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2024年糖尿病神经病变临床诊疗 4 大进展 | 李全民教授盘点

2025-01-10作者:论坛报苌田田资讯
原创

微信图片_20241231094832.jpg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盘点稿件


作者: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内分泌科  李全民


2024 年度盘点
YEAR-END SUMMARY

糖尿病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以高血糖诱发机体代谢障碍、导致神经系统病变为特征的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可累及周围神经、中枢神经及自主神经系统,造成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自主神经调节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目前,全球约有4.25亿糖尿病患者,其中中国约占1.15亿,且患病率持续上升。近年来,DPN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为优化诊断和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旨在总结DPN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诊断分型及治疗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



DPN流行病学与危害





流行病学现状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估计,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2%,其中约50%的患者会发展为DPN,其中部分患者发展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性疼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DPNP)。

2023年,一项涉及25710例2型糖尿病(T2DM)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大规模调查显示,57.2%(14699例)的患者患有DPNP。既往研究还指出,中重度DPNP的患病率可达73.11%。


疾病负担

DPN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表现包括持续性疼痛、麻木、步态不稳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这些症状不仅增加了跌倒和骨折的风险,还加重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DPN患者通常需要长期医疗护理,相关费用显著增加,进一步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压力。一项基于美国Optum Clinformatics Data Mart数据库成年糖尿病患者行政索赔数据的回顾性分析显示,与无DPN的糖尿病患者相比,无痛性DPN、DPNP和严重DPNP患者的平均年全因费用分别增加3093美元、9349美元和20887美元,DPNP或严重DPNP患者一半以上费用用于处方和住院治疗。





DPN发病机制新进展




经典理论的完善

DPN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包括高血糖、脂代谢紊乱和胰岛素信号通路异常等引发的病理生理变化。这些机制导致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不可逆损伤。

高血糖通过氧化应激、多元醇通路及蛋白质非酶糖化反应等途径,加速神经损伤并引发神经血管单元功能紊乱。


新兴机制研究

DPN的发病机制复杂,研究其发病的特定分子途径以研发针对性治疗手段是当前研究热点。目前认为DPN发病与细胞Na+‐K+‐ATP酶表达下调、线粒体功能障碍、DNA损伤及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有关,最终导致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等发生不可逆性损伤。

最新研究显示,DPN发生还与肠道菌群失调、氨基酸代谢紊乱及施万细胞(schwann cell,SC)功能障碍等相关。



肠道菌群失调

近年来,肠道菌群与DPN的关系逐渐受到关注。研究显示,针对DPN小鼠模型,给予抗生素治疗后可有效减轻热和机械异常疼痛;而通过接受健康小鼠的粪便移植后,DPN小鼠的神经性疼痛则得到了完全缓解。

有学者采用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发现某些特定肠道菌群可降低或增加DPN的发生风险,针对改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组成的干预措施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可作为潜在治疗策略。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


非必需氨基酸代谢紊乱

非必需氨基酸,如丝氨酸等,不仅参与能量代谢与肽链合成,还是神经鞘磷脂的关键成分。

已有研究表明,低水平的丝氨酸是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发表在《自然》的一项研究显示,通过限制丝氨酸摄入并结合高脂饮食,在糖尿病小鼠模型中可观察到热痛觉与触觉敏感度的下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减慢,表明丝氨酸稳态异常可能与DPN有关联。

进一步实验发现,给予富含丝氨酸的饮食后,小鼠血浆和肝脏中的丝氨酸水平得以恢复,且热痛觉和触觉敏感度也有所改善,提示补充丝氨酸可能对缓解DPN具有潜在疗效。同时,也提示丝氨酸缺乏可能是DPN新的危险因素。



SC功能障碍

以往针对DPN的研究多集中在神经元上,近期研究表明SC功能障碍与DPN关系密切。

高糖环境下,多种病理因素包括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以及细胞自噬能力下降等共同作用,损害SC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导致髓鞘形成受抑、神经营养因子分泌减少、能量供应受损以及轴突再生能力下降等,最终导致DPN发生及进展。

研究表明,在小鼠模型中,敲除SC中Ago2基因诱发SC功能障碍,导致脱髓鞘和神经变性,显著降低神经传导速度,证实了SC在DPN发病机制中的重要角色。


脂质代谢紊乱

近年来,代谢组学成为DPN研究的热点。一项发表在《自然评论—疾病导论》(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的研究显示,合并DPN的T2DM患者的氨基酸和脂质代谢产物显著不同。

