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儒亮时评】沙蒿,有防沙护林之利,但也有花粉过敏之害。出现沙蒿风险,关键在于当时风险评估不到位。风险评估,无论对自然界还是社会各界,当重视,否则,贻害无穷。沙蒿之害,就是。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22-09-16
最初踏足陕西,约在十五年前,因为热爱西北,旅行写作,年复一年。
开始旅行,总在夏末秋初,西北最美最宜人的季节,干燥凉爽,风轻云淡,行走旷野,最能领略西北的辽阔与舒远。然而如今,西北的夏秋,尤其陕甘宁蒙四省区交壤之区,却已成为我的忌惮之地,因为令人过敏、哮喘的沙蒿花粉,当地无数与我同样的过敏患者痛苦难捱,甚至逃离故土,远走他乡。
植物花粉诱发的过敏,是人类最为常见的过敏性疾病,过敏反应表现为鼻炎、眼鼻瘙痒、哮喘和皮炎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发展成为肺气肿、肺大泡、肺心病等不可逆病变,危及生命。
花粉过敏随植物花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树类花粉多在春季播散,高峰期一般出现在2-4月,草类则多在夏秋季播散,高峰期一般出现在7-9月。引起夏秋季花粉过敏的草类,多为豚草、葎草及蒿草,尤其蒿属植物花粉,是中国分布最广、致敏性最强的过敏原。
沙蒿,顾名思义,菊科蒿属植物。
我在西北地区切身经历的夏秋节过敏,逐年加重,显而易见,作为过敏源的蒿属植物必然也在逐年增多。这似乎与常识相悖,因为西北理应是多风沙的、寸草难生的。是的,西北地区的蒿属植物泛滥,最初正是为着治理风沙,始于1950年代的飞机洒播沙蒿。
沙蒿枝条匍匐生长,耐干早、抗风蚀、喜沙埋、生长快,因此成为理想的防风固沙植物。1990年代,沙蒿飞播面积陡增。据榆林市林业部门统计,截至2014年存量白沙蒿十多万亩,黑沙蒿四百万亩左右;据鄂尔多斯林业局统计,截至2016年存量白沙蒿面积约十九万亩,黑沙蒿面积约三千八百万亩。
当地选择飞播沙蒿,出发点是好的,但仅着眼防风固沙,却忽略了对于风沙之外的环境评估与影响,忽略了强致敏性的沙蒿花粉对于人的影响。
果不其然,沙蒿花粉无远弗届,过敏患者几何级增长。
距离沙漠千里之遥的西安,同样难逃花粉。
秋风乍起,我正在西安,过敏症状随风而至,先是泪腺奇痒,接着出现类似重感冒的鼻塞、流涕症状,头疼欲裂,即便躲进室内,丝毫无法缓解,喷嚏接连不断。忙不迭吞服常年备身的用以缓解过敏的抗组胺药,一粒不行,超量再服一粒,午夜之后才得安宁。
虽然痛苦不堪,但是能够缓解,仍然说明我侥幸还是沙蒿花粉过敏的轻症患者。隔日,榆林朋友发来拍摄自医院的视频,等候救治的重症过敏患者,塞满医院走廊。据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逾千人样本研究,高达47%的夏秋季花粉过敏患者将在9年内发展为季节性哮喘。
榆林本地关于沙蒿过敏文章的讨论区,无数患者自述他们的痛不欲生,比如一位网友留言:“我鼻炎演变成哮喘,只要下雨,就一夜喘,真的很难受,平时每天睡六个小时也很知足,鼻炎发作时,每晚打喷嚏起来,如果是晚上三四点,我都得缓一个小时,甚至两个小时,才能睡,早上,更难受,鼻子一直不通,不管什么药,都不行,每次吃饭,我都是吃一口喘一口气。”
针对已成地方病的过敏性鼻炎,当地在2019年成立“榆林市过敏性鼻炎防治工作专班办公室”,最近通告讲:“近期,榆林雷暴天气诱引花粉浓度聚集,过敏性哮喘患者集中暴发。”
榆林市目前过敏性鼻炎患者约占该市居民的12%,人数在30万以上。基数原本庞大,加之近期连日雷暴天气,大量重症患者哮喘病发,自然造成医疗资源挤兑。
雷暴天气会显著加重过敏反应,这是近年来才为医学界所关注到的现象。简而言之,雷暴天气前后的气象变化与当时释放的强电场,均易导致大量花粉颗粒爆裂。每个花粉颗粒能释放至少七百颗有变应原性的淀粉微粒,淀粉微粒较花粉颗粒更小,更易通过鼻腔进入下呼吸道,造成更为严重的过敏反应,医学界称为“雷暴哮喘”。相较普通的季节性哮喘,雷暴哮喘往往伴随极端天气群体性发作,症状严重,病情进展迅速,因此更易造成医疗资源挤兑。
西北地区的花粉过敏患者,轻症或者强忍,或者如我般依靠抗过敏药苟且求安,直到近一半患者在若干年后沦为重症的哮喘患者。重症或者痛不欲生,度日如年,或者成为“候鸟式迁徙人群”,逃往遥远的东南沿海地区,躲避魔鬼般的沙蒿花粉。
好在,治理沙蒿之害终于进入有关地区管理部门视线。榆林市飞播沙蒿治沙,已经于2015年停止。今年,榆林市林草局开展乔灌木替代沙蒿推广试验,广泛种植樟子松、沙地柏等乔灌木,“沙蒿生物特性喜光,随着樟子松逐渐长大,遮蔽作用将使林下沙蒿无法接受光照,逐步退化减少,从而减少过敏源,有效解除过敏性鼻炎患者的痛苦。”
(作者系作家、摄影家)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