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点击图片查看专题↑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血管组 曹楠 柳叶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是全球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病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标准溶栓疗法,但其应用受限于出血风险高和治疗时间窗短(≤4.5小时)。Otaplimastat(OTAPL,SP-8203)是一种合成小分子药物(分子量571),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稳定血脑屏障,减少tPA相关脑出血,同时发挥抗炎、抗氧化作用,或可改善脑梗死预后。前期动物模型(大鼠栓塞性卒中)已证实其减少脑梗死体积和出血转化的潜力, Otaplimastat有望成为 tPA 的辅助药物。
在国际卒中大会上,来自韩国蔚山大学医学院 GangNeung Asan 医院的 Jong S. Kim 教授代表SAFE - TPA研究团队,汇报了一项关于Otaplimastat在需要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卒中患者中疗效的研究。
评估Otaplimastat联合标准rt-PA治疗在AIS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研究为两项设计一致的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Ⅱ期临床试验(SAFE-TPA 2a[1] 和2b)的汇总分析。SAFE-TPA是一项2期多中心两阶段研究。Phase 2a中第一阶段为单臂,开放标签,不设盲的临床试验,试验大剂量Otaplimastat(80mg bid,连用3天)的安全性;第二阶段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对照试验,评估40mg和80mg Otaplimastat与安慰剂相比的疗效和安全性。2019-2024年进行扩大样本的Phase 2b研究。本汇总研究仅纳入2a及2b中使用40mg的Otaplimastat治疗组及安慰剂组进行分析。
(1)年龄19-80岁(SAFE-TPA 2a);年龄19-85岁(SAFE-TPA 2b);
(2)发病4.5小时内接受rt-PA治疗的AIS患者(符合条件患者允许动脉内取栓治疗);
(3)基线NIHSS评分≥4。
随机分为Otaplimastat组和安慰剂组,在rt-PA给药后30分钟内开始静脉输注,每12小时一次,共6次。
第30天NIHSS与基线比较的变化;
第90天改良Rankin评分功能独立(mRS≤2)的比例;
第5天梗死体积增长率(通过影像学评估)。
两阶段共226人进行随机,最后筛选入ITT分析的Otaplimastat组97例(40 mg/剂)和安慰剂组104例,两组基线信息无显著性差异。Otaplimastat组基线NIHSS 10(5-15), 31%的患者接受了桥接治疗,平均溶栓时间为1.6(1.2-2.3)小时。
结果显示, Otaplimastat组与安慰剂组的30天NIHSS评分变化(P=0.341)和mRS功能独立比例无显著差异。在血管再通良好(mTICI=2b/3)的患者中,Otaplimastat组梗死核心体积增长率低于安慰剂组(27.2% v.s. 44.5%, P<0.048),提示Otaplimastat可能减少早期梗死体积。
在相对较严重的NIHSS>7的亚组分析中,尤其是仅接受tPA治疗的Otaplimastat组30天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02),并持续这种优势至90天(p=0.005)。并且,不论再通情况如何,早期梗死体积均相对减少近90%,显著优于安慰剂组,但因为两组样本量较小,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401)。
在接受再灌注治疗的AIS患者中Otaplimastat未显示出显著的神经改善功能,但事后分析显示,在严重病例(NIHSS≥7)尤其是在仅接受tPA治疗的患者中,Otaplimastat 表现出神经功能改善和梗死体积控制优势。
Otaplimastat的研究为卒中治疗提供了“精准辅助”新思路——通过靶向MMP-9降低tPA的出血风险,同时增强神经保护,尤其对重症患者或具突破意义。然而,亚组分析的“偶然性”与人群局限性需谨慎看待。若目前正在开展的Ⅲ期试验(NCT06660719)能进一步验证Otaplimastat的阳性结果,这一药物或将成为重症卒中患者的“护航利器”,甚至推动治疗策略从“单纯溶栓”向“多机制联合”转型。
[1] KIM J S, LEE K B, PARK J H,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Otaplimasta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Requiring tPA (SAFE-TPA):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2 Study [J]. Ann Neurol, 2020, 87(2): 233-45.
【原创文章 转载请申请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