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人物】林善锬:推行肾脏学科中外交流的先行者

2018-07-06作者:Medical Editor-G资讯
肾病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间,改革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推动着中国医学的进步。《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策划《中国医学进步40年》特刊,透过一个个重要时刻的记录、一位位医学大师的讲述和一项项医学突破的回顾,展现中国医学发展带给世界的惊喜!


1954年,青年林善锬以优异的成绩从高中毕业。他对父亲说他想报考天文系或物理系。父亲对他讲,以现在中国的环境,你可能无法在这些方面施展抱负,你还是学医吧。林善锬听了父亲的话,从福建老家出来,开始在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医学院)学医。从此,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中国肾脏科事业的发展中,多了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学生时代便具有“光环”的林善锬

众所周知,医学院课程科目繁多,课业繁重。但对天资聪颖的林善锬来说,他还是觉着“学医太简单了”。林善锬读高中时功课很好,掌握大学一年级的物理、化学、数学这些基础课没有花费他太多精力。空出的大把时间用来做什么呢?林善锬开始去图书馆借阅下学期的课程。就这样,每一门医学课在开课前,林善锬就已经掌握了这门课的大部分内容。开课的时候,等于是又复习了一遍。他对我们说,“将所有课程联系起来系统掌握,你会发现学医一点也不辛苦。”

将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也是林善琰擅长的事情,且国内的医学书籍已经不能满足他。临床实习阶段,他每实习一个科室,就去找相应领域最经典的大部头外文书籍来读。要知道,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林善锬所在的福州英华附属小学就开始使用英文教材教学。英文好可是林善琰的一大突出优势。除了英文,林善锬的俄文和法文也很不错。林善锬教授自豪的告诉我们:“我年轻时看《红与黑》就是看的法文版本。”林善锬的外语能力为他通过阅读书籍来了解国外医学进展打开了一扇大门,也为他将来出国留学奠定了基础。

说到这,一个聪明、勤奋、懂学习方法的青年医学生林善琰已足以让现在的青年人钦佩,但这些绝不是林善锬仅有的“光环”。精力充沛的青年林善锬在充分掌握医学知识之余,还是觉得大学生活有点闲……于是,就去附近上海音乐学院(当时在上海漕河泾路)报了个班,学习谱曲。凭借一首《青年人勤努力实现未来》获得班级比赛第一名。后来,这首曲子发表在《中国音乐》杂志上。


是偶然,也是必然:青年林善锬与肾脏学科“结缘”

    1959年,林善锬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因为他成绩优异,政治素养也过关,就被留在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科工作。那时他开始接触西方国家及日本的肾脏杂志,了解肾脏领域的进展。同时,林善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一个人如果得了尿毒症,就只有等死”。这让林善锬下定决心和他的老师邱传禄教授一起建立华山医院肾脏科,致力于肾脏领域事业的发展。

另外,林善锬教授还跟我们讲述了他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一件事:“有一天,我路过一间病房,看见一个病人在房间里不停的乱叫、大笑,我当时很好奇,病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呢?几天后我再去看他,发现他的神志又清醒了过来。后来我就了解到,原来这个尿毒症患者发生了水肿,产生低钠血症,然后就表现出了先前的那些症状,等到血钠水平升高后,病人自然就清醒了过来。”这次“偶然”的遇见让林善锬第一次认识到,水电解质紊乱对机体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让他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为他后来在肾脏生理学方面的建树埋下了伏笔。



出国深造,林善锬发现了肾脏领域的“新大陆”

1980年,在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国家发起国内人才赴外留学项目。林善锬通过参加全国性考试,成为第一批出国人才中的一个。当时,工、农、医等各个行业5000多人同时参加考试。考试持续了5~6天,只外文就考了两天。成绩出来,林善锬在临床医学领域中位列全国第四,他进一步解释道:“虽然我的成绩是全国第四名,但是我的分数跟全国第三名是一样的。”在这第一批留学人才中,国家对前12名给予资助,其中前6名可以自主选择留学国家。林善锬填报的五所美国大学全部对他抛出橄榄枝,他最终选择了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的肾脏病科。林善锬告诉我们:“国家给我们这些留学生每人每月410美元的生活费,扣除20美元的健康保险后,我还剩下390美元。”林教授补充说:“那时候太穷,我都是租的地下室的房子住。”

