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如何科学地传递坏消息——医生篇

2022-01-22作者:论坛报沐雨经验
其他神经疾病非原创

作者: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科  Dr.杨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碰到以下的情景。


如果我问你:“我有一个好消息,还有一个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一个?”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先听坏消息,再听好消息。


谈到这里,你会问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这么选择,这是因为心理学的“近因效应”。因为坏消息是具有杀伤力的。而最后的印象在人的印象里最深刻,可以冲淡之前各种消息带来的心理变化。先听坏消息,再听好消息这个很多人习惯的选择,背后其实有复杂的心理过程。


在医患交代病情的沟通过程中,很多情况下都需要传递坏消息。如何向没有太多医学知识的患者及家属将复杂的病情和治疗抉择准确转达,使沟通过程变得更顺畅是有技巧的,下面小编来给大家科普一些小技巧。


图片
图片

有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因为心智水平的成熟度不同,社会阅历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所以传递坏消息时需要按年龄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


学龄前儿童


对于这一年龄段他们足以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但不足以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意味着什么?无论是躯体生病还是情感上有问题,他们都倾向于相信自己做错了什么。图片、故事和简单的短语有助于帮助他们去理解。


8~12岁儿童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一部分自我认知,对于周边世界和未来也有一定认识。他们很容易对未来焦虑,对昨天悔恨,对目前发生的困境纠结。相比于青少年时期,他们更容易陷入一些抑郁情绪体验,比如“世界毫无意义“、”未来没有希望“、”我一文不值“。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家人和朋友的依恋需求非常高。如果他们去世,他们的父母会怎么想,会不会快乐,他们如何表现才能缓解父母的焦虑。所以他们的心理负担一部分来源于周围的亲人对自己疾病的担心和心理承受能力。


青春期的孩子


在这个年龄段,女孩最先对坏消息做出反应,男孩子则更慢,需要的时间更长。每个人对坏消息和好消息反应各有不同,这时医生需要对不同的反应采用不同的沟通策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很依赖父母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部分孩子深信如果出现了坏消息一定是父母不愿意或没有能力解决麻烦。父母可能会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很强,甚至有的孩子会认为父母有能力保护他们免受生活中的逆境。他们也很在乎朋友视角下的一些观点。如果碰到相同的问题朋友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会影响自己的看法。



成年人


逐渐步入成年,担心的事情会越来越多,与他人亲密关系的能力、生育、职业生涯、父母的老去、经济压力都是他们烦恼的源头。有时属于别人的坏消息也可能是他们担心的源头之一。或许有些人每天都在处理各种各样的烦恼,所以生病对于他们只是烦恼之一。有时他们的烦恼只是由于现状产生的对未来的担忧。


图片

尽管每个年龄段面对坏消息都有属于自己的心理特点,但是每个人对坏消息的反应不同。作为医生,我们需要学会识别每个患者及家属对坏消息的不同反应。比如一个人会一直谈话希望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解决,另一个人会回避仿佛问题并没有发生。一个人会很生气希望找到发生的原因,另一个人则关心未来的预后和治疗方案。


当然每个人对于坏消息的反应还会依据个人目前的残疾水平、可接受的沟通方式、智力水平、社会阅历和心理发育水平有关。在这里,医生能做的就是学一些科学的沟通技巧,在沟通病情时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保证沟通顺利进行。

我们会在下一期的科普中,为大家介绍一些沟通技巧。


来源: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与心理科(作者:王春雪教授团队)
转载已获授权,其他账号转载请联系原账号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