国内有研究发现,DPN的发生与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酸及有机酸的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其中,β-丙氨酸和己酸等代谢物可能成为生物标志物,而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显著变化则与DPN的发病机制相关。

此外,脂质代谢紊乱可能通过神经线粒体功能损伤加剧DPN的发生。



潜在治疗靶点

例如,保护神经血管单元、基于代谢组学的精准干预,以及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抗炎策略均显示出潜在的治疗价值。





DPN诊断和分型的最新进展




诊断工具的改进

神经传导速度测量和神经活检是DPN的传统诊断手段,尽管这些方法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其侵入性和复杂性限制了广泛应用。

近年来,工具在灵敏度和便捷性方面的改良显著提升了其临床适用性。皮肤内膜神经纤维密度测量作为一种微创方法,为小纤维神经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此外,新兴高分辨率神经成像技术(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磁共振神经成像)在早期发现神经损伤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分型标准的更新

目前,DPN的诊断和分型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早期症状的不典型性和现有评估工具的局限性。准确识别不同类型DPN的患者需要结合症状、体征和神经电生理学结果的综合评估,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优化这些方法以提高诊断精准度和临床实用性,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DPN治疗和管理策略的变革




营养神经及神经修复

维生素B12在维持和再生周围神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衍生物甲钴胺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苯磷硫胺是维生素B1衍生物,DPN患者在接受5周治疗后,神经病变症状显著改善,且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

某些降糖药也显示出神经营养的潜力。研究显示,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i)通过上调具有神经营养作用的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促进轴突生长。

此外,DPP4i也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通过增加谷胱甘肽而缓解神经疼痛。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模型中报道了胰高糖素样肽-1的神经营养和保护作用。这些降糖药能否成为DPN的治疗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证实。


抗氧化应激

抗氧化剂类药物通过抑制神经内氧化应激状态、增加血流量、加快神经传导速度等,改善DPN症状、延缓其进展。α-硫辛酸是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一些新激素和抗氧化剂,如N-乙酰半胱氨酸、褪黑素、抗氧化维生素、辅酶Q10等均具有抗氧化活性,表现出神经保护的特性。


改善糖代谢紊乱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恢复Na+-K+-ATP酶活性、减少山梨醇和果糖在周围神经组织的沉积,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

代表药物如依帕司他对于改善DPN症状及延缓进展都有一定疗效,长期治疗耐受性较好。但根据Cochrane数据库对32个临床试验、4970例患者的系统综述结果,依帕司他对DPN没有明显益处。


改善细胞能量代谢

DPN患者糖脂代谢紊乱导致周围神经线粒体运输障碍,能量耗竭和轴突损伤,这是DPN患者出现临床体征和症状的基础。

乙酰左卡尼汀(acetylLcarnitine,ALC)由肉碱乙酰转移酶催化生成,可促进细胞能量合成,减少突触的谷氨酸浓度,改善神经传导速度,缓解疼痛等症状。

之前已有多项研究证实了ALC在DPN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最近一项在中国患者中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ALC治疗24周显著改善DPN患者的mTCNS评分,相较于安慰剂效果提高65%,且耐受性良好。

一项网状Meta分析显示,相对于其他常用口服药物,ALC可能在改善神经传导速度上更有优势;但相对效应值未发现明显差异。


药物治疗的创新

针对DPNP,美洛加巴林、克利甲巴林等第三代新型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在平衡疗效与安全性方面展现了良好前景,目前已于国内获批用于成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生活方式干预(如合理饮食、运动)在DPN的一级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一些研究表明,足踝锻炼和脊髓电刺激等物理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疼痛症状


个体化管理的趋势

通过对患者疼痛表型的深入分析,未来可能进一步实现针对患者特定特征的DPN疼痛管理。这种个性化管理策略有望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未来方向展望


尽管DPN的研究和管理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许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未来,应通过进一步的代谢组学研究及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优化早期诊断和干预策略。亟待专家共识的更新,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系统化的诊疗依据,推动DPN领域的规范化管理。



结语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为其诊断与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早期筛查、精准治疗及多学科协作,有望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THE END


中国医学论坛报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授权



特别推荐

点击图片,一键领取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