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点击图片查看专题↑
层见叠出,向新而行,2024年在临床与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多发性硬化领域涌现出了一系列临床证据与成果,为疾病诊疗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希望。
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本文将盘点2024年该领域的研究前沿与诊疗趋势,涵盖早期识别、阴燃病灶、进展控制、髓鞘再生、临床研究等方面,以期促进临床前沿交流,推动诊疗水平提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多发性硬化是一个连续演化的疾病过程,从暴露因素、易感因素到生物学发病、前驱期、首次临床发作,直至演变为后期的疾病阶段,整个过程呈现出无缝衔接的特征。在此情况下,找寻和识别多发性硬化临床前阶段的生物标志物,依然是本年度研究关注的热点。
Colin Zamecnik研究团队[2]通过分析美国国防系统军人血清库数据,对比MS患者发病前后的全蛋白质组自身抗体谱,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抗体现象。这些独特的抗体亚群与人类病原体(包括两种EB病毒蛋白)具有相似的共享基序,而且在MS临床症状出现前数年就可以检测到。值得一提的是,对应MS患者群体的血清神经丝轻链(sNfL)水平,也高于未罹患MS的群体。
上述结果共同夯实了MS临床前阶段免疫活性分子的证据基础,进而推测MS临床前阶段已经存在了持续的神经轴突损伤。相关自身抗体标志物是鉴定抗原特异性的关键一步,对脱髓鞘高危人群的更早识别、及时干预意义重大。
慢性活动性炎症(阴燃病灶)是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病变和残疾的主要驱动因素,往往与复发活动无关。阴燃病灶是近年持续关注的热点,如何有效管控也成为该年度的领域重点。此类炎症的关键MRI生物标志物是存在慢性活动、缓慢扩张的病变,其特征是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在病灶边缘积聚[3]。
Luca Peruzzotti-Jametti研究团队[4]通过多发性硬化实验模型,研究了小胶质细胞线粒体功能与阴燃病灶持续活动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具体而言,呼吸链酶线粒体复合物可以在慢性炎症期间反向转运,即逆向电子传递,从而实现小胶质细胞产生活性氧和促炎状态。通过结合单细胞RNA测序和代谢谱分析,该团队发现了与促炎小胶质细胞相关的独特转录和代谢特征,其实质是I型线粒体复合物活性的增加。而多发性硬化动物模型研究发现,抑制促炎性小胶质细胞中的相关活性,可以改善对应功能结局[4]。由此可见,通过靶向小胶质细胞中I型线粒体复合物的活性,可能是减轻慢性炎症和促进神经保护的具有前途的治疗策略。
如何有效识别和管控疾病进程中的进展风险,是多发性硬化全程管理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作为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中的一个关键激酶[5],直接影响了B细胞、巨噬细胞及小胶质细胞等参与MS病理过程的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因其可跨越血脑屏障且具有高选择性,BTK抑制剂也成为近年来MS进展风险管控的研究热点。针对进展型和复发型多发性硬化,全球范围内多种BTK抑制剂Ⅲ期临床试验正在开展,旨在比较BTK抑制剂与活性对照疾病修饰治疗药物(DM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默克公司的Evobrutinib作为较早开展相关研究的BTK抑制剂之一,曾被寄予厚望。2024年Xavier Montalban研究团队[6]发布了Evobrutinib的两项Ⅲ期试验结果,遗憾的是在主要结局(年复发率)、大多数次要结局和三级结局中均未达到优效性。而在病灶体积方面,Evobrutinib轻微减少了缓慢扩大的病变体积,表明其对阴燃炎症活动控制的潜在价值。
基于上述结果,BTK抑制剂对复发型多发性硬化的疗效可能不如进展型多发性硬化。因此,针对后者的研究结果被业界寄予更多期待。
多发性硬化作为一种经典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脱髓鞘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修复性髓鞘再生为其提供了潜在的治疗策略,也可能用于其他神经免疫疾病。
既往研究发现了几种可以促进少突胶质细胞分化和再髓鞘化的化合物,其中尤以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特别是M1受体)表现突出。Michael Poon研究团队[7]采用生物化学的技术方法,鉴定出一种再生效果好、选择性高的口服M1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拮抗剂 PIPE-307。从有效性方面看,PIPE-307在多发性硬化动物模型及体外研究中显示出对少突胶质细胞前体分化和髓鞘形成的有效性。从安全性方面看,PIPE-307在健康受试者的一期研究结果表明,其高选择性可减轻与其他抗毒蕈碱化合物联用导致的认知副作用[7]。
