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重组人尿激酶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 神经研究展播

2025-03-19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发病4.5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PROST-2):一项III期、开放标签、非劣效性随机对照试验

Safety and effcacy of intravenous recombinant human prourokinase for acute ischaemic strokewithin 4.5 h after stroke onset (PROST-2): a phase3, open-label, non-inferiority, randomisedcontrolled trial

发表期刊:Lancet Neurol(Q1,46.6

通讯作者:王拥军教授

第一作者:李姝雅

主要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研究解读


尿激酶动脉给药已被证明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一种有潜力的溶栓治疗方式。在全球溶栓药物短缺的背景下,本研究旨在评价不符合取栓条件或拒绝取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静脉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是否非劣效于静脉注射阿替普酶

PROST-2是一项在中国61家研究中心开展的3期、开放标签、非劣效、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纳入了18岁以上、发病4.5小时之内、不符合取栓条件或拒绝取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接受静脉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15 mg静脉推注,随后30分钟内给予20 mg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阿替普酶(0.9 mg/kg,最大剂量90 mg;首先推注10%,剩余剂量持续滴注60分钟)。主要疗效终点为意向分析集(ITT)中在盲态下进行评估的90天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达到0分或1分的患者比例,非劣效性界值设定为相对风险比为0.93。主要安全性终点是36小时内的症状性颅内出血事件。

自2023年1月29日至2024年3月14日,试验共计随机入组1552例患者,其中775例患者接受了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777例接受了阿替普酶治疗。试验结果显示,重组人尿激酶原组775例患者中558例(72.0%)达到主要疗效终点(90天mRS:0或1分),阿替普酶组777例患者中534例(68.7%)达到主要疗效终点。接受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的患者中,36小时内症状性颅内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阿替普酶组,7天内大出血事件发生率也低于阿替普酶组。两组7天内的全因死亡率未见显著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重组人尿激酶原在达到良好功能结局方面非劣于阿替普酶,并且安全性终点上未见组间差异。研究结果支持使用重组人尿激酶原作为阿替普酶的替代产品,用于治疗适合接受静脉溶栓但不适合或拒绝进行血管内取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


作者简介


王拥军.png
王拥军 主任医师
通讯作者

神经病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兼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脑保护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Stroke & Vascular Neurology杂志主编。长期致力于脑血管病复发预防策略研究。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脑血管病领域首席专家、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专项非传染性慢病领域首席专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以通讯或共同通讯作者在New Engl J Med、Lancet、JAMA、BMJ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并作为第一完成人于2016年和2020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此外,还获得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谈家桢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奖、世界卒中组织(WSO)最高成就奖—“主席奖”、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END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