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由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举办的2023世界肺癌大会(WCLC)于当地时间9月9日在新加坡正式开幕,现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中国医学论坛报特派医学编辑记者赶赴会场,第一时间发回现场报道,展现大会精彩盛况,传播中国学术强音。
大会首日的亮点之一就是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中国肺癌防治联盟(CAALC)携手举办的WCLC联席会议,也称“中国日(China Day)”。今年主题为“创新推动肺癌管理”,也是该会议第10次举办,除了内容非常有看点外,也更具纪念意义。
下面就跟随我们的前方记者,用第一视角来享受这场肿瘤领域的饕餮盛宴吧!
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白春学教授、同济大学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癌症综合中心Karen Kelly教授共同担任该专场的主席。
吴一龙教授在致辞中提到,这是由IASLC、CSCO和CAALC联合举办的中国专场会议,主题是“创新推动肺癌管理”。本次中国专场是第10届,并且在WCLC大会首日举行,吴教授感到非常自豪,并预祝会议顺利进行。
白春学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自2013年举行第一场中国专场以来,已经走过了十个春秋。对今天再次来到这个舞台感到非常高兴,并期待大会的成功举行。
周彩存教授致辞道,非常荣幸受大会邀请来到IASLC、CSCO和CAALC联合举办的中国专场,也非常高兴看到来自中国、欧洲、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专家欢聚一堂,带来肺癌领域的诸多进展,希望大会成功举办,各位参会者度过一个美好的周末。
Karen Kelly教授最后发表致辞,她表示这是中国专场举办的第十个年头,非常有纪念意义。众多学者再次聚集在一起令人兴奋,对能有机会听到更多改变临床实践的试验结果表示非常期待。
中国视角——人工智能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大会主席白春学教授代表中国视角,在报告分享了人工智能(AI)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情况。
白春学教授在报告中提到,中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诊断上的延误会增加对患者的伤害,但与此同时,肺结节的过度治疗现象在中国又很普遍,这种现实问题需要新技术来提高从肺结节(PN)中早期检测出肺癌细胞的能力。
CAALC 正在制定针对难以确定的肺结节的指南共识,目前飞速发展的AI技术已经可以辅助提高肺癌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白春学教授分享了几个AI辅助诊断的案例,并指出AI和CAC的联合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肺癌早期诊断的准确性。这个过程中,专家的经验也非常重要,可以纠正AI和其他技术的错误。在CAALC的平台上,医学元宇宙的应用可以提高经验丰富的专家的临床工作效率。
欧洲视角——Checkmate 816之外: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未来在哪里?
瑞士洛桑大学附属医院Solange Peters教授从Checkmate816研究出发,结合欧洲和美国的肺癌围术期治疗经验,辩证性地分析了新辅助免疫治疗对肺癌的影响。
Peters教授认为,新辅助免疫治疗积极的方面在于其可在手术前激活多种免疫反应,为患者提供长期保护的效应并为尽早根除转移性疾病打好基础;手术应激会破坏多种免疫途径,减少新抗原复合物,而新辅助免疫治疗则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耐受性,增加药物暴露量;同时理论上提高了肿瘤的可切除性,并且有机会在治疗前后进行活检,以进行生物标记物的评估。但另一方面,新辅助免疫治疗带来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可能会推迟手术时机,存在疾病恶化的风险,进而导致患者失去治愈性手术的机会;潜在肺纤维化风险也可能增加手术的复杂性或增加微创的难度。
中国视角——新型免疫药物(PD-1/L1以外)在中国的发展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周斐教授聚焦药物创新的主题,对当前我国新型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情况展开报告。
周斐教授指出,在过去的十年里,在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的推动下,从“me too”到“first in class”,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在报告中,周斐教授还详细介绍了几项有代表性的创新药物与临床试验,显示出近年来免疫疗法为新药研发树立了一个标杆,同时也有更多的免疫疗法和组合方案正在不断提高治疗标准。
展望未来,要持续提升肺癌领域免疫治疗药物的开发,深入了解肿瘤、宿主和TME之间潜在的生物学联系是至关重要的。明确的MOA、创新的试验设计、基本原理的组合、平台试验以及更多的合作,这些因素和手段都是提高创新药物的开发效率的必要条件。
北美视角——如何成功开展围绕罕见驱动突变阳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试验?
杜克大学医学院/杜克癌症研究所Thomas Stinchcombe教授针对“如何成功开展围绕罕见驱动突变阳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试验”这一话题,为广大与会同道带来了回答这个话题的北美视角的答案。
Stinchcombe教授在报告中从致癌驱动基因NSCLC发病率、临床试验类型、研究招募策略、行政和预算方面的挑战这四个方面充分地分享了个人经验与见解。
Stinchcombe教授表示,尽管当前某些突变的发生率较低,但在北美地区是可以开展这类罕见突变临床试验的;同时,北美地区的确有一些中心在临床试验开展中表现出色。他还提示,各家中心需要根据所在地区患者特征以及既往经验慎重选择要开展的试验;开展过程中需要增加达到入组目标的灵活性;在最好的情况下,大多数中心将依靠转诊到更大的医疗中心。
下半场会议当中,精选了围绕新型ADC与免疫治疗药物的我国三项临床研究进行口头报告;还展示了我国多个团队学者开展的临床研究成果,邀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洁教授主持了壁报讨论。
中国专场的设立,对于让全球的研究者了解中国肺癌发病现状、中国肺癌防治策略及目前国内肺癌领域学者们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增加了今后中外合作交流的机会。与此同时,更为促进我国肺癌领域的原创研究、原创药物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搭建了强有力的国际平台,让中国强音唱响在WCLC的舞台之上!
中国医学论坛报 黄蕾蕾 赵梦雅 现场发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刘芊 胡岳整理
点击下图进入
2023WCLC中国医学论坛报学术联播专区
大会精彩内容,一键直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