总体而言,上述结果证明了PIPE-307具有修复性髓鞘再生的良好潜力,为后期开展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临床研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研究结果的科学性、真实性。2024年临床研究方面的热点在于强调高质量国际注册研究在真实世界证据中的价值,其重要性可以与临床对照试验相互补充,甚至平分秋色。在完成大量成人MS临床研究和观察实践后[8],Sifat Sharmin研究团队[9]将研究重点聚焦在儿童期起病的MS患者群体,此类患者表现为明显的复发-缓解交替以及高炎症活动等特征。
该团队的研究定位在真实世界注册的高质量前瞻性数据库,共纳入42个国家的329个多发性硬化中心,其中包括全球著名的MSBase、意大利MS注册研究数据库等。最终统计了5224例儿童期起病多发性硬化患者的队列数据。经过中位时间5年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使用高效DMT药物的患者,其残疾进展累积的风险显著降低。尤其是轻度残疾的亚组获益更加明显,患者进展到更严重残疾程度的概率下降高达60%。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多发性硬化早期的高度炎症阶段,不可逆的残疾尚未完全形成,是积极干预的黄金窗口期,需要尽早启动高效治疗。
Kyverna Therapeutics 报告了 KYV-101(一种全人源抗CD19 CAR-T细胞疗法)在进展型MS患者中的首次使用。早期结果显示安全性可接受:早期阶段未发现神经毒性迹象。潜在疗效:表明CAR-T疗法通过靶向B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成为治疗MS的可行方案。这标志着在探索CAR-T疗法用于自身免疫疾病方面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在2024年,多发性硬化(MS)的McDonald诊断标准进行了重要更新,以提高MS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这些更新针对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了优化,加入了新型生物标志物,并简化了临床诊断流程。以下是主要变化的概述:
1.引入κ游离轻链(κ-FLC)指数作为生物标志物:κ-FLC指数是一种定量反映鞘内免疫球蛋白(Ig)合成的生物标志物,被添加到诊断标准中,作为传统脑脊液(CSF)寡克隆带(OCBs)的替代选项。研究表明,κ-FLC指数与OCBs的诊断准确性相当,但检测方法更简单且成本更低。此更改有助于临床医生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更早诊断MS。
2.扩展空间多发性(DIS)标准,将视神经病灶纳入空间多发性(DIS)证据范围。视神经受累在MS中非常常见,此更新通过将视神经病灶纳入空间多发性标准,显著提高了诊断敏感性。
3.修改时间多发性(DIT)标准,在特定情况下,DIT不再是诊断MS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当存在明确的空间多发性证据时。这一调整减少了从临床孤立综合征(CIS)到MS确诊的时间,使患者能够更早接受治疗,改善长期预后。
4. 纳入新型MRI生物标志物:中央静脉征(CVS)和顺磁性边缘病灶(PRL)被添加为可选MRI诊断指标。这两个标志物具有高度特异性,特别是在区分MS与其他脱髓鞘疾病(如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或MOG抗体相关疾病[MOGAD])方面可提高诊断精度。
5. 标准适用于不同类型的MS,更新后的标准同样适用于原发进展型MS(PPMS)和复发缓解型MS(RRMS)。此更改确保了不同类型MS患者的诊断一致性,便于临床医生在多种临床场景中应用。
6. 简化早期诊断的MRI使用:MRI在诊断中的作用进一步强化,更多依赖先进成像技术来识别MS特异性特征,如病灶形态、分布和增强模式。
2024诊断标准更新的关键意义:改善早期诊断:通过引入κ-FLC指数并简化DIT标准,新标准能够更早、更准确地诊断MS。增强诊断特异性:加入CVS和PRL标志物,确保更好地区分MS与其他炎性或脱髓鞘性疾病。全球适用性:新标准更具实用性和包容性,适应不同资源条件和临床实践。这些更新反映了MS精准医疗的发展重点,旨在优化诊断流程、缩短延迟并改善患者结局。
1.Kuhlmann T, Moccia M, Coetzee T, et al. Multiple sclerosis progression: time for a new mechanism-driven framework. Lancet Neurol 2023; 22: 78–88.
