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郭立新教授丨CGM成2023 ADA热点话题,新局面下如何优化血糖管理?

2023-12-25作者:Medical Editor-G资讯

郭立新教授丨CGM成2023 ADA热点话题,新局面下如何优化血糖管理?

2023年6月23日-26日,第83届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年会在美国圣地亚哥召开!作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最著名的糖尿病学会议之一,本届ADA大会一如既往呈现了糖尿病诊疗的最前沿进展,为全球糖尿病及相关领域学者奉献上一场学术盛宴。


纵览本次大会议程,除了围绕糖尿病临床治疗这一主题外,血糖监测新技术也是本次大会的一大热点话题,其中有众多的以持续葡萄糖监测(CGM)为关键词的口头报告和壁报。众所周知,血糖监测领域在近年进展迅猛,CGM已逐渐成为新的趋势,在2023版ADA指南1中,CGM首次被纳为以患者为中心的血糖管理决策环中的一个要素,其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


值此盛会期间,本报特邀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教授,基于CGM的新证据和新指南意见,为我们解读新技术背景下,糖尿病管理以及创新降糖药的评估和选择所面临的新局面。





专家简介
图片

郭立新 教授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内分泌科主任

  •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 内分泌科主任,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医师协会副会长

  • 北京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会长

  • 北京医学会常务理事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历四十余年发展,CGM也已成为目前血糖管理重要环节


CGM的研发始于上世纪60年代葡萄糖监测传感器概念的提出,1982年首次实现体内CGM,其后CGM技术日益成熟2,时至今日,CGM技术正在智能化发展之路上快步前行。


本次ADA大会上也充分展现出CGM领域之火热。在大会官网的Breaking News专栏,首日即报道了一项评估血糖监测(CGM)-胰岛素输送双功能设备在简化糖尿病管理可行性方面的研究3。大会口头报告亦有多项CGM相关进展,内容涵盖CGM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CGM改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长期效果、智能笔与CGM联合应用等不同方向4


6月25日,大会针对2023版ADA指南更新要点专门设置议程,其中再次提及首次将CGM纳入以患者为中心的血糖管理决策环(图1)。在具体推荐意见中,指南建议在糖尿病早期使用CGM,并尽量坚持持续或定期使用,以使患者获益最佳。由以上可见,CGM技术的进展可谓日新月异,其在血糖管理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成为当下临床医生及患者关注的热门话题。


图片

图一 2023 ADA指南首次将CGM纳入以患者为中心的血糖管理决策环



新技术背景下,TIR成为临床关注的新指标


一直以来,HbA1c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标准”。然而,单一指标指导疾病管理不可避免存在局限性,HbA1c不能反映低血糖、血糖波动及HbA1c个体间差异。随着CGM技术的进步,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等新型血糖控制“度量衡”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TIR可通过CGM报告直接读取,也可通过自我血糖监测(SMBG)数据计算获得。狭义的TIR是指24小时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的时间占比,通常设置的目标范围为3.9~ 10.0mmol/L。随着循证证据的不断丰富,TIR的重要临床意义日益凸显。研究显示,TIR反映血糖控制的良好情况,与糖尿病病理生理机制评估指标、血糖变化指标、并发症及死亡风险密切相关5-10


基于重要的病理及临床意义,TIR被包括202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10、2023版ADA指南1等各国指南列为糖尿病患者重要的评估新指标,且指南建议将TIR>70%作为大多数非妊娠成人糖尿病患者的管理目标。


然而,目前TIR的达标情况尚不理想。美国的一项真实世界研究11数据显示,TIR(3.9~10.0 mmol/L)>70%的T1DM和T2DM患者比例仅为39%,TIR>70%且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BR,<3.0 mmol/L)<1%的患者比例仅为32%。临床亟需能够改善TIR指标、优化患者血糖管理的新的方案。



CGM可以帮助医患了解新型降糖药物的优势所在


与改善其他血糖指标一样,改善TIR离不开严格CGM、生活方式管理和优化药物治疗(新型基础胰岛素类似物等)三驾马车。值得关注的是药物治疗方面,越来越多的降糖新药问世使得改善TIR成为可能,既往传统胰岛素低血糖风险较高,而今天胰岛素制剂领域就不断研发创新,更多新药具有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与作用、有效降糖、低血糖风险低、平稳控糖的优势,而应用CGM也可以观察出这种优势存在。


以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与长效GLP-1RA的联合制剂为例,该新型胰岛素类似物药物由基础胰岛素德谷胰岛素和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组成。DUAL VIII研究12和DUAL V研究13分别证实,在使用和未使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中,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可显著改善血糖控制,降低低血糖风险,平稳降糖。


对DUAL VIII和DUAL V研究进行事后分析14提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比较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与甘精胰岛素U100治疗的TIR。结果提示,对于未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的TIR达90.1%,较甘精胰岛素U100显著改善TIR(图2)。此外,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TIR≥70%(50.4%对26.1%)的患者比例与TIR增加≥5%的患者比例(44.3%对25.3%)显著更高。对于基础胰岛素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TIR达83.5%,较甘精胰岛素U100(79%)显著更高(图3)。


追根溯源,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之所以能够带来高TIR获益,主要源自其两组分的协同作用:德谷胰岛素可平稳控制空腹或基础血糖,利拉鲁肽则可有效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二者机制互补,多靶向作用于糖尿病多项生理病理机制,从而平稳控制全天血糖15,16


图片

图2 对于未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可显著改善TIR


图片

图3 对于胰岛素控制不佳患者,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显著改善TIR


综上来看,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具有独到的机制优势,且有丰富的循证证据证实,应用CGM可以明确观察到这种优势存在。

                         

结语:2023ADA的热潮已经接近尾声,但关于CGM的技术进步以及新型药物的优化应用不会止步。GCM为个体化、精细化管理糖尿病患者打开了新局面,而创新降糖药物如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等,可以有效平稳降糖,持续改善CGM核心指标TIR,有助于降低患者不良事件风险,也为患者获得更平稳血糖控制,改善临床预后带来了新的希望。
图片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Diabetes Care.2023;46 (Supplement_1) :S140-S157.

2. 周健, 贾伟平.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6; 8(12): 705-708.

3. ADA Meeting News. https://professional.diabetes.org/meetings/pressmedia-kit.

4.2023ADA-final-program.https://diabetesjournals.org/diabetes/issue/72/ Supplement_1.

5. Xu SY,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21 ;173:108684.

6. Préau Y, et al. Diabetes Technol Ther. 2021;23(4):259-267. 

7. Kohnert K, et al. World J Diabetes. 2015 Feb 15;6(1):17-29. 

8. Beck RW, et al. J Diabetes Sci Technol. 2019 Jul;13(4):614-626.

9. Vigersky RA, et al. Diabetes Technol Ther. 2019 Feb;21(2):81-85. 

10.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11. 2021. ADA ePoster presentation 65-LB.

12. Aroda VR,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9; 7(8):596-605. 

13. Lingvay I, et al. JAMA. 2016 Mar 1;315(9):898-907.

14. Philis-Tsimikas A, et al. J Diabetes Sci Technol. 2023; 19322968 221149041.

15. Jonassen lb, et al. Pharm Res. 2012 Aug;29(8):2104-14.

16. Steensgaard et al. Diabetes 2008;57 (Suppl. 1): A164 (Abstract 552-P).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