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也叫B组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无乳链球菌也能叫B组链球菌,是因为B组链球菌中目前只有无乳链球菌。
微生物特性
链球菌属于革兰阳性菌,因此无乳链球菌革兰染色呈阳性,直径0.5~1.0 μm,链状排列(图1),长短不一。培养时营养需求较高,相对苛养。在液体中培养呈链状排列。在血平板上生长的菌落通常呈灰或全白色,多为湿润或有光泽的菌落。无乳链球菌为β溶血,其溶血环相对于其他化脓性链球菌较小,但菌落较大(图2)。
图1 在血平板上培养24 h的无乳链球菌菌落
(湿润,可见其β溶血环)
图2 无乳链球菌培养24 h后菌落革兰染色
(革兰染色×1000)
无乳链球菌因最先从患乳腺炎的牛乳汁中分离而得名,但其引起的人类感染不容小觑。无乳链球菌是引起侵袭性新生儿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主要为母婴传播,目前每1000名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约为0.6例。该菌可在正常人体定植,孕期妇女的定植率为10%~30%。对于孕妇 GBS 定植,若不加以干预,50%会垂直传播至胎儿或新生儿,是导致新生儿早发型 GBS 病(GBS early-onset disease, GBS-EOD)的重要原因,可造成新生儿脓毒症和新生儿脑膜炎等,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因此怀孕35~37周,孕妇一般要做无乳链球菌的筛查。
在美国,每年无乳链球菌所导致的侵袭性感染约为28550例,死亡1770例。研究表明,侵袭性感染人群最多见于50岁以上成人或免疫低下的人群,且有上升趋势。
毒力和致病性
对人类致病的GBS被多糖荚膜包裹,荚膜多糖是其重要的毒力因子。目前已发现的无乳链球菌主要致病因子包括荚膜多糖、溶血素、透明质酸酶、环磷酸腺苷 (CAMP)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等。
该菌是侵袭性新生儿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可引起人类新生儿脓毒症和脑膜炎。侵袭性新生儿感染最重要的风险因素为产妇泌尿生殖道或胃肠道定植无乳链球菌。新生儿感染呈现2种不同的临床类别:早发型新生儿感染,其特点为出生后7日内出现脓毒症与肺炎;晚发型新生儿感染,出生后7天~3个月之间出现脑膜炎与脓毒症。
成年患者的感染种类包括无原发灶的菌血症、皮肤与软组织感染、骨关节感染。还可引起女性围生期发热。其他感染类型还包括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以及尿路感染。
治疗与预防
青霉素是婴儿感染无乳链球菌的首选药物。对于疑似细菌性脓毒症的患者,通常在获得微生物培养结果前,经验性使用广谱抗感染药物,一般会覆盖该菌。对于成人,也同样推荐使用青霉素治疗,万古霉素是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替代用药。
对于有无乳链球菌定植风险的孕妇,分娩时进行抗生素预防,可有效避免大多数早发型新生儿感染。推荐方案是青霉素负荷剂量(500万单位),然后每4h进行一次(250~300万单位)直至分娩。若对青霉素过敏,头孢唑啉为其替代用药。既往对青霉素有过速发型过敏反应者,应根据无乳链球菌对克林霉素的药敏情况进行选择,如果对克林霉素敏感,则用克林霉素,否则应用万古霉素作为代替用药。
由此,引申出一个小问题。
目前抗原检测、核酸检测方兴未艾。有的出结果很快。所以业界常常有困惑,是否抗原检测、核酸检测可以替代培养?
答案是不可以。
因为培养后获得分离株,可以完成药敏试验(国际推荐)。这对于耐药、过敏等情况下选择药物,都是有帮助的。另外,抗原检测、核酸检测可能有假阳性,培养结果可以验证。当然,这样会增加医疗成本,要均衡取舍。高危患者、高风险患者,还是稳妥为上。
另一个小问题是,非怀孕状态,如果某种情况下确定该菌在女性阴道定植,但没有阴道感染和炎症表现,要不要清除呢?
答案是不必。
因为只是定植,对女性没有什么威胁。如果后续怀孕,再筛查(阳性后用药)也不迟。
作者:赵汉林/宁永忠
本文转发自SIFIC感染科普笔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