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医疗场景下大模型应用效果评测专家共识》编写工作正式启动

2025-05-09作者:壹生综合学院会议
原创

5月8日,《医疗场景下大模型应用效果评测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编写启动会在京举行。此次会议汇聚了临床医学、人工智能、方法学、法律法规、伦理学等多领域50余位权威专家,共同开启《共识》的编写工作,对推动医疗大模型规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会议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副社长、医学期刊知识挖掘与服务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冰编审主持。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教授、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王振常教授、中宣部出版局出版科技与标准处二级巡视员安乐处长、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魏均民编审等以线上或线下方式出席会议。

会场全貌.jpg

 (图:启动现场)

当前,大模型在医疗领域的潜力巨大,但大模型在医疗场景下的应用效果评测缺乏统一标准,不同机构评测方法和指标差异较大,严重阻碍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与会专家表示,《共识》的编写旨在规范和统一评测标准和流程,为大模型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明确的指引和科学的依据。通过制定统一的评测标准,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地衡量大模型在医疗场景下的应用效果,让不同机构的评测结果具有可比性,从而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扫清障碍。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大模型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和优化,还能为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以及相关企业等提供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评价环境,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加速大模型技术在医疗领域的落地和普及,最终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等发挥积极作用。

 

在主题演讲环节,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梁义秀教授分享了 “医疗创新中的大模型应用”,为共识编写提供了宝贵实践经验;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维民教授以 “第四代医学教育与AI赋能”为主题,探讨了大模型在医学科研教学方面的广阔前景;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闵栋解读了 “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应用相关政策”,为共识编写提供了政策依据;兰州大学健康数据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耀龙教授介绍了“《共识》制订原则和方法”,为后续编写工作搭建了坚实框架;刘冰编审则介绍了 “共识建设编写规划”,让参会人员对后续工作安排有了清晰了解。

 

会议的专家座谈交流环节中,线上线下专家们积极发言,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见解,为共识编写建言献策。这些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将被认真梳理总结,融入到共识编写中。与会专家一致表示,将通力合作确保编制工作高质量完成,为医疗大模型的规范应用和发展贡献重要力量,推动医疗领域在大模型技术助力下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发展。

 

(《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邢英报道)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