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DPP-4i利格列汀持续助力T2DM管理

2025-04-10作者:liuy资讯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 (DPP-4i) 利格列汀在国内获批上市满十二载。在这段旅程中,以利格列汀为代表的DPP-4i凭借其确切的降糖效果和良好的整体安全性,已成为T2DM患者的常用治疗药物之一。值此契机,我们特邀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李玲教授畅谈糖尿病治疗新理念以及DPP-4iT2DM管理中的价值,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糖尿病治疗理念革新: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管理理念

降糖一直是2型糖尿病 (T2DM) 管理的核心,长期以来,降糖的治疗理念发生了重要变革。从早期的“以血糖控制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管理理念。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2024版) 》 (简称“2024 CDS指南”) 指出,T2DM 的治疗策略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的控制,以及抗血小板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措施1。起始降糖药物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临床特征,应根据患者的代谢状态、共病情况、社会支持等因素实行分层管理1。《美国糖尿病协会糖尿病诊疗标准 (2025版) 》 (简称“2025 ADA指南”) 亦强调,成年T2DM患者降糖药物的选择应以患者为中心的共同决策方法为指导;降糖药物应具备足够的疗效以同时实现和维持多个治疗目标,也需要考虑改善心肾功能、体重和其他合并症,降低低血糖风险,决策时应还考虑药物成本、可及性、不良反应风险和个人偏好2

在糖尿病治疗理念更新的同时,新型降糖药物也不断涌现。但DPP4i凭借着降糖疗效确切、整体安全性良好等优势,在T2DM的管理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实力不凡——DPP-4i在T2DM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利格列汀作为DPP4i家族的重要成员,临床应用广泛。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利格列汀单药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且为老年、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群体提供了治疗选择。

日本一项上市后监测 (PMS) 研究显示,利格列汀单药治疗可使HbA1c较基线降低0.61%,可持久平稳降低HbA1c、空腹血糖 (FPG) 长达3年3;大型心血管结局 (CVOT) 研究证实,利格列汀具有长期心血管和肾脏安全性4;既往研究表明,利格列汀低血糖风险低5、胃肠道不良反应少6、对体重影响小7

DPP-4i在 T2DM 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已经受到国内外权威指南/共识推荐:

  • 2024 CDS指南提到,如单药治疗而血糖未达标,在排除了生活方式管理不充分、依从性不佳等因素后,应及时进行二联治疗;而DPP-4i是指南推荐的重要的二联治疗药物之一1

  • 对于老年 T2DM 患者而言,安全、简便的降糖方案至关重要。DPP-4i是当下国内外指南推荐的老年T2DM患者的一线用药之一。《中国老年糖尿病诊断指南(2024版)》指出,对于合井ASCVD或高危因素、HF或CKD的老年患者,DPP-4i是联合治疗的一级推荐药物之一;对于不合并ASVCD或高危因素、HF或CKD的老年T2DM患者,DPP-4i是单药首选之一8

  • 在临床实践中,肝肾功能不全的T2DM患者使用降糖药物时需要考虑剂量调整等因素。2024 CDS指南明确指出,在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利格列汀不需要调整剂量1

有据可依——DPP-4i助力T2DM早期联合策略

随着多种新型口服降糖药物上市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的同时,早期联合治疗也成为了一种新的可能。目前国内外权威指南均提出早期联合治疗对优化血糖管理的重要性。2024 CDS指南强调,早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早期联合是实现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1。2025 ADA指南明确提出,当糖化血红蛋白 (HbA1c)比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高出1.5% 时,许多患者可能需要采用双联治疗方案,或使用更有效的降糖药物,以达到和维持其目标HbA1c水平2

在为T2DM患者制定早期联合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药物的作用机制、降糖疗效、器官保护、不良反应、使用便利等因素,选用具有较强循证证据支持的临床治疗方案。同时应尽可能简化降糖方案,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9。DPP-4i在改善血糖控制以及提供良好安全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已成为T2DM早期联合治疗中重要的药物选择,可以与除肠促胰素类药物之外的多种降糖药物进行联合治疗,如二甲双胍、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SGLT2i)、噻唑烷二酮类以及α-糖苷酶抑制剂9

