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IBD的评估:组织学愈合or 黏膜愈合?

2019-07-22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IBD

背景-2.jpg

6月1~2日,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消化分会主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免疫介导消化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十一届免疫介导消化系统疾病论坛暨肠黏膜屏障与相关疾病论坛在京召开。来自国内外的学者们就消化免疫等相关领域学者的研究进展、临床实践经验等进行了广泛交流。本报将会议精彩内容整理发布。

IBD组织学愈合与黏膜愈合

高.jpg

报告者: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   高翔

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目标是诱导和维持症状缓解,避免疾病活动和复发,追求内镜下黏膜愈合。但对于部分黏膜愈合的IBD患者,其肠道黏膜仍然会存在持续的低度炎性反应,且与疾病复发密切相关。因此,有学者又提出了“组织学愈合”的目标,以期提高患者愈合质量。

掌握IBD 的黏膜愈合与组织学愈合标准,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差异,对于IBD的诊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 黏膜愈合

这一术语最早是由临床医生伯顿·科利茨(Burton Korelitz)在1984年提出,当时仅表示黏膜的组织学变化。随着人们对这一概念的深入探讨,2010年,“黏膜愈合”被重新定义,即内镜下未见溃疡,或绝大多数溃疡消失,仅可见少数黏膜轻度红肿。

目前黏膜愈合评分标准较多,克罗恩病(CD)的常用标准包括CD内镜下严重度指数(CDEIS)、简化CD 内镜评分(SES-CD)、拉特格斯(Rutgeerts)评分等;而溃疡性结肠炎(UC)的常用评分标准主要有梅奥(Mayo)评分、UC内镜下严重度指数(UCEIS)。依据以上指标诊断的黏膜愈合,通常提示患者更容易获得持续缓解,住院及手术率、结肠肿瘤风险、肠道并发症率降低,可减少激素使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这也在很多临床研究中得到了验证。尤其同时诊断黏膜愈合和临床愈合时(“深度愈合”),更意味着患者将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和花费更少的医疗费用。

黏膜愈合的概念提高后被多数学者所接受,但因要求需在炎症区域才可以评估“愈合”,且肉眼所见愈合并不代表组织学炎症彻底消失,所以,黏膜愈合的标准并不够完美。目前,在对评估IBD时,即便诊断了黏膜愈合,患者也可能仍合并炎症生化指标升高,甚至有时组织学可见炎症仍很严重。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但仍会看到黏膜组织水肿、增厚等病理改变。因此,黏膜愈合用于评估IBD患者的愈合仍有一定局限性,是否可用于指导临床用药也存在争议。

  • 组织学愈合

黏膜愈合标准的局限性很大原因在于其不能排除肠道炎症的存在。临床中会遇见一些Mayo评分≤1的患者,完善组织学检查后发现大量慢性炎症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的浸润。因此,为弥补这一局限,IBD的组织学愈合标准亦层出不穷,如UC的组织学评分标准多达18个。但这些评分标准存在诸多不足,最常见的问题是标准过于复杂,且部分指标的一致性较低。

理想的病理评分标准应具备以下几点:①相对简单的评分策略;②较好的一致性;③与实际组织学严重度的良好一致性。讲者通过与全视野分析(GVE)评分对比,筛选有效的评分指标,最终入选的指标包括溃疡形成、急性炎症细胞浸润、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并根据评分结果分为0~4级,可用于评估IBD组织学愈合程度。

  • 黏膜愈合与组织学愈合孰优孰劣?

目前研究结论不一。有研究发现,患者达到组织学愈合标准后,激素再使用、再复发、住院率指标等明显改善,且临床复发率较黏膜愈合者降低。但也有研究认为,达到组织学愈合并不能进一步改善症状,因而该指标可能与临床缓解相关性欠佳。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相信会有新的黏膜愈合指标出现,目前组织学愈合标准也在不断完善,如新的评分标准——全球组织学活动评分(GHAS)评分,其应用价值正待进一步验证。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超声、磁共振小肠成像(MRE)等技术也应用于IBD的愈合评估,且结果与病理表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但是影像学愈合、黏膜愈合、组织学愈合、深度愈合哪个才是更好的治疗追求目标,依据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尚能下定论。理想的治疗目标应是简单、无创、容易获得,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显著相关的。

目前,对于黏膜愈合与组织学愈合的优劣性,循证医学证据较少,评分标准纷繁复杂,仍存在较多争议。IBD的组织学愈合和黏膜愈合两者不同,但又有一定的相关性。评估UC时,组织学愈合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评估CD仍存在争议。无论是黏膜愈合还是组织学愈合,都是通过有创手段获得,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好的评价指标来指导IBD的治疗策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张一帆 整理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高翔 审阅)


本文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