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指出,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与致死率仍高居榜首,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亿,其中心律失常患者已超2000万人,随着老龄化加剧,患者数量还在持续增长。这对我国心律失常防治策略和医疗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需求。
近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双年会在广州召开。作为我国心律失常诊治、心电生理及起搏领域的最高学术盛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络病理论创新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吴以岭教授,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李国勤先生,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景峰教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全国房颤中心联盟主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伟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澍教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博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德嘉教授等1500余名权威专家亲临现场,集中展示我国在心律失常药物和心脏电生理及起搏领域的最新成就。
其中在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中,中医药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学界广泛认可。中医的“调律”思维为心律失常诊疗提供了新策略,作为“调律”的代表性药物,参松养心胶囊获得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推荐。
中国工程院院士、络病理论创新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吴以岭教授在《从“抗律”到“调律”的思维转变-基于通络干预研究》的报告中指出,“调” 是中医学治疗的高度概括,不同于对抗与替代治疗,“调”可以减少病理损伤因素,提高机体保护机制,“调”避免了 “阻滞与对抗”导致的一系列临床问题,对“阻滞与对抗”难以起到治疗效果的复杂性疾病有效。用现代医学观点来解释,“整合调节”不局限于某一环节、某一个层面,而是整合影响心律失常的多种因素和机制,从分子、细胞、组织、心脏整体、甚至整个人体相互间联系入手,通过调和物质基础和功能结构不平衡、调和心脏离子通道功能不平衡、调和非离子通道作用的不平衡达到人体内外环境和谐平衡,从而恢复人体正常的调控机制。
基于中医“承制调平”思想创新研制出调节心律的代表药物参松养心胶囊,很好地体现了“调”治心律失常的治疗思想。参松养心胶囊遣方用药汲取金元名医张元素生脉散和近代名医张锡纯定心汤的经验。方中“温阳、补益”与“清火、通络”有机配伍。一升一降,一补一通,使心之气血充沛、阴平阳秘,脉络通利,恢复心脏正常的心率、心律及心力。既有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清火药,又有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温热药。不仅突破了传统“抗律”药物两难境地治疗现状,也避免了其他中药单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导致心率缓慢和传导阻滞的弊端。
吴以岭院士指出,微循环障碍引起微血管和心肌损伤,导致电活动不稳定,进而引发和加重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基础研究显示,参松养心胶囊可改善因缺血导致的心肌微循环障碍,保护心肌细胞,逆转电重构、结构重构和神经重构,改善心功能,发挥整合调律、快慢兼治的作用。
在临床研究方面,由江苏省人民医院曹克将教授牵头,联合全国32家三甲医院开展,共纳入1476例心律失常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早总有效率优于美西律;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与普罗帕酮相当;而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参松养心胶囊可平均提高心室率7.09次/分。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衰伴室早和窦缓伴室早的循证研究表明,参松养心可明显减少室性早搏,提高心室率,改善心功能。
基于以上多项研究成果,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列入了多部专家共识及指南,并写入西医内科学教材。同时,参松养心胶囊的相关研究作为“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室上性心律失常,以快速、无序的心房电活动导致心房机械功能恶化为特征。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全球有超过3300万的房颤患者。房颤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是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还会增加死亡率。
房颤导管消融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最为常见的心脏消融术,已成为房颤患者重要的心律控制策略之一,但术后仍有一定复发比例。为维持窦律、降低复发率,以降低远期死亡率,术后需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AADs)。然而目前临床上对于术后AADs的应用尚无标准方案,主要依据心律失常类型及专家经验,多数电生理中心在消融术后经验性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1-3个月。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鹤教授在报告中指出,5A研究、AMIO-CAT研究、EAST-AF研究等均表明房颤术后短期使用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虽然可减少导管消融术后的短期复发,但由于并不能改善心房的重构,因此对长期维持窦性心律并无帮助。而针对房颤术后长期使用AADs,POWDER-AF研究表明,消融术后持续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在6个月和12个月随访中有效降低房速复发,但长期用药常伴随着患者依从性差,安全性不佳,能否降低死亡率不明确等问题。
针对这一临床难题,黄鹤教授在汇报中表示,“中医药是我国的瑰宝,在治疗术后心律失常方面具有自身特点及优势”。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制的参松养心胶囊经循证研究证实,对于阵发性房颤,其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与普罗帕酮相当,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基于这项研究证据,参松养心胶囊获得《心房颤动:目前认识和治疗的建议(2018)》推荐:对于阵发性房颤,可单独使用中药参松养心胶囊维持窦性心律(证据级别B),也可与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使用(证据级别C)。
近期,一项联合66家医院探究参松养心胶囊针对房颤消融患者预后影响的RCT研究结果揭盲,取得阳性结果,证实了参松养心胶囊在房颤消融术后维持窦律的良好疗效,为参松养心胶囊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再添有力新证据。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陈良华教授作报告时介绍,室性早搏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普通人群发病率为1%-4%,而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测发生率可高达40%-75%。频发室早和症状性室早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会影响患者心功能,及早治疗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都有很大益处。
陈良华教授表示,对于室性早搏的治疗,如果患者心脏结构正常,选择药物的范围相对较大,但大多数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只能抑制早搏,不能消除早搏。对于有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来讲,药物选择相对局限,比如普罗帕酮不应用于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索他洛尔延长QT间期会导致尖端扭转性室速,胺碘酮长期应用的副作用较明显一般不推荐用于室早患者等。
近年来中医药在室性早搏中的临床应用逐渐受到关注。循证研究显示,创新中药参松养心胶囊可以有效降低室性早搏数量,提高室早下降率,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另有临床研究表明,对于心力衰竭合并室早的患者,参松养心胶囊在减少室早发生的同时,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
对于心功能不全伴室早和窦性心动过缓合并室早的患者,临床上如果继续使用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加重心动过缓的可能性。对于这部分患者,陈良华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予患者服用参松养心胶囊,在减少早搏数量的同时,可以提高窦性心率每分钟6至12次,进一步改善心功能。
基于参松养心胶囊安全有效减少室早发生的多项循证医学证据,《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推荐,对于未合并或合并结构性心脏病的症状性室早患者,可考虑参松养心胶囊治疗(IIa级推荐,A级证据)。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已成为临床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之一。随着医学界对心律失常疾病机制认识加深、心律失常临床诊疗技术进步,治疗效果不断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增强。其中,具有深厚底蕴和鲜明特色的中医药,在防治心律失常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参松养心胶囊为代表的创新中药具有整合调律的独特优势,治疗多种类型心律失常安全有效,为心律失常的诊治提供了新策略。在临床实践中,医务工作者应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为推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不断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而持续努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