其中,DPP-4i+二甲双胍是最为常见的早期联合方案,可覆盖T2DM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图1)10,11

微信图片_20250409164547.png


图1.DPP-4i和二甲双胍降糖机制协同互补


多项研究表明,DPP-4i+二甲双胍的治疗方案,可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9

  • 一项全球、多中心、为期 24 周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 III 期研究显示,二甲双胍与利格列汀起始联合在血糖控制方面优于二甲双胍单药治疗,高基线血糖患者 (HbA1c≥11.0%) HbA1c 降低3.7%。利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组 (1.7%) 发生低血糖的低发生率与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组 (2.4%) 相似12。该试验的54周延伸研究显示,持续联用利格列汀和二甲双胍的患者HbA1c持久维持低水平,由单药治疗转换为联合治疗患者的HbA1c 也有进一步下降13

  • 发表于BMJ的一篇研究显示,在基线HbA1c为11%的新诊断T2DM患者中,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序贯利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可使80.4%的患者血糖达标 (HbA1c <7%),且治疗依从率高达87.7%14

此外,固定复方制剂 (FDC) 为T2DM患者的联合治疗提供了新选择。FDC具有覆盖多重高血糖病因、促进合理用药、简化治疗方案、克服临床惰性、提高患者依从性等诸多优点15。目前,临床上有多种DPP-4i+二甲双胍FDC可供选择,DPP-4i+二甲双胍FDC与两者自由联合具有生物等效性,不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而且可以减少药物漏服、降低用药费用,有助于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16

结语

DPP-4i具有降糖疗效确切、整体安全性良好等优势,可满足广泛T2DM患者 (特别是老年及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的治疗需求,是当下T2DM患者重要的治疗选择。

此外,DPP-4i+二甲双胍的联合治疗的降糖机制协同互补,可进一步改善血糖,且不增加安全风险,已得到多项循证证据的支持,是常见的早期联合治疗方案之一。利格列汀+二甲双胍FDC也为患者提供了更为简便的治疗选择。期待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不断优化DPP-4i的治疗方案,让更多患者获益。




专家简历


李玲 教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东南大学胰腺研究所所长、糖脂代谢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助理、内分泌科主任

  • 德国医学博士、美国 UCLA 博士后

  • 中国首届优秀青年医师

  •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 委员

  • 江苏省医学会糖尿病分会 副主委、江苏省中青年领军人才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等项目 6 项,工信部 5G+ 健康医疗课题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干细胞子课题负责人,以通讯作者在 Gut Nature 子刊发表 SCI 论文 70 余篇。

  • 1 完成人依次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江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江苏省新技术引进一等奖,申报/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2 项。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可查看)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 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 17(1):16-139.

[2]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mmittee (2025). Introduction and Methodology: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5. Diabetes care, 48(Supplement_1), S1–S352.

[3]Yamamoto F, et al. Diabetes Ther. 2020 Jan;11(1):107-117.

[4]Rosenstock J, et al. JAMA. 2019 Jan 1;321(1):69-79.

[5]Cooper M,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2020 Jul;22(7):1062-1073.

[6]Chen, Yuhong et al. Journal of diabetes investigation vol. 6,6 (2015): 692-8.

[7]Bae J,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1 May;23(5):1208-1212.

[8]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 16(2): 147-189.

[9]刘泽灏, 雷闽湘. 基于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的2型糖尿病早期联合治疗策略探讨 [J] .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 16(6) : 723-728.

[10]利格列汀二甲双胍片说明书.

[11]DeFronzo RA, Eldor R, Abdul-Ghani M. Diabetes Care. 2013 Aug;36 Suppl 2(Suppl 2):S127-38.

[12]Haak T,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2 Jun;14(6):565-74.

[13]Haak T, et al. Int J Clin Pract. 2013 Dec;67(12):1283-93.

[14]Liu L, et al. BMJ. 2024 Oct 15;387:e080122.

[15]《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固定复方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编写组.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12):1380-1386. 

[16]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神经与内分泌学组.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二甲双胍固定剂量复方制剂的临床应用专家建议 [J] .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0, 12(12) : 949-953.


审批号:SC-CN-16652

有效期至:2026年4月8日

仅供相关医药专业人士进行医学科学交流


PART

更多精彩

↓↓↓


5-1.pn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