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聚焦免疫,前沿共享|2022中国肿瘤免疫治疗会议开幕首日盛况!

2022-09-14作者:论坛报沐雨资讯
原创

9月2~3日,由中国食品药品国际交流中心(CCFDIE)主办,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美国华裔血液及肿瘤专家学会(CAHON)、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生物技术与药学工作委员会、清华大学医学院协办的2022中国肿瘤免疫治疗会议在京顺利召开!本报现将会议首日精彩内容整理如下,诚邀各位读者共享。




会议开幕



会议伊始,CCFDIE的翁新愚副主任、CAHON李子海教授为大会开幕式致辞,对所有与会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目前肿瘤免疫治疗已经在多学科临床应用中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应用前景,中国的抗癌药物研究也在快速发展,自2015年至今,中国肿瘤免疫治疗会议已经成功举办至第八届,本次大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立足免疫治疗中国经验,放眼全球前沿进展,围绕合成肿瘤免疫、肿瘤免疫代谢等领域热点,致力于为各大肿瘤药物研发机构及各领域肿瘤学者提供国际交流机会,促进资源共享,并为肿瘤免疫药物的研发和监管开拓全球化视角,相信本次会议会为各位参会嘉宾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理念,推动肿瘤免疫治疗全方位发展。


微信图片_20220913180834.png


翁新愚副主任为开幕式致辞


微信图片_20220913180838.png


李子海教授为开幕式致辞




主题演讲:肿瘤免疫学未来十年展望


会议主题演讲部分由CAHON的宋文儒教授、李子海教授共同担任主持,多位专家就肿瘤免疫学未来十年展望发表主题演讲。

微信图片_20220913180842.png

微信图片_20220913180845.png

        宋文儒教授               李子海教授


埃默里大学的Rafi Ahmed教授发表《从T细胞生存方式视角看肿瘤免疫学的下一阶段发展》的主题演讲。Ahmed教授是研究T细胞衰竭的奠基人。他阐明了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在导致T细胞衰竭中的作用机理, 包括如何用白细胞介素2(IL-2)和PD-1 阻断剂联合抑制T细胞衰竭。他提到在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中存在PD-1+干细胞样CD8+T细胞,表明在HPV(+)HNSCC中,PD-1辅助治疗手段可能存在潜在效能。此外,相关研究还发现HPV E2和E5成为既E6和E7后,HPV(+)HNSCC中CD8+T细胞和B细胞应答的主要靶点,为治疗性疫苗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最后他指出治疗性HPV疫苗联合PD-1通路阻断对HPV(+)HNSCC和其他肿瘤的治疗可能具有潜在的协同作用。


斯坦福大学的Crystal Mackall教授在主题演讲中分享了肿瘤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免疫治疗(以下简称“CAR-T”)的新进展相关内容。Mackall教授梳理了近几年来FDA所批准使用的CAR-T药物及其适应证,介绍了目前影响治疗效果的四个障碍:肿瘤异质性、药物传递链受损、耐药性以及T细胞功能受损,并分享了针对以上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抗GD2 CAR-T在治疗弥漫性中线脑胶质瘤(一种儿童罕见神经系统肿瘤)中所起到的显著作用。Mackall教授指出,CAR-T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打开了新的大门,但不断显现出的毒性和耐药性问题也值得关注,完善CAR分子设计、转导方法以及给药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可能会带来新的突破,细胞治疗未来可期。


来自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Harald Enzmann教授在演讲中主要介绍了EMA肿瘤免疫药物审批流程,Enzmann教授强调药品的效益风险平衡结论是建立在有效性、安全性和药品质量评估的基础上,了解不同监管机构之内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对肿瘤免疫药品有更全面的认识,并在药品使用中保持高度严谨的态度。他基于生物标志物指标以及单臂临床试验两个方面分析肿瘤免疫药品审批的区域特殊性,通过举例对比EMA与其他机构既往肿瘤免疫药物审批条件总结出EMA的审批侧重点,即包括充分了解药物在靶点处产生作用的具体机制以及药物临床试验进行过程中的具体分组信息以便后续制定个体化诊疗策略,EMA会严格限制药品适用人群范围,并可能会根据临床研究结果对药品说明进行适当修改。








专题1:合成肿瘤免疫



本专题由CAHON的刘德龙教授刘红涛教授主持。

微信图片_20220913180856.jpg

微信图片_20220913180859.png

         刘德龙教授       刘红涛教授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Warren J. Leonard教授围绕白细胞介素-2(IL-2)的微调作用分享了细胞因子工程及治疗相关内容。他首先对IL-2因子的信号转导和生理微调机制进行了详细解释,并着重介绍了一种新型IL-2/L-15拮抗剂——H9-RETR;H9-RETR在动物实验中体现出能够有效抑制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的细胞增殖的作用。另外,他们课题组发现IL-2部分激活剂H9T可以在体外增强CD8+类干细胞功能,以促进T细胞肿瘤治疗疗效他强调,细胞因子工程为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未来还有更多的创新免疫治疗方法正在等待我们探索发现。