初到美国,这个国家在肾脏病领域的发展程度给林善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国内临床只是将肾脏疾病分为肾炎、尿毒症等几大类,而美国则将肾脏疾病的探索进一步深入到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问题、高血压对肾脏的损害、糖尿病对肾脏的损害等多个方面。林善锬教授对此至今颇为感慨:“我当时就发现,肾脏疾病在美国真的是一个十分先进、充满希望的领域。”


无私的美国导师,令人刮目相看的林善锬

在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的肾脏病科工作时,林善锬与其导师亚历山大·利夫(Alexander Leaf )教授共同研究膀胱上皮的钠离子短路电流。开展实验前,需要掌握一些新实验技术,这些实验技术很有难度,但难不倒林善锬。林善锬教授回忆那时的场景说:“我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到了一些的新的实验方法。”

Leaf教授非常重视有才华之人。半年后,他发现了林善锬在肾脏生理学方面的天赋和浓厚兴趣,决定让他接受更好的培养,将他举荐给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瑞特尔(Floyd C Ractors)教授。该教授在肾脏生理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其水平堪称美国肾脏生理学之父。

师从Ractors教授之后,这位学者严谨的科研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林善锬。当时,有一项实验是采用微创办法研究近端肾小管的钠离子重吸收机制。实验人员需要用非常细小的针从小鼠近端肾小管内将液体抽出来以作检验,只有当肾小球压力处于特定数值时,所计算的数据才可以使用。对于一名普通美国学生,掌握这项技术需要 8~10个月。林善锬那个时候很穷,离实验室太近的房子租不起,每天从离学校很远的地方走路去实验室,从下午2点到第二天凌晨3、4点,这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拼命的林善锬,只用了2个月,就迅速掌握了实验技术,顺利地开展了实验,并成功发表了论文。

林善锬在实验室的表现都被他的导师看在眼里。很快,Ractors教授告诉林善锬他的水平已经可以向美国肾脏病学会申请研究基金了。1983年初,凭借一项关于探讨中枢神经核通过肾脏影响高血压的课题,林善锬得到了他在美国的第一笔科研基因:8万美元。林善锬教授告诉我们:“这笔钱即使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美国,也蛮多了。”

一年之后,林善锬又申请到了第二笔科研基金:20万美元。有了充足的科研经费,林善锬开始带团队、招研究生。他有两个名额的预算,实验室规定至少招一名美国研究生。林善锬遵循规定招聘一名美国学生后,用另一个名额的预算招了两名中国学生。对此,他是这样解释的:“中国人花钱不多,要价不高,但是机会难得,所以我要将这一个名额分给两个中国人。”随着林善锬科研成果的累积,1985年,UCSF正式聘任林善锬为副教授。

在美国的这8年时间,林善锬教授对肾脏疾病的全面治疗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为他后来在国内推进慢性肾脏病(CKD)的一体化治疗概念夯实了基础。


回国勇挑华山医院肾内科大梁,不遗余力推广一体化治疗CKD的概念

1988年末,担任华山医院肾内科主任的邱传禄教授身体欠佳,邀请林善锬回国发展。当时林善锬已有UCSF副教授职称,年薪也不菲。尽管如此,林善锬还是决定回国。用他的话讲,就是:“美国的生活就是稍微好一点而已,没什么不得了的。”

1988年11月份林善锬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2月份,由华山医院的副教授职称破格晋升为教授。第二年,林善锬成为华山医院肾脏内科主任。大力培养肾脏领域研究生的同时,林善锬开始不遗余力地推广一体化治疗CKD的概念。

当时,国内学者关注肾脏疾病更多关注的是肾炎。改变国内的肾脏疾病概念,拓展国内学者对肾脏疾病的认识,是林善锬教授回国后想实现的“梦想”。林善锬教授进一步解释:“我觉得国内肾脏科医生不仅仅要将注意力放在肾炎上面,还要关注全身高血压、糖尿病、环境和基因因素等对肾脏疾病的影响,还有水电解质紊乱对机体造成的影响等问题。”

万事开头难,一体化治疗CKD的概念在初期推行的并不顺利。1994年,林善锬教授开始担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主委,1998年担任主委。在他作为我国肾脏事业领导人的这段时间,林善锬教授为他力主的“CKD一体化治疗概念”的推行继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1998年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合影(右五为林善锬教授)

