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多学科综合诊疗(MDT),是目前医学领域公认能有效提高恶性肿瘤诊疗效率的精准诊疗模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国内最早推行MDT的医院,如今MDT的理念与实践更是融入医院肿瘤诊疗的各个层面,强有力地支撑医院的国家癌症医学中心建设。在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到来之际,中国医学论坛报社携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15位多学科诊疗团队首席专家对话,见证来自肿瘤防治“国家队”和“领跑者”的使命与担当。
2007年,蔡三军教授团队在上海七宝社区开启了大肠癌高危患者早期筛查项目,这项研究成果直接促成了上海市“十二五”重大卫生服务项目。目前,该项目累计筛查约600万人次,检出结直肠癌23000多例。但是,结直肠癌的发病现状不容乐观,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呈现显著持续上升趋势。以上海市为例,其发病率从1962年的8.7/10万激增至2000年的75.0/10万,增幅达8.6倍,目前该地区粗发病率已达全国平均水平的1.9倍。“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期望寿命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蔡三军教授介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与膳食结构向高动物蛋白、高脂肪模式转变,是导致结直肠癌发病率攀升的重要危险因素。“作为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且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的城市,上海地区结直肠癌的流行特征具有显著的警示意义。”
“结直肠癌是国际公认的预防做得好,可以明显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疾病。”蔡三军教授强调。以美国为例,通过推广粪便隐血检测、结肠镜筛查及生活方式干预等综合措施,其结直肠癌发病率在1975-2006年间下降近50%,死亡率降低近40%,5年生存率提升近15%。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二、三级预防的协同效应中,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贡献了约90%的疾病负担下降,而临床治疗仅占10%。这一数据凸显了前移防控关口的重要性。
我国结直肠癌防控体系历经数十年探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研究所郑树教授团队在浙江省海宁市和嘉善县开展了肠癌大规模筛查与持续跟踪,并提出以数量化高危因素问卷结合免疫法粪便隐血检测为初筛、结肠镜检查为金标准的符合中国人群特色的肠癌筛查方案。现在,天津、浙江、广东及中国香港等地已陆续推行区域性筛查计划,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发病率较低且医疗资源匮乏地区开展人群普筛可能面临卫生经济学效益不足的挑战。”蔡三军教授建议采用风险分层策略,针对50岁至74岁人群,先采用风险问卷进行高危人群评估,同时进行大便隐血试验用以初筛,高危人群主要是指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经常有肠炎史、大便性状和习惯有改变等;对于社区居民而言,评估风险问卷同时初筛大便隐血试验后,若结果为阳性,再肠镜检查。
规范化的多维度诊断体系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基石。临床实践中存在过度强调手术治疗时效性而忽视系统评估的现象,可能影响治疗决策的科学性。“完整的诊断评估应至少需要包含定位、定性、定量以及病理学。”其中,定位诊断指的是明确肿瘤在解剖学上的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定性诊断中需要判断肿块是否为肿瘤,是否为恶性肿瘤,并确定其类型;定量诊断则确定肿瘤的大小及分期,如TNM分期。至于病理学诊断,它不仅可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及类型,还可以提供基因层面的信息。基因检测在指导手术、化疗、放疗、生物靶向及免疫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错配修复基因检测,为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通过基因检测,可将患者分为微卫星不稳定(MSI-H)和微卫星稳定(MSS)两组,从而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
20世纪90年代前,外科手术在结直肠癌治疗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贡献率达95%以上。彼时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尚未形成系统的结直肠癌临床应用体系。“如今,外科在结直肠癌治疗中仍占据最重要的位置。”临床数据显示,Ⅰ期患者术后五年生存率可超过90%,Ⅱ期患者可达80%以上,Ⅲ期患者亦可达到约70%。“并且,结直肠外科也一直在进步,但确实不能和其他治疗方式比较。”尽管外科技术持续优化,包括新术式(如低位直肠保肛术、局部切除术)、新方法(如TEM、达芬奇、双镜手术、NOSEs)、新理念(如快速康复、NED)等,但相较于其他治疗方式的突破性进展,外科治疗对生存率的提升空间已显著收窄。以Ⅲ期肠癌为例,新辅助治疗可使五年生存率提升约20%,而外科技术本身的改进对生存率的增益已渐趋边际效应。
2005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结直肠肿瘤多学科诊疗团队正式成立,蔡三军教授任首席专家。20年春华秋实,蔡三军教授带领团队逐步推进大肠癌领域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切实推进了学科的发展。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队列研究显示,首次实施结直肠癌手术的上海户籍患者群体,其五年生存率已达87%的国际先进水平。这一成就可能源于:①精准的肿瘤分期评估体系;②规范化围手术期管理路径;③复发转移阶段的全程干预策略。
“当代外科医师如果仍固守单一手术模式,可能面临学科发展的结构性淘汰。”蔡三军教授提醒。数据显示,单纯外科干预的五年生存率上限仅约60%,而整合系统性治疗后可提升至70%~80%。在肿瘤诊疗进入精准医学时代的今天,外科医师必须构建多维知识架构,掌握流行病学、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各方面的进展。“手术技术精进仍是外科医师的立身之本,但只有将精湛技艺置于多学科协同框架中,方能真正实现从"技术实施者"到"治疗策略家"的转型升级。”这既是现代肿瘤外科发展的必然路径,更是提升整体医疗质量的关键所在。
“多学科团队是我们学科进步最重要的组织基础。”蔡三军教授介绍,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结直肠肿瘤多学科诊疗团队组建初期,各学科专家通过反复讨论典型病例(如肝转移、卵巢转移、肺转移等复杂病情),逐步形成了标准化诊疗路径。经过长期磨合,团队形成了高度共识性诊疗思维。这种知识体系的同质化建设显著提升诊疗效率,确保治疗方案的规范实施。
多学科平台也进一步促进了青年医师的成长。“这种立体化培养模式显著加速青年医师临床思维体系的形成。”通过参与数百例复杂病例的多学科讨论,青年医师得以系统观察不同层级、不同专业背景医师的临床思维路径;定期组织的学术报告也构建了持续的知识更新机制。
“当团队进入成熟阶段后,多学科协作展现出更高阶的科研价值。”蔡三军教授总结,首先,通过大量临床病例的系统观察,能够准确识别具有科研价值的临床问题;其次,在持续病例讨论中可以自然形成研究队列,实现"临床问题发现-科研项目立项-病例资源获取"的闭环转化;最后,多学科背景为临床研究提供多维视角,确保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这种从临床实践中自然生长出的研究体系,使学科发展进入自我驱动的创新阶段。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MDT专委会副主委
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大肠癌专委会主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主委
复旦大学大肠癌诊治中心主委
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
审阅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蔡三军
整理 |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桂晶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