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吴杨奖是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和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于1994年共同设立,旨在表彰、奖励在医药卫生领域努力钻研并作出突出贡献、被社会及同行广泛认可的优秀医药卫生工作者。2018年第十九届吴杨奖颁奖典礼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柴宁莉教授因其在消化内镜技术方面的创新获得该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刘颖斌教授因其在肝胆胰基础和外科技术方面的创新获得该奖。本报对两位专家进行了采访。
柴宁莉教授:内镜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诊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柴宁莉教授
近年内镜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有诸多创新和应用 柴宁莉教授指出,消化内镜技术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旨在探究消化道管腔、管壁及腔外疾病内镜下微创介入诊疗途径的新学科—消化内镜学。
在诊断方面,放大内镜、染色内镜、超声内镜、磁控胶囊内镜等手段的出现,让我们对病变性质和范围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在治疗方面,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剥离术(ESD)、经口内镜肌切开术(POEM)、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等技术的出现,让越来越多消化道早癌、黏膜下肿物、贲门失弛缓、胰胆管疾病、消化道出血及穿孔等疾病的患者保留了消化道的正常机能,避免了外科手术。
隧道内镜技术预示着未来内镜微创诊疗的方向 消化内镜隧道技术是利用内镜在消化道黏膜下建立一条位于黏膜肌层与固有肌层之间的通道,并通过该通道进行黏膜层侧、固有肌层侧及穿过固有肌层到消化管腔外的诊疗技术。隧道技术的开展及应用,巧妙的打破了固有肌层的界限,使消化内镜医师的视野能够从消化管腔经过隧道进入管腔外,从而取代部分外科领域以体表入路进行操作的手术,是真正意义上的微创手术,具有划时代意义。
消化内镜隧道技术的分支主要包括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ESTD)、经口肌切开术(POEM)、黏膜下隧道法内镜切除术(STER)等,临床可应用于消化道大面积黏膜病变、贲门失弛缓、难治性胃轻瘫、固有肌层肿瘤、腔外病变等治疗。柴教授表示,消化内镜隧道的开展预示了未来内镜微创诊疗的方向。
刘颖斌教授:关于肝胆胰领域基础研究和临床外科技术方面的创新
刘颖斌教授
胆囊癌基础与转化研究领域有多项突破 针对胆囊癌研究的不足和困境,刘颖斌教授团队围绕胆囊癌动物模型、分子机制研究以及转化治疗研究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动物模型方面,他们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胆囊癌肝转移模型,并以此为基础筛选出了胆囊癌高转移潜能细胞株及胆囊癌转移相关差异表达蛋白谱。
分子机制研究方面,他们在国际上首次构建了胆囊癌外显子突变谱,发现了ErBb通路在胆囊癌发生和预后判断中的重要意义,后续的一系列发现为胆囊癌进行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室数据支持;此外,他们在国际上首先发现并命名了胆囊癌预后相关lncRNA(lncRNA-PAGBC),并揭示了其在胆囊癌发生发展中的调控作用。
转化治疗方面,他们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胆囊癌靶向药物的临床I期试验及多中心治疗的转化医学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肝胆胰外科技术领域不断创新 刘颖斌教授在胰腺外科技术领域有多项创新,包括协助其导师彭淑牖教授设计、完善并实践了“捆绑式胰肠吻合术”,以及协同导师提出一套关于安全有效进行肝尾状叶手术的策略和方法。两项成果均获得国内重要奖项。
近年来,针对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切缘阳性率高、难以得到有效根治的困境,刘颖斌教授团队于国内率先倡导了“胰头癌全系膜切除”的理念。经过临床实践证实,该术式显著提高R0切除率达70%。另外,针对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争议,刘教授团队提出了标准化胆道恶性肿瘤淋巴清扫策略及解剖性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癌的理念。刘教授带领团队成员所做的这些工作,极大地改善了我国肝胆胰疾病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