2.Zamecnik CR, Sowa GM, Abdelhak A, et al. An autoantibody signature predictive for multiple sclerosis. Nat Med 2024; 30: 1300–08.
3.astrocyte axis in chronic active multiple sclerosis. Absinta M, Maric D, Gharagozloo M, et al. A lymphocyte-microgliaNature 2021; 597: 709–14.
4.activity in microglia sustains neuroinflammation. Peruzzotti-Jametti L, Willis CM, Krzak G, et al. Mitochondrial complex I Nature 2024;
5.628: Krämer J, Bar-Or A 195–203. , Turner TJ, Wiendl H. Bruton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for multiple sclerosis. Nat Rev Neurol 2023; 19: 289–304.
6.Montalban X, Vermersch P, Arnold DL,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evobrutinib in relapsing multiple sclerosis (evolutionRMS1 and evolutionRMS2): two multicentre, randomised, double-blind, active-controlled, phase 3 trials. Lancet Neurol 2024; 23: 1119–32.
7.Poon MM, Lorrain KI, Stebbins KJ, et al. Targeting the muscarinic M1 receptor with a selective, brain-penetrant antagonist to promote remyelination in multiple sclerosi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24; 121: e2407974121.
8.treatment: embracing early high-efficacy disease-modifying treatments for Oreja-Guevara C, Martínez-Yélamos S, Eichau S, et al. Beyond lines of multiple sclerosis management. Ther Adv Neurol Disord 2024; 17: 17562864241284372.
9. Sharmin S, Roos I, Malpas CB, et al. Disease-modifying therapies in managing disability worsening in paediatric-onset multiple sclerosi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global and national registries. Lancet Child Adolesc Health 2024; 8: 348–57.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科牵头或参与多项多发性硬化Ⅲ期核心临床研究,包括Tolebrutinib、Remibrutinib、RIPK1抑制剂及抗CD40L等。团队参加了2024年欧洲多发性硬化研究和治疗委员会大会(ECTRIMS)等国际会议,报道了本中心多项研究成果, 包括率先在国内开展的κ-FLC指数诊断多发性硬化的结果,《伊奈利珠单抗治疗NMOSD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建议》和《伊奈利珠单抗治疗NMOSD的真实世界数据》也在大会亮相。
研究评估了特立氟胺(teriflunomide)在中国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了顺磁性边缘病灶(PRL)负荷与治疗结局之间的关系。主要发现包括:特立氟胺显著降低了年复发率(ARR),降幅达72.7%,且患者的残疾状况(通过EDSS评分评估)保持稳定。然而,无疾病活动证据3(NEDA3)的比例随时间下降,其中MRI活动是导致NEDA3失败的主要原因。研究还发现PRL作为慢性活动性炎症的生物标志物,在81.6%的患者中存在。PRL负荷较高(≥4个病灶或≥1mL体积)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差,包括EDSS恶化和NEDA3失败的风险显著增加。从临床意义上来看,PRL负荷较低、复发频率较低以及发病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从特立氟胺治疗中获益更多,这支持了个性化治疗策略的应用。该研究强调了PRL作为预测工具的潜力,并指出在多发性硬化管理中定期随访的重要性。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干扰素β是唯一被批准用于MS的疾病修正治疗(DMT)。然而,自2018年首个口服DMT获批后,中国MS治疗领域迎来了快速发展,五年内共有7种DMT获批,这极大地丰富了临床治疗选择。本文由20多位中国MS领域的专家共同撰写,回顾了国内外MS治疗的历史和进展,重点探讨了在中国现有的DMT基础上,如何针对复发型多发性硬化(RMS)制定合理的治疗算法。专家们根据疾病活动水平及DMT的可及性,提出了建立标准化RMS治疗方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中国MS治疗领域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究对3例伴假瘤样病灶的多发性硬化(TMS)患者的临床数据、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和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3名患者均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影像学显示大病灶,难以与肿瘤鉴别。两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复发,其中一例接受了立体定向活检。影像学表现包括环形、斑片状或不规则增强病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占位效应,常与胶质瘤、淋巴瘤或转移性肿瘤相混淆。部分患者通过磁共振波谱分析(MRS)和PET-CT可发现代谢异常,但这些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有限。TMS的组织学显示大量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浸润,伴有明显的神经胶质增生和髓鞘崩解。病理是TMS与脑肿瘤鉴别的金标准,但需谨慎选择取样部位和检测方法。所有患者均对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并在影像学随访中显示病灶显著缩小或消失。未缓解的患者可考虑血浆置换作为二线治疗。研究还发现疾病修正治疗(DMTs)对TMS的复发预防有积极作用。本研究建议采用更严格的诊断流程,如辅助影像学技术(SWI、MRS、PET-CT)及脑脊液检查(OB阳性)对TMS进行鉴别。在确诊为TMS的患者中,早期糖皮质激素治疗及个性化疾病修正治疗方案能显著改善预后。本研究为TMS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特立氟胺(Teriflunomide)是治疗复发型多发性硬化(RMS)的口服疾病修正治疗药物(DMT),2018年被中国药监局批准上市。然而,不同种族在药物代谢和疗效方面存在差异,其中ABCG2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特立氟胺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本研究旨在探讨ABCG2 c.421C>A基因多态性对中国RMS患者特立氟胺药代动力学(PK)及安全性的影响。本研究为一项为期24周的多中心、开放标签、非随机、前瞻性研究,共纳入82例RMS患者,根据ABCG2基因分型分为变异型(n=42)和野生型(n=40)两组,分别每日口服特立氟胺14 mg。主要研究终点为ABCG2多态性与药物暴露之间的关系,次要终点为安全性评估。研究结论:ABCG2 c.421C>A多态性不影响中国RMS患者特立氟胺的稳态暴露水平,其安全性和耐受性在不同基因型患者间相似。这表明每日14 mg的特立氟胺是中国RMS患者的安全有效治疗选择。
本研究报告了一例由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期间引发多发性硬化(MS)的罕见病例,并分析了TNF-α抑制剂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潜在关联。一名14岁女性AS患者在使用阿达木单抗2年后出现右侧肢体无力、吞咽困难和面瘫等神经症状。MRI显示颅内多发脱髓鞘病灶,其中基底神经节区域呈现Balo样同心圆病变。脑脊液检查显示异常寡克隆带(OB),血清MOG-IgG和AQP4-IgG均阴性,支持MS诊断。患者停止阿达木单抗治疗后接受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症状完全缓解,并以利妥昔单抗联合泼尼松维持治疗。随访6个月期间,患者未出现复发,MRI显示病灶缩小。本研究提出在使用TNF-α抑制剂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时需谨慎,尤其对有脱髓鞘疾病病史或家族史的患者。
研究探讨了MOGAD与水通道蛋白4抗体相关的NMOSD在极后区综合征(APS)表现上的差异。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了来自中国两家医院(2017-2022年)的200例MOGAD患者和332例NMOSD患者,筛选出符合APS定义的病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APS相关发作的特点。APS在MOGAD中的发生率仅为3.2%;而在NMOSD中发生率达14.16%,此外,APS症状在NMOSD患者中往往更严重且持续时间更长。影像学特征和伴随病灶的差异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线索。当抗体检测暂时不可用时,这些差异可用于两种疾病的区分,从而帮助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策略。
本研究为一项国际合作研究,通过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以确定与AQP4抗体相关的NMOSD的性别比例和平均发病年龄。按照PRISMA指南对数据库进行了系统检索,审查了报告AQP4抗体相关NMOSD性别分布和发病年龄的文章。研究采取了初步广泛包容性的方法,通过回归荟萃分析进行探索,随后专门分析了AQP4抗体阳性病例的数据。筛选了共528篇文章,最终纳入了89篇文章,涉及来自88个群体样本的19,415名患者。研究发现,女性与男性的性别比例显著受到研究样本中AQP4抗体阳性病例比例的影响(p<0.001)。针对AQP4抗体阳性病例,整体的性别比例估计为8.89(95%置信区间:7.78–10.15)。在儿童人群中,性别比例估计为5.68(95%置信区间:4.01–8.03),而在晚发病例中,性别比例为5.48(95%置信区间:4.10–7.33)。平均发病年龄与研究人群的平均预期寿命显著相关(p<0.001)。在高寿命人群中,AQP4抗体阳性病例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1.7岁,而其他人群的平均发病年龄为33.3岁。与多发性硬化(MS)相比,AQP4抗体相关NMOSD中女性与男性的性别比例更高,且平均发病年龄也更高。随着AQP4抗体阳性病例比例的增加,性别比例也随之升高;而平均发病年龄则随着人群预期寿命的增加而提高。
本研究为一项国际合作研究,基于MS Base,比较了富马酸二甲酯(DMF)与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剂(NSIS)在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中的疗效,通过对真实世界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关键结论:ARR:两组在年复发率上无显著差异,DMF组为0.13,NSIS组为0.16。治疗持续性:DMF组的治疗中断时间显著长于NSIS组,表明DMF具有更高的患者依从性。残疾进展与改善:DMF组在24周确认的残疾进展中表现出更长时间的无进展状态,且在残疾改善方面也优于NSIS组。在未经治疗的患者亚组里,DMF的疗效优于NSIS。在NSIS组仅包含硫唑嘌呤时,DMF同样表现出更好的疗效。本研究为全球范围内RRMS的治疗选择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支持,特别是在资源受限地区。
研究旨在比较晚发型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LO-MOGAD)与早发型(EO-MOGAD)之间的临床特征、复发率和残疾结局,并探讨免疫抑制治疗对LO-MOGAD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LO-MOGAD患者更容易在疾病初期或整个病程中表现为视神经炎(ON),其比例显著高于EO-MOGAD患者。LO-MOGAD患者的复发率较低,但其残疾进展更快,最终表现出更差的运动和视觉功能结局。免疫抑制治疗显著降低了LO-MOGAD患者的年复发率(ARR),从治疗前的0.35下降至0。LO-MOGAD患者使用传统口服免疫抑制剂的比例较高,而使用生物制剂的比例较低,这可能与经济因素和安全性担忧相关。LO-MOGAD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AEs)发生率较高,主要包括感染、血脂升高和肝酶水平升高,部分患者因此停止治疗或住院。本研究强调需要针对老年患者采取积极的治疗策略,包括对每次发作的及时处理和预防性治疗。同时,研究还指出对老年患者进行免疫治疗的安全性需密切监控。研究结果为MOGAD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和未来多中心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研究旨在调查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在疾病修正疗法(DMTs)使用中的诊断过程、用药现状、治疗可及性和患者满意度,以及分析影响这些方面的主要因素。研究重点关注患者在治疗可负担性、药物可获得性和患者主观体验上的挑战。通过一项横断面在线调查,收集了375名NMOSD患者的相关数据,重点覆盖了以下内容:诊断和治疗:诊断明确通常需要超过1年的时间和平均3.58次的就诊,仅24%的患者在首次就诊时确诊。大多数患者使用DMTs治疗,但仍面临经济负担和药物获取不便。经济负担:年均治疗费用为人民币59,827元,药物费用占家庭年均收入的52.22%。近69%的患者未能获得药物费用报销。患者满意度:使用不同DMT的满意度差异不大,但年龄和获取药物所需的交通时间显著影响了患者对治疗的总体满意度。患者需求:患者希望改善药物的经济可负担性、扩大医保覆盖范围,并加强医疗信息和资源的普及。该研究揭示了中国NMOSD患者在诊断延误、治疗获取以及经济负担等方面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并强调政策干预应优先聚焦于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并改善药物的可及性。
通过“神经免疫”亚专科进修,多期“华山神免学苑”及“华山NMOSD床旁诊疗培训班”,我们支持进修学员对罕见中枢脱髓鞘疾病进行多项病例系列报道,加强人才培养。患者是医学工作的核心。我们团队与“NMO上海之家”共同开展了2024 MS线下“不惧风雨 终会有光”患教会、525 NMOSD患者关爱日,“暖冬季,心连心”NMOSD系列线上科普等活动,持之以恒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支持。
2024年泛长三角脱髓鞘疾病协作组CONNECT系列学术会议和病例大赛在临床医生满怀期待中闪亮开启。大赛秉持基于案例,寓教于赛的宗旨。通过点评专家精辟入里的提问,参赛选手庖丁解牛的回答,临床医生们展开了精彩的思想碰撞。2024年华山神经脱髓鞘时间会议如期举办,我们组织多家联盟单位翻译的《梅奥神经免疫临床病例精析》,与放射科合作的《多发性硬化的脑脊髓MRI规范化评估及结构化报告:泛长三角多发性硬化诊疗协作组专家建议(2024)》在会上发布。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从早期诊断到及时干预,从全程管理到队列研究,2024年多发性硬化和其他脱髓鞘疾病领域取得了丰硕学术成果,巩固了先前的证据,扩展了未来的方向。2025,让我们共同期待诊疗新篇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