首先,他组织开展了一项一体化治疗CKD概念的全国普及性教育运动,并编写了一本推广用书籍,然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本书及其理念。为了达到推广目的,普及运动在全国每个省的省会城市及该省另一个重点城市进行推广。林善锬教授亲力亲为几乎跑遍了所有举行普及运动的城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这一概念正是在这段时间受到了全国肾脏领域学者的广泛认识和关注。



在林善锬教授的努力下,一体化治疗CKD的概念逐渐被肾脏领域学者广泛接受。30年过去了,众所周知,他所提出的重视高血压、糖尿病等对肾脏疾病的影响的主张对我们今天的疾病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立中国自己的肾脏患者数据库,对全国肾脏医师队伍进行“摸底”

为了建立属于中国自己的肾脏病患者数据库,林善琰教授带领国内学者探索了中国肾脏病的现状,尤其是透析患者的现状。另外,林善锬教授还开展了全国肾脏病医生现状的登记项目。林善锬教授坐镇华山医院肾脏科,首先对上海地区的肾脏医生队伍素质进行统计,然后在北京、广州等地逐一推广和开展。这个项目对我国肾脏病医生的来源、是否受过正规医科教育、学历高低、科研水平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林善锬教授这样对我们讲:“通过这项调查,我对当时我国肾脏病医生的队伍素质算是摸了个底。”



大刀阔斧改革《中华肾脏病杂志》编辑部,严格把控论文质量

1998年~2003年,林善锬教授担任《中华肾脏病杂志》总编辑。这段时间,他对《中华肾脏病杂志》编辑部审稿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林善锬教授发现,先前送来的论文存在审核不严、质量把控不佳的状况。《中华肾脏病杂志》作为国内肾脏病领域最权威的杂志,林善锬认为有必要改组其编辑部。首先,他对所有审稿人的简历进行了审核,根据编辑所发表的文章数量及优秀程度来断定其审核文章的层次高低。所有稿件都要经过两人审核,其中一个是主要评审人。此外,根据评审人所擅长的领域,在评审相应领域文章时会充分考虑该评审人的意见。同时,林善锬教授还补充进一大批青年编辑,他说:“这些青年编辑很多都具有留学经验,能力还是很强的。”林善锬教授前后共担任了5年总编,《中华肾脏病杂志》在国内杂志的排名从140多位(当时全国156本杂志参与排名)提前到46位。2001年,林善锬教授获中华医学会中华级杂志优秀总编辑奖。


积极利用自己的国际 “人脉”,将中国肾脏事业的发展与国际接轨

加强中国与国际的学术交流也是林善锬教授致力于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林善锬教授利用自己多年在国外积累的“人脉”,成功使中国学者“打入”国际肾脏病学会(ISN)。有一次,林善锬教授去美国开会,遇见了当时的ISN主席,林善锬教授对他讲:“中国有那么多人口,理应在ISN有一名理事。”当时,根据ISN的宪章,一个地区只能纳入一名理事,他们更倾向于将这个名额给日本。在林善锬教授的极力主张下,这名ISN主席特地修改了宪章,为东亚地区增加了一个名额。通过投票,2002年,林善锬成为ISN第一个根据新宪章代表东亚地区、来自中国的理事。2003年,林善锬教授获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国际杰出贡献奖。


林善锬教授获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国际杰出贡献奖

也是在那时,林善锬教授开始更为积极地在国内学术会议上推广值得借鉴的国际会议精神及模式,并邀请国外专家来国内讲课。在林善锬教授领跑中国肾脏科事业的这几年,我国肾脏病领域得到快速发展,并为后一辈专家们的接力打下良好基础。


自始至终,林善锬教授都在为中国的肾脏生理学事业领跑

在美国,肾脏生理是肾脏医生研究内容的重中之重,但在中国却没有这么高的地位。林善锬教授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我们国家做肾穿刺的数量是世界第一,这导致大家更重视肾脏病理,却忽视了肾脏生理。其实,肾脏生理也非常重要。肾脏生理解决的不仅是肾脏的问题,还解决了全身很多问题。比如,弄清楚肾脏对钠离子的调节机制,实际上就解决了高血压发生的机理。”

作为开启国内肾脏病生理学研究先河的人,林善锬教授居然也替青年医学生们感慨:“国内肾脏生理学教材对他们来说太难懂了。”2009年,林善锬教授主编了《现代肾脏生理与临床》一书。这是当时国内外第一本将肾脏生理重要进展和临床疾病结合起来进行介绍的专著。多年过去了,有幸读过这本书的人,纷纷写信给林善锬教授,感谢这本书给他们带来的帮助。

现在,83岁高龄的林善锬教授仍在笔耕不辍。目前,他带领中国肾脏领域的几位专家正计划出版一本新书:《慢性肾脏病贫血与低氧诱导因子》,计划今年9月份付梓印刷。林善锬教授自豪的告诉我们:“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本专门写慢性肾脏病贫血与低氧诱导因子的书籍,这应该是第一本。”


从医59年,大师眼中的中国肾脏学科发展史

林善锬教授向我们梳理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肾脏学科的重要进展。第一项,专门从事肾脏病事业的队伍得到了发展和壮大。第二项,肾脏科医生学者们逐渐积累了大量中国的数据。第三项,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的肾脏领域科研人才,并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

林善锬教授的从医时间长达59年,也几乎是我国肾脏科建设从建立到发展的时间,可以说他亲身经历了我国肾脏科发展的全程。对于这一过程,林善锬教授用一句话进行了总结:“进步非常大,但是这个发展过程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是和我们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的过程。”他进一步补充道:“未来,我们应避免走形式主义,只有凭借踏实、可以复制的成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并经得住考验。”


大医精诚,林善锬教授想要对青年医生说的话

综观林善锬教授的漫漫从医生涯,我们不难发现,林善锬教授一生对功名利禄都秉持淡泊的态度,这源自于他小时候,父亲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谈起他的父亲,林善锬教授说:“我们很小的时候,他就教育我们,不能贪污。我当医生这么多年,我没有收过任何一个患者的红包。”

林善锬教授还将对青年医生说的话认真地写在了一张纸上:“既然决定了,就做下去,别埋怨。做医生很辛苦,但是你从事的是一项神圣的关乎生命的事业,不允许马虎。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在临床中要密切的观察患者,密切倾听患者的主诉。基础医学进展也很快,所以同样不能忽视对基础医学的学习。再者,作为一名医生,一定要有责任感,现在的医学水平离老百姓的希望还很远,所以还要不断地追求和探索。”

 

结尾

采访的最后,我们问了林善锬教授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你愿意回到你人生的哪个阶段?林善锬教授的答案出乎我们的意料:“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最想回到的是我从医学院毕业,刚开始做医生的那几年。”那时,因为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他们自动将每个月的粮食从31斤减到23斤,晚上都是饿着肚子睡觉的。但是,正是在这“吃不饱”的几年里,林善锬完成了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最基本的医学、医德的训练,并遇到了影响了他人生的老师邱传禄教授……

做为搭起肾脏学科中外学术交流桥梁的第一人,林善锬教授为中国肾脏科事业的发展奋斗至今。而他,不知不觉已至耄耋之年。从与林善琰教授的谈话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一名大医的坚持,一位智者的淡泊,一个中国学者的赤子之心,还有他对中国青年医生的殷切期待!

 

■记者手记

拜访之前,林善锬教授特地用微信告诉我,他中午没有睡午觉的习惯,我们在那天可随时去拜访他。那天的采访,前后进行了近2个小时,整个过程,林教授没有提出休息,也不喝水,连坐姿都几乎没有变换。83岁高龄的林教授,在长时间的讲话中,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声音、清晰的思路、充沛的精力,这着实让我这个青年人震撼不已。他对待青年人的和蔼可亲的态度和热情,更是让我倍感亲切,内心感激。此次采访,我感触良多。整理稿件的过程中,林教授身为中国老一辈学者,他的赤诚、勤奋、务实的名医大家风范再次深深的触动着我,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  李东燕  刘茜


版权归中国医学论坛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刊载于《中国医学论坛报》7月12日出版的《中国医学进步40年》100版特刊。

获取《中国医学进步40年》100版特刊珍藏版,点击以下链接识别小程序码进入中国医学论坛报微信公众号订阅特刊纸质版,20元包邮。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