南、广西等地区的发生率较低。

  

微信图片_20210104172040.png


导致非疾病与遗传因素的肥胖发生的原因

 

那么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导致目前日益增多的肥胖人群呢?

 

2011年,权威临床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一篇报道发现,一些特殊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与体重的增加有关。

 

微信图片_20210104172043.png

 

研究通过对三个队列分析共计120,877名美国健康男性与女性(实验开始时没有慢性疾病和肥胖)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探究生活方式与饮食方式对于肥胖形成的作用。

 

经过长期调查发现,非肥胖人群的平均体重也是随着时间渐进性增长的,每年大约增加0.8磅,而这种随着时间而增长的体重,即使增长量很小也会增加肥胖相关疾病,如代谢功能障碍、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发病率。

 

饮食因素对体重增加的影响

 

在饮食中,淀粉类、精制谷物和加工类食品与体重增加有很强的正相关性。相反,经常食用蔬菜、水果、坚果、全谷物的人体重增加较少,含有较高纤维含量的食物或者消化较慢的食物能够增加人体的饱腹感,从而减少对食物的食用。

 

除此之外,酸奶的食用也能够减缓体重的增加,这可能是由于益生菌的使用调节了肠道的内稳态环境,但具体机制目前仍不能确定。

 

饮品中,100%果汁与体重增长的关联性较小,但其他含糖饮料都会明显导致体重增加。美国自1965年到2002年饮料的热量消费从11.8%上涨到21%,这说明每人每天要多摄入222千卡的能量。


微信图片_20210104172048.jpg


生活方式对体重增加的影响

 

体育运动与体重增加是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的,这与我们之前对体育运动的理解是一致的。


除此之外,研究还发现看电视的时间也与体重增加相关,这可能是由于看电视的习惯会影响人的饮食习惯甚至睡眠习惯相关。

 

睡眠的减少会导致体重的增加。之前的短期试验中也有发现睡眠减少会改变瘦素和胃饥饿素的分泌,导致主观的饥饿感以及饮食中对高热量、精制碳水化合物的偏向性。


这项长期的调查显示,睡眠时长与体重的增加之间的关联性U型曲线特征,即睡眠时长保持在每晚6-8小时的人体重增加最少,睡眠时长多于8小时和小于6小时都会导致体重的增加。

 

每天多摄入50-100千卡可能就足够导致体重的逐渐增加当然个人的基础代谢速率可能也会导致相同食物摄入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但总体来说维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可能是减少体重增长或者保持体重的最有效也是最简单易行的方式。


来源:国际科学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