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有效治疗抗生素耐药菌引起的感染,通常需要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抗菌药物。舒巴坦-度洛巴坦已在国内获批用于治疗由鲍曼-醋酸钙不动杆菌复合体(ABC)敏感分离株引起的18岁及以上患者的医院获得性细菌性肺炎(HABP)和呼吸机相关细菌性肺炎(VABP) 1,在实际临床治疗时,可能会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2024年5月发表于《Diagnostic Microbiology & Infectious Disease》杂志的一项研究2 ,探讨了舒巴坦-度洛巴坦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对鲍曼不动杆菌(AB)的体外抗菌活性,本文对该研究进行解读,旨在为舒巴坦-度洛巴坦的联合用药提供参考。
研究选取了10株经过遗传学表征的AB临床分离株及参考菌株,选取了17种抗菌药物,包括常见的抗革兰阴性菌、抗革兰阳性菌及一种抗真菌药物,采用棋盘法进行联合药敏试验。舒巴坦在96孔板中水平连续稀释,测试药物垂直连续稀释,随后加入终浓度为4 µg/mL的度洛巴坦,通过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各抗菌药物单独及联合应用时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计算分数抑制浓度指数(FICI)以评估药物间的相互作用。FIC≤0.5表示协同作用,FIC>0.5~4表示相加/无关作用,FIC>4表示拮抗作用。
1. 不同抗菌药物对10株AB分离株的MIC值
研究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舒巴坦-度洛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黏菌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头孢吡肟、米诺环素、利福平、万古霉素等抗菌药物对10株AB分离株的MIC,结果如表1所示。
表 1 不同抗菌药物对AB菌株的MIC值(仅列出部分)
注:SUL-DUR为舒巴坦-度洛巴坦;IPM为亚胺培南;MEM为美罗培南;COL为黏菌素;CIP为环丙沙星;AMK为阿米卡星;FEP为头孢吡肟;MIN为米诺环素;RIF为利福平;VAN为万古霉素。
2. 舒巴坦-度洛巴坦与测试的17种抗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舒巴坦-度洛巴坦与大多数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时,对AB表现为相加或无关作用(FICI=0.51~2.38)。最重要的是,舒巴坦-度洛巴坦与所有试验的革兰阳性菌抗菌药物、革兰阴性菌抗菌药物及抗真菌药物(包括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黏菌素 、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吡肟、米诺环素、利福平、万古霉素等)联合使用时,均未观察到对AB分离株的拮抗作用。
表2 舒巴坦-度洛巴坦联合其他抗菌药物的棋盘法检测结果(仅列出部分)
注:SUL-DUR为舒巴坦-度洛巴坦;IPM为亚胺培南;MEM为美罗培南;COL为黏菌素;CIP为环丙沙星;AMK为阿米卡星;FEP为头孢吡肟;MIN为米诺环素;RIF为利福平;VAN为万古霉素。
仅在少数情况下舒巴坦-度洛巴坦与部分抗革兰阴性菌药物(如阿米卡星、头孢吡肟、米诺环素、美罗培南、利福平)联合使用时出现出协同作用,但这种协同作用具有菌株和药物依赖性。例如,舒巴坦-度洛巴坦与5种抗菌药物联合作用于菌株ARC3492 AB时都表现出协同作用,但舒巴坦-度洛巴坦与所有测试药物联合使用时对3株菌株均未表现出协同作用。
3. 研究未发现鲍曼不动杆菌编码的β-内酰胺酶类型与协同作用之间存在相关性
研究未发现AB菌株所编码的β-内酰胺酶类型和舒巴坦-度洛巴坦与其他抗菌药物的协同作用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菌株ARC3486和ARC5079均编码blaOXA-72,但仅ARC3486在舒巴坦-度洛巴坦与头孢吡肟联合时表现出协同作用,而ARC5079则未表现出任何协同作用。
体外研究表明大多数药物与舒巴坦-度洛巴坦存在相加或无关的相互作用,协同作用仅存在于少数具有抗革兰氏阴性菌活性药物的联合方案中,并且具有菌株和药物依赖性。研究未发现鲍曼不动杆菌编码的β-内酰胺酶类型与协同作用之间存在相关性。
本研究最重要的发现是舒巴坦-度洛巴坦与所选抗菌药物之间均无拮抗作用,初步表明舒巴坦-度洛巴坦与17种其他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不会影响其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活性。此外,研究结果也初步证明,舒巴坦-度洛巴坦不会对抗菌剂对其目标病原体的活性产生不利影响。
注:本研究为体外研究,结果仅供参考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编辑 杨惠杰 整理)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httpswww.nmpa.gov.cnzhuanticxylqxcxypxx20240520091748157.html
2. McLeod S Met al. In vitro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sulbactam-durlobactam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antimicrobial agents agains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calcoaceticus complex[J]. Diagnostic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 2024, 109(3): 11634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