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Sci Immunol | 首次解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造血再生规律,提出急性GVHD潜在预警指标

2024-04-10作者:CMT琳资讯
原创

图1.jpg

成果名称: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人造血重建的单细胞解析


发表期刊:《科学免疫学》[Science Immunology,IF(2022):24.8]


通讯作者:程涛、郝莎、姜尔烈


第一作者:霍莹莹、武林杰、庞爱明、李清、洪芳


主要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推荐理由


该研究首次刻画了患者经allo-HSCT后体内HSPCs和包括中性粒细胞各阶段在内所有成熟细胞的重建图谱,详细解析了HSPCs在allo-HSCT各阶段的精密调控,为应对allo-HSCT后可能出现的PGF、免疫重建差异和GVHD等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基准。



研究解读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通过输注造血干祖细胞(HSPCs)和单个核细胞,重建移植患者的血液系统进而维持终生造血,已成为多种良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和免疫疾病的常规治疗方式。通常自体HSCT(auto-HSCT)患者可在6-12个月后完成免疫系统重建,而接受异基因HSCT(allo-HSCT)的患者免疫环境更为复杂,重建过程同时由供受者匹配情况、受者原发疾病以及移植相关的多种因素影响,且移植后患者需要经历长时间免疫功能缺失,T细胞和B细胞缺乏甚至可超过2年,极大地影响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


目前,对于移植造血重建及免疫重建的探索仍局限于细胞数量恢复与预后的相关性以及auto-HSCT体内HSPCs的长期重建。然而,对于HSCT尤其是allo-HSCT后患者的各类细胞生态重建及调控机制亟待探索;同时,移植物植入不良(PGF)、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严重并发症仍然缺乏灵敏的预测手段,极大限制了allo-HSCT的应用。


此前,程涛教授团队率先揭示了小鼠造血干细胞(HSC)移植后HSC早期生物学行为的“黑匣子”,随后该团队完成了对人成熟血细胞、胚胎不同发育阶段、成体不同年龄阶段HSPCs的单细胞转录组图谱的绘制,揭示了人稳态下造血的时空规律。然而,移植患者的重建生态是否与小鼠模型一致仍未可知。


基于前期坚实的研究基础,该团队进一步完成了患者从HSCT后第一天到一年的追踪随访,首次对移植患者的生态重建进行纵向剖析。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程涛教授牵头的这项研究,联合基础、临床、生信平台等多个团队开展科研攻关,首次刻画了患者经allo-HSCT后体内HSPCs和包括中性粒细胞各阶段在内所有成熟细胞的重建图谱,详细解析了HSPCs在allo-HSCT各阶段的精密调控,为应对allo-HSCT后可能出现的PGF、免疫重建差异和GVHD等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基准。


该研究利用了单细胞标记逆转录RNA测序法(STRT-seq)和10×Genomics平台的3’端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方法,分别对经流式分选后的Lin-CD34+细胞和总有核细胞(TNCs)进行建库及深度测序,并基于转录组特征对Lin-CD34+细胞分群:共分为HSC/多潜能祖细胞(MPPs),淋系启动的多能祖细胞(LMPPs),巨核红系祖细胞(MEPs),嗜酸-嗜碱-肥大细胞祖细胞(EBMs),B-NK祖细胞(BNKs),单能中性粒细胞祖细胞(NePs)和基质细胞(Stromal cells)等10群。


首先分析了HSPCs在组分上的动力学变化,结果显示供者采集物(Donor)中HSC/MