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喜报!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刘雪梅教授领衔项目获贵州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24-11-25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原创


2024年11月21日,贵州省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刘雪梅教授领衔的项目《离子通道在多器官上皮黏膜保护及黏膜损伤性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荣获贵州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离子通道在多器官上皮黏膜保护及黏膜损伤性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主要完成人


刘雪梅、李涛浪、宋朋红、庹必光、刘永健、杨媛



刘雪梅简介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博士后,日本新泻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激素与黏膜屏障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委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专委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理事、中国罕见病联盟消化专委会委员兼秘书长、贵州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贵州省消化内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委员等。



成果介绍


黏膜损伤性疾病如: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哮喘等被认为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对黏膜损伤性疾病发病机理及新的治疗靶点探寻迫在眉睫。既往研究多关注黏膜损害因素增强导致黏膜损伤性疾病发生,黏膜损伤性疾病发病因素中是否还存在更为关键的核心靶点需要深入探寻。离子通道是细胞膜上一类贯穿细胞膜的亲水性蛋白质微孔道,上皮器官黏膜细胞顶端或基底侧存在多种离子通道,但具体生理功能及其在黏膜损伤性疾病发病中作用不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基金资助下,刘雪梅教授团队从黏膜保护减弱角度切入,历经15年刻苦攻关,系列研究成果创新地发现了以SLC26A9为代表的20种全新离子通道与多种黏膜损伤性疾病发病密切相关。离子通道功能缺失或障碍介导相关离子分泌或吸收障碍,致使黏膜保护减弱是导致黏膜损伤疾病发生的关键机制。

在领域内首次发现代表性氯离子通道SLC26A9介导多器官包括:胃、肠、胰腺、肺黏膜上皮损伤性疾病发生,首次揭示SLC26A9具有调控CL-和HCO3-分泌的重要生理功能,其功能障碍是诱发各种黏膜损伤性疾病的关键机制,重点揭示了SLC26A9缺失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并进展为胃癌的关键靶点,为靶点新型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填补了领域空白。

发现NBCe1、kir4.1、CAIX等多种离子通道调控全消化道Na+、K+、H+等多种离子分泌和营养吸收功能及稳定黏膜屏障的重要保护作用,揭示了其功能障碍是导致消化道黏膜损伤疾病的关键机制,广泛参与黏膜损伤性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发病,为相关治疗提供新靶点。

临床上建立从慢性良性黏膜损伤性疾病到恶性黏膜损伤性疾病预防性早筛,内镜微创及MDT精准综合诊治体系。


本项目在PNAS、JCI、Cancer research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3篇,被国际权威期刊Cell等他引859次。在世界消化TOP1会议美国消化疾病周等国际权威大会报告23次并多次获奖。培养包括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百层次”、贵州省青年五四奖章人才等一批青年科技人才。主办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8次。参编《消化病学》、“十四五”规划研究生教材《消化内科学》、人卫版OBE数字化教材《消化病学课程》以及《胃肠黏膜保护临床专家共识》、《中国神经内分泌肿瘤整合整治指南》等指南,不断提升我国黏膜损伤性疾病诊疗水平以及国际学术影响力。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是贵州省消化领域唯一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贵州分中心、贵州省消化内科(含消化内镜)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贵州省消化学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及贵州省消化病学分会主委单位。20多年来,在学科带头人庹必光教授带领下,团队深耕离子通道与胃肠黏膜保护及消化系统肿瘤发病机制研究。庹必光教授科研成果“肠黏膜上皮细胞碳酸氢盐分泌及其机制的研究”获2015年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刘雪梅教授科研成果“离子通道对多器官黏膜上皮保护及在黏膜损伤性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获2023年贵州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学科先后获得贵州省胃肠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016年),贵州省离子通道与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023年),实现学科传承创新、稳步快速发展。




医院科室简介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现为贵州消化领域唯一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贵州分中心、国家卫健委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西南地区有影响力的重点优势培养学科、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基地。现有正高级职称13人,副高级职称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贵州省省管专家4人,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百层次”人才2人。20多人入选国家级一级学会及国际学会担任20类学术任职。


消化内科目前形成了消化系统肿瘤(含罕见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全程管理、胆胰系统疾病全程管理、消化重症、自身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炎症性肠病、肝病等6个稳定亚专业方向,将消化内镜微创诊疗技术全程贯穿到各亚专业。形成了以消化内镜微创为特色的消化疑难疾病及急危重症诊治体系,其中消化系统肿瘤(含罕见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全程管理和全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微创治疗为学科特色及优势技术。


在基础研究方面,消化内科拥有贵州省消化疾病研究所,形成了离子通道与胃肠黏膜保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离子通道与消化道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肝胆胰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再生医学)、炎症性肠病及肠道微生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酸相关疾病、胃肠动力及功能性胃肠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研究方向。其中以消化系统肿瘤(含罕见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机制及离子通道与胃肠黏膜保护发生机制为重点研究方向。近5年来获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贵州省自然研究重点项目等省级课题50多项,在消化病学领域权威杂志Gastroenterology、JCI、Cancer research、GIE、Endoscopy等发表SCI论文300多篇,获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贵州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贵州自然科学二等奖、贵州医学科技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消化内科获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不到10年间,消化内科2023年获得贵州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实现学科传承创新、稳步快速发展。


消化内科通过长期不懈的建设,学科的综合服务能力、学科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目前已逐步形成以提高疑难罕见疾病诊疗水平,发表高质量科研成果及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医学人才为一体,在国内及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消化病学科。


END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