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点击图片,一键领取
自2003年起,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历经多版更新,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实践。《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2024版指南》)更新工作自2024年5月启动,于2024年12月31日在《中华糖尿病杂志》官网正式发布,为2024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成为照亮2025年糖尿病防治征程的第一缕温阳!
从《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到《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我们从标题的更改上,便能窥见《2024版指南》的特点——覆盖人群更全面、防治内容更精细。其实,《2024版指南》在指导原则的阐述上也更严谨、更具条理性。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朱大龙教授作为通讯作者之一,在2024年CDS学术年会上提前透露了《2024版指南》的更新要点:
章节从19章扩展至20章;
将原本独立的“戒烟”章节合并至“生活方式管理”章节;
新增“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以及“1型糖尿病”两章;
更新了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数据;
新增糖尿病分型诊断流程;
增添了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等内容。
流行病学方面,补充了2018-2019年国家慢性病和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结果:按WHO 1999标准,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1.9%;按ADA 2010年标准,患病率为12.4%。
流行特点方面,新增“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提升缓慢”内容:2018至2019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的知晓率为36.7%,治疗率为32.9%,控制率为50.1%,与2013年相比几乎没有变化,女性的糖尿病知晓率和治疗率高于男性。
影响因素方面,新增“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污染”两大因素。
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分为4种类型: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GDM)。T1DM包括免疫介导性T1DM和特发性T1DM。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8类,即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性单基因糖尿病、胰岛素作用缺陷性单基因糖尿病、胰源性糖尿病、内分泌疾病所致糖尿病、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的糖尿病、感染相关性糖尿病、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
糖尿病分型诊断流程:
首先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基本检测指标(血糖、HbA1c及C肽)等,明确是否为GDM、暴发性T1DM或除单基因糖尿病以外的特殊类型糖尿病。
其次,根据临床特点和胰岛抗体检查结果阳性可判定为自身免疫性T1DM。对于胰岛自身抗体均呈阴性、临床上仍高度疑诊T1DM患者,可考虑特发性T1DM的诊断。
有时在糖尿病患病初期进行分型很困难。如果一时不能确定分型,可先做一个暂时性分型,然后依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以及临床表现的演变再重新评估和分型。
在成人T2DM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将不可变因素的“合并症”及“并发症”分别更改为“严重合并症”及“是否合并血管并发症”,表述更严谨。
T2DM高血糖治疗原则:
生活方式干预、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DSMES)是T2DM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A级推荐)。
早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早期联合是实现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A级推荐)。
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其高风险的T2DM患者,选择有ASCVD获益证据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或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伴心力衰竭(HF)的T2DM患者,选择SGLT2i;伴慢性肾脏病(CKD)的T2DM患者,选择有CKD获益证据的SGLT2i或GLP-1RA(A级推荐)。
不伴ASCVD或其高风险、HF或CKD的T2DM患者,如无超重或肥胖选择二甲双胍治疗;如有超重或肥胖,选择有减重证据的降糖药(A级推荐)。
采用一种降糖药治疗血糖不达标者,应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包括注射制剂)(A级推荐)。
在T2DM的任何阶段(包括新诊断时),如出现典型的高血糖症状或酮症,给予胰岛素治疗(A级推荐)。
👉《2024版指南》T2DM高血糖治疗的简易路径
👉 对比2020版指南
建议成人糖尿病患者每周进行至少150~300 min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及2次抗阻练习(A级推荐)。
成人糖尿病患者应增加日常身体活动,减少静坐时间,每30 min可以进行不同强度活动1~5 min,久坐生活方式者运动量应达标(A级推荐)。
伴有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时,慎行运动治疗(A级推荐)。
口服降糖药物:增加了近年来获批的4类新型药物——葡萄糖激酶激活剂(GKA,如多格列艾汀)、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泛激动剂(如西格列他钠)、口服GLP-1RA以及固定复方口服药制剂等新型药物。
胰岛素治疗:引入了依柯胰岛素这一新型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新增“T2DM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若血糖仍未达到控制目标,可以开始胰岛素或基础胰岛素/GLP-1RA固定比例复方(FRC)制剂治疗”的建议;对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提出了更严格的血糖控制目标(空腹或餐前血糖4.4~6.0 mmol/L,餐后2 h血糖4.4~8.0 mmol/L)。
在高危人群(一级亲属等)中检测胰岛自身抗体筛查亚临床期T1DM,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降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发病风险(A级推荐)。
所有疑诊T1DM患者,均应检测胰岛自身抗体和C肽水平,并进行随访;对部分胰岛自身抗体阴性的“特发性”T1DM患者、有家族史或伴有特殊症状的患者进行基因检测,以排除单基因突变所致的糖尿病(A级推荐)。
在避免低血糖的基础上,应使大部分患者HbA1c<7.0%;对于低血糖高风险的患者,可相应提高控制目标,使HbA1c<7.5%(A级推荐)。
T1DM患者需重视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DSMES)、营养与运动治疗及心理支持,并给予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或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进行治疗(A级推荐)。
推荐病程3~5年的儿童T1DM患者在10岁或青春期开始后(以较早者为准),以及病程>5年的患者进行微血管并发症的初次筛查(A级推荐)。
儿童和青少年T2DM在诊断的同时要注意,是否存在伴发病或并发症,包括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眼底病变等,以及睡眠呼吸障碍、血脂异常和肝脏脂肪变性等(A级推荐)。
青春期应注意是否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B级推荐)。
THE END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内分泌整理自《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