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由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举办的2023世界肺癌大会(WCLC)即将于2023年9月9~12日在新加坡召开。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肿瘤领域学术会议之一,WCLC大会吸引着全球专家学者的目光,最新前沿进展令人目不暇接,内容更是覆盖肺癌的方方面面。
大会第3天(2023年9月11日)的简短口头报告专场(MA08)的主题是“纵隔肿块”,来自我国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樊旼教授将带来题为“Combining SBRT with GM-CSF and Peg-IFNα to Induce Abscopal Effects in Previously Treated Patients with Stage IV Thymic Tumors”的报告,该研究现已在大会官网公布摘要全文。
“2023WCLC中国医学论坛报学术联播”特为广大读者编译整理该报告的摘要全文,让我们一起先睹为快!
Combining SBRT with GM-CSF and Peg-IFNα to Induce Abscopal Effects in Previously Treated Patients with Stage IV Thymic Tumors
中文标题:SBRT联合GM-CSF和Peg-IFNα诱导既往接受过治疗的IV期胸腺肿瘤患者的远隔效应
摘要号:MA08.05
讲者: 樊旼(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介绍 Introduction
多线治疗失败后,Ⅳ期胸腺肿瘤患者预后差,治疗选择少。立体定向放疗(SBRT)联合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Peg-IFNα)可诱导远隔效应,改善患者预后。
方法 Methods
为评估SBRT联合GM-CSF和Peg-IFNα在既往接受过治疗的Ⅳ期胸腺肿瘤患者中的作用,我们进行了这项开放标签,单臂,Ⅱ期试验。在21天的治疗周期中,从第1天开始,SBRT以30 Gy的剂量分5次给药于一个转移灶,同时皮下注射GM-CSF 125 μg/ m2,每天1次,连续14天,第8天皮下注射Peg-IFNα 90 μg。如果患者有两个以上的转移性病灶,则再重复一个治疗周期。在1或2个治疗周期结束后,Peg-IFNα还应持续治疗至少半年,每月皮下注射90 μg。两个主要研究终点是出现远隔效应的患者比例和客观缓解率(ORR)。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和治疗安全性。
结果 Results
从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共纳入20例患者,其中A型胸腺瘤1例(5.0%),B1型胸腺瘤2例(10.0%),B2型胸腺瘤2例(10.0%),B3型胸腺瘤1例(5.0%),胸腺鳞状细胞癌12例(60.0%),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2例(10.0%)。在18.6个月的中位随访中,20例患者中有8例(40.0%)出现远隔效应,ORR为45.0%。中位OS期尚未达到。中位PFS为9.0个月。我们观察到,有远隔效应的患者比无远隔效应的患者有更长的OS期和PFS期(图1)。3例患者(15.0%)经历了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CTCAE版本5.0),其中1例患者(5.0%)因心功能不全而退出治疗。
结论 Conclusions
SBRT联合GM-CSF和Peg-IFNα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可接受的毒性,可能是既往治疗过的Ⅳ期胸腺肿瘤患者的一种有希望的挽救疗法。远隔效应的发生可能会改善患者的预后。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中心副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癌中心副主任
复旦大学胸部肿瘤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放疗医师分会肺癌放疗学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放疗专委会肺癌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上海肿瘤放疗专科分会委员
立体定向放疗学组副组长
上海抗癌协会放射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胸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肺癌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
脑转移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肺癌放射治疗研究室副主任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上海优秀青年医学人才
2023WCLC中国医学论坛报学术联播
邀您一起快意研究前沿,畅享学术盛宴
还在等什么?扫描二维码,加入我们!
这一次,让我们
双向奔赴 · 不见不散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