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糖尿病治疗“第2种”药如何选?NEJM重磅:疗效可差6个月以上,这个问题更值得关注!

2022-09-26作者:壹声资讯
非原创

据糖尿病联盟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约为9.3%(4.63亿人),预计2045年将增加至10.9%(7亿人)。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总体比例的90%~95%,其特异性并发症(如神经、肾脏或眼部病变)的发生为患者个人以及整体公共卫生领域带来了沉重负担,此外2型糖尿病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也达到了普通常人的2至5倍。


糖尿病患者若能将其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则其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将显著降低。随着时间推移、病情进展,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会需要两种药物联合治疗来控制血糖水平。当二甲双胍单药不足以控制病情、如何选择最佳的第二种药物,是控糖方案优化的一大难题。


2022年9月22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重磅发表GRADE大型研究的分析数据。GRADE研究旨在头对头全面比较四类不同降糖疗法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长期健康影响。本次发表的分析结果显示,甘精胰岛素和利拉鲁肽能更好地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在二线治疗中将血糖水平控制在推荐范围内。


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在接受二线治疗的情况下,最终HbA1c也超标了(≥7%),或早或晚,因此未来我们仍需探索更有效的降糖策略。研究作者强调,当前这项研究系“比较常用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性的最大规模、最长时间的研究”。此外,GRADE研究招募启动时SGLT2抑制剂类降糖药尚未获得美国FDA批准,因此未被纳入当前研究。


image.png


GRADE研究于2013年启动,共纳入来自美国36个研究中心5047例≥30岁且糖尿病病程短于10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既往接受二甲双胍进行降糖治疗)。加入研究时,这些患者平均57.2岁,平均病程为4.2年,约63.6%为男性。


在当前这项大型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对FDA批准的4种2型糖尿病常用治疗药(两类口服药物:磺脲类、DPP-4抑制剂;两类注射药物: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进行了比较。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的一线治疗药物,本研究中这4种接受评估的药物均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


纳入研究的受试者(研究导入期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为6.8%~8.5%)被随机分配至4个不同的治疗组。这4组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案分别为:


  • 二甲双胍+西格列汀(DPP-4抑制剂)

  • 二甲双胍+利拉鲁肽(GLP-1受体激动剂)

  • 二甲双胍+格列美脲(磺脲类)

  • 二甲双胍+甘精胰岛素(长效胰岛素)


研究主要终点为控糖治疗失败(定义为连续两次访视HbA1c≥7%)。平均随访5年的分析结果显示:利拉鲁肽和甘精胰岛素能够更有效地将患者血糖维持在目标范围(HbA1c<7%)内。各组治疗失败率分别为:

  • 甘精胰岛素:67%

  • 利拉鲁肽:68%

  • 格列美脲:72%

  • 西格列汀:77%


从HbA1c达标维持时间来看,西格列汀组患者平均达标维持时间为697天,格列美脲组为809天,甘精胰岛素组为861天,利拉鲁肽组为882天。换言之,与血糖达标时间较短的治疗组相比,利拉鲁肽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大约延长了6个月以上。


image.png

▲研究分析数据汇总


研究人员强调,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不同治疗组治疗获益趋势并不受年龄、性别、人种/种族因素影响。此外,随着研究的进行,尽管不同治疗组患者平均血糖水平均有所下降,但近3/4(71%)的患者并不能在随访时间内维持其目标血糖。换言之,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在接受治疗的情况下,最终HbA1c也超标了(≥7%),或早或晚。


在减重效果方面,平均而言所有治疗组受试者体重均减轻。随访期间,利拉鲁肽组和西格列汀组患者体重减轻程度(平均分别为7磅和4磅)要高于甘精胰岛素组和格列美脲组(均小于2磅)。


在并发症(糖尿病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控制上,分析结果显示:与其他治疗组相比,利拉鲁肽组患者发生任何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整体而言最小。值得关注的是,糖尿病相关微血管病变方面,不同治疗组患者之间未观察到显著差异。


就安全性而言,4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安全性均较为可观,研究中不同治疗组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即低血糖反应)的情况通常并不常见。此外,利拉鲁肽组患者发生胃肠道症状的风险可能要高于其他3个治疗组。


研究作者强调,血糖管理是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监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目前临床专家普遍认为,二甲双胍联合饮食和运动是糖尿病患者的早期干预最佳手段,但是这部分患者后续该如何将血糖继续控制在最佳水平,临床上尚未达成共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哪些药物在实现和维持目标血糖方面效果更好,当前GRADE研究的结果为此提供强有力的洞见。不过分析结果也同样提示,并没有哪一种治疗组合的疗效能够压倒性地超越其他治疗组合。因此,我们仍需探索更有效的降糖策略(如其他新型药物治疗联合非药物干预措施),来帮助糖尿病患者将其血糖长期维持在可接受范围内。


研究人员强调,当前这项研究为临床医护人员更好地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长期管理提供了重要指导信息,这对于糖尿病护理朝着精准化方向迈进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这项研究的结果,我们可结合每例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药物耐受性以及其他合并症状/疾病来制定其治疗决策。


来源:医学新视点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