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李骥 杨红
由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中华医学会北京肠道微生态与幽门螺杆菌分会及北京协和医院主办的2018首届协和肠道疾病高峰论坛正式会议于2018年4月14日在协和学术会堂正式召开。以下是“IBD治疗药物选择及注意事项”的会议报道。
报告者: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张晓岚教授
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张晓岚教授做了题为“肠内营养在IBD治疗中的地位和途径选择”的报告。
张教授以国内外指南为基础,结合最前沿的临床研究数据,对IBD患者营养不良的风险评估、肠内营养在IBD治疗中的地位以及肠内营养的途径选择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讲解。最后,张教授总结到,IB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常伴贫血、微量元素缺乏、骨质疏松等;肠内营养已从既往的“支持”手段变成了“治疗”手段,可作为儿童CD患者诱导缓解的一线治疗,也是成人IBD患者治疗中的重要治疗选择之一,更是优化术前准备的必要选择;肠内营养的途径的选择要与患者依从性相结合,尽量做到最大限度的肠内营养支持,口服不耐受者,可考虑鼻饲、PEG等途径,同时合理选择肠内营养制剂。
报告者: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陈烨教授
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陈烨教授做了题为“美沙拉嗪用法的思考和相关副作用”的报告。
陈教授对5ASA的药理作用及剂型、疗效与剂量的关系、联合用药的优点、在CD患者中的疗效及药物副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讲解。美沙拉嗪是轻中度UC诱导缓解、维持缓解的一线药物,轻度活动期UC诱导缓解推荐剂量≥2.4 g/d,中度活动期UC初始给予4.8 g/d时患者获益更大,维持缓解推荐≥2 g/d。对于直肠型、左半结肠型UC,口服联合局部治疗优于单独用药。对于CD患者的疗效尚有待进一步高质量研究的证实,临床实践中单独美沙拉嗪治疗常用于轻度回结肠型CD患者。美沙拉秦副作用较少见,以胃肠道反应较常见,需警惕美沙拉秦相关肾损伤,与硫唑嘌呤(AZA)联合应用时会增加骨髓抑制的风险。
报告者: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高翔教授
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高翔教授做了“激素个体化治疗”的报告。
糖皮质激素是IBD患者诱导缓解治疗的重要药物选择之一,其不作为维持缓解的治疗药物,业已被广大临床医师所认识。在激素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譬如临床医师用药不合理、患者担心副作用、不合理停药等。激素使用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合理用药、规律减量,尽量避免长时间激素使用,监测并预防激素的副作用。
最后,高教授举了两个临床实例,强调了临床实践中个体化用药的重要性:第一个是UC激素依赖患者,无法耐受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只能小剂量激素维持缓解;另一个是CD患者因生育需求停用免疫抑制剂,而服用小剂量激素时顺利妊娠、分娩。
报告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曹倩教授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曹倩教授做了“我国应用硫唑嘌呤(AZA)治疗IBD的现状和困扰—小剂量有效吗?”的报告。
曹教授首先回顾了AZA治疗CD的疗效评价。不论是诱导缓解,还是维持缓解以及预防术后复发,AZA都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国内CD患者的AZA使用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曾有日本学者发现小剂量AZA组有助于CD的维持缓解。国内的部分回顾性研究也发现国人AZA的平均服用剂量低于1.5 mg/(kg·d)。
曹教授结合邵逸夫医院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AZA 1 mg/(kg·d)组在第24周及48周的疗效较2 mg/(kg·d)组差。对于AZA的副作用,特别是骨髓抑制,临床医师要严密监测患者血常规,条件允许的单位可监测TPMT及NUDT15基因突变以及6-MP、6-MMP,以进行综合的评估。目前比较推荐的AZA使用策略是小剂量开始,4周调整至目标剂量,严密监测药物副作用,定期评价病情活动情况。
报告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瑶教授
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何瑶教授做了“沙利度胺在IBD治疗的地位和注意事项”的报告。
沙利度胺是一种非巴比妥类的镇静药物和免疫药物,通过不同的异构体发挥镇静及免疫调节作用。其主要用于难治性CD患者,即糖皮质激素依赖、抵抗或者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无效或无法耐受的CD患者。国内外文献显示,沙利度胺治疗CD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内镜下有效率均可达到50%~70%,黏膜愈合率可达到30%~40%。约60%~70%的患者在服用沙利度胺时会出现副作用,其中以周围神经病、血栓事件、致畸、卵巢功能下降最为严重;药物副作用主要与药物剂量相关,因此,在临床上多采用滴定法决定沙利度胺的剂量。
在报告中,何教授还结合中山一附院的使用沙利度胺治疗CD的经验,对上述临床问题做了实例讲解。
报告者:北京协和医院李景南教授
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李景南教授做了“益生菌预防UC癌变的治疗价值和相关机制”的报告。
李教授首先介绍了UC癌变的流行病学数据以及UC癌变患者的高危人群,发病时年轻、病程时间长、合并PSC、吸烟、肿瘤家族史是UC癌变的高危因素。总结我院25例UC癌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相较于散发性结肠癌,UC癌变患者年龄更轻,易出现多灶性病变,降结肠受累更多见。
李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发现肠道益生菌可显著降低AOM-DSS诱导的炎症相关结直肠癌小鼠的瘤负荷;接受肠道益生菌灌胃的模型小鼠的结肠粘膜IL-6、TNFa水平较模型对照组低,而IL-10水平升高;体外共培养肠道益生菌与Caco-2细胞,可显著降低IL-6、TNFa的水平;并结合其他相关研究推测,益生菌预防炎癌转化的机制可能是抑制炎症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NF-kB),下调癌变相关信号通路(Wnt)。
报告者:北京协和医院谭蓓医师
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谭蓓医师汇报了1例难治性CD的治疗用药决策。
患者青年男性,慢性病程,临床表现是反复发作的腹泻、脓血便、腹痛伴发热,伴发肛瘘,影像学提示结肠多节段病变,肛周瘘管形成,结肠镜可见结直肠节段性受累,纵行溃疡;考虑“CD”可能性大。给予患者肛瘘挂线引流后,积极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治疗后病情临床缓解,内镜下病变明显改善,但在类克第6程输注时出现过敏反应,且病情出现反复,考虑类克继发性失应答,同时合并CMV感染,积极抗病毒治疗后病情无显著改善。征得患者同意后先后选用MTX、沙利度胺治疗,最终病情逐渐稳定,规律随访中。
主持人、点评专家就该患者的用药决策与谭蓓医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精彩的互动,涉及“肛周瘘管型CD的内外科诊治要领”、“初始降阶梯治疗的选择”、“类克继发性失应答的思考及转换”等“二线免疫抑制剂的选择”临床问题。
部分与会专家合影
最后,本次大会主席、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的钱家鸣教授做大会总结。
钱教授说,首届协和肠道疾病高峰论坛内容充实,从ECCO精粹分享到协和MDT精彩病例,从越来越受关注的儿童IBD诊治到成人IBD诊断及评估的热点问题,从协和特色的疑难罕见肠道疾病再到IBD治疗药物的选择,无论会场还是线上,许多同仁参与了讨论、评论。钱教授感谢了所有参会的同仁、专家、会务以及协和MDT团队、赞助本次学术活动的厂家。本次论坛圆满闭幕,邀请大家明年春天在此再聚,共商“肠”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