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虽然说透析充分性不只是Kt/V,但Kt/V确实是个重要的治疗参数,当它不达标时,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逐步解决,有哪些规范化处理?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唠唠这个话题。
1. 治疗时间不足
透析中因并发症提前终止或暂停治疗。
患者迟到或穿刺困难导致有效透析时间缩短。
透析机报警等设备问题影响实际治疗时间。
医护人员操作失误导致提前结束透析。
2. 血流速度异常
因血管通路问题(如狭窄、血栓)或并发症(低血压等)导致血流速度降低。
血管通路再循环比例高,实际有效血流不足。
3. 血标本采集不规范
透前采血问题:中心静脉导管患者未弃除封管液直接采血,或动静脉内瘘患者采血时机不当。
透后采血问题:未按规范停止超滤、未调整血流速度或未稳定足够时间即采血,导致尿素氮检测值偏差。
4. 透析器相关问题
透析器凝血或选择不当(如小面积、低KoA值)。
透析器实际清除率低于说明书标注值。
5. 血液检测误差
检测过程不规范(如未及时送检、标本保存不当)。
实验室检测结果偏差需复核确认。
6. 其他技术因素
透析液流速设置错误或误设为旁路模式。
患者心功能异常导致外周组织尿素蓄积,影响检测准确性。
1. 优化治疗时间与血流速度
严格保证每次透析时长,必要时延长单次治疗时间。
确保血流速度达标,定期评估血管通路功能(至少每3个月检测1次)。
2. 规范操作与设备管理
按标准流程采集血标本(透前弃除封管液,透后停超滤并稳定血流后采血)。
选择高清除率、合适面积的透析器,监测凝血情况。
3. 加强监测与复核
治疗中实时监测管路凝血、压力参数及透析液状态。
对可疑检测结果重新采样或送第三方实验室复核。
4. 个体化调整与长期管理
针对心功能异常患者,调整透析模式(如血液透析滤过)以提高毒素清除效率。
结合营养指导与干体重管理,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5%)。
来源:血液透析那些事儿整理自《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21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