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Avery D Posey Jr.博士从CAR-T治疗的作用机制讲起,从CAR-T的持久性、克服T细胞衰竭、多抗原靶点以及新CAR靶点这4个方面与我们分享了CAR-T的研究进展。博士通过对比分析多个实验数据,总结了CAR-T的优势及特点。他介绍道,CAR信号通路的改变能够增强蛋白激酶B(AKT)的激活并降低信号转导和钙内流,从而增加T细胞的持久性。通过转录因子的基因编辑可以克服抗原耗竭导致的CAR-T细胞功能障碍。此外,为增加治疗对实体瘤的靶向性,多种抗原靶向策略正在探索中。他同时介绍了针对实体肿瘤糖基抗原CAR-T的现状和前景。


清华大学医学院傅阳心教授(CAHON)的汇报题目为“双靶点抗体靶向肿瘤细胞还是免疫细胞”。傅教授首先介绍了抗肿瘤相关抗原(TAA) CD3的作用机制及存在问题。紧接着有对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CD47、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等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他特别强调抗CTLA4和SIRPα双功能分子可以选择性地将肿瘤微环境中的调节性T细胞去除,从而增强抗肿瘤免疫力。傅教授还提到了如何设计靶向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融合蛋白以克服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抗性的问题,他表示,需要注意T细胞分子、免疫检查点、刺激T细胞的共刺激分子、与无毒性支持T细胞的细胞因子融合等内容,并通过大量对比数据,对不同的作用靶点进行了分析。此外,傅教授还总结了既往的重要研究共同分享。





专题2:中国肿瘤免疫治疗现状



  本环节由(CCFDIE)翁新愚副主任主持。


北京协和医院赵海涛教授围绕“中国肝胆肿瘤免疫治疗现状及展望”进行了精彩发言。赵教授从国内外的肝癌治疗指南共识讲起,从免疫治疗1.0(单药治疗)、免疫治疗2.0(免疫+系统治疗)、免疫治疗2.0+转化根治术发展到免疫治疗3.0(免疫治疗2.0+局部治疗),在这些不断探索中我国肝癌免疫治疗越发成熟。如今,免疫治疗已经成为中国肝癌治疗的基石,进入了免疫治疗3.0时代,新辅助与辅助治疗尚处于探索阶段,相信很快也会进入临床应用。此外赵教授还精炼地总结了胆系肿瘤的治疗现状,胆系肿瘤更加复杂,基于基因检测的精准治疗处于尝试阶段,相信在未来免疫治疗3.0方案会逐渐普及。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就细胞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临床研究和挑战问题进行了全面介绍。全球细胞治疗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实体瘤免疫治疗发展慢于血液肿瘤。沈教授分析了CAR-T治疗实体瘤的主要瓶颈及当前的探索研究。细胞治疗并不像既往单纯的药物治疗,细胞治疗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具有更高的灵活性。沈教授通过一些临床经典病例分享,更直观地讲述了细胞治疗的应用。此外,沈教授提出了关于细胞治疗实体瘤的困难与挑战以及提高基因修饰细胞治疗实体瘤疗效的策略。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细胞治疗研究既是中国面临的机遇又是挑战,在细胞治疗的发展中,团队合作沟通意义重大,同时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管理也至关重要。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的汇报主题为“提高胃肠肿瘤免疫治疗疗效的探索”,徐瑞华教授表示,消化道肿瘤是威胁国民健康的重大问题,肿瘤的免疫治疗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胃肠道肿瘤免疫治疗效果较差,需要进一步探索。徐教授从精准筛选免疫治疗敏感亚型、抗血管生成或化疗联合免疫治疗、转化研究探索免疫治疗增效新策略3方面总结了提高胃肠肿瘤免疫治疗疗效的经验和方法。我国学者在胃癌、食管癌、肠癌等不同方向进行了大量研究,为推动免疫治疗发展提供了重要证据,并且这些探索还在逐步深入,推动胃肠癌肿瘤的免疫治疗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李春蕊教授从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现状、CAR-T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研究进展、CAR-T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同济医院临床时间3部分阐述了“CAR-T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研究进展”这一话题。李教授表示通过自体CAR-T技术,部分患者可能实现长期生存的目标。并且,CAR-T在前线患者探索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和可管理安全性。许多研究中心在分析识别预后良好患者基线特征、新的结合靶点、双靶点以及利用不同生产工艺缩短CAR-T生产时间等方面进行了CAR-T治疗的优化探索。李教授还提到,异体CAR-T疗效已经有所提高,但是我们需要达到更高的水平。总之,中国CAR-T治疗已经走向世界,在众多国际大会均有中国声音,预计未来将会有大量的CAR-T商品化,在提高水平的同时降低价格,让更多患者获益。




专题3:生物制药界视角



本章节由CAHON的秦续科教授、廖新生教授共同主持。

微信图片_20220913180910.png

微信图片_20220913180913.png

        秦续科教授     廖新生教授  


在本环节,众多国内外制药领域相关工作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嘉宾从ctDNA的研究背景、临床应用前景、患者选择、围手术期患者分层等角度展示ctDNA是将来药物开发的优胜之路。有讲者总结了免疫肿瘤药物试验面临的挑战,并从患者角度、肿瘤因素等角度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还有工作者详细介绍了CheckMate 816研究的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研究结果也许能让更多患者获益。此外,还有嘉宾总结了一些肿瘤免疫研发的新进展,从不同靶点机制到不同研究,从研究理念到发展方向,充分体现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免疫细胞治疗创新药物开发实践理念。



整场大会在浓烈的学术气氛中接近尾声,本报记者后续会将大会次日内容继续呈现读者,敬请期待。


中国医学论坛报 陆羡 李浩整理

CCFDIE、CAHON 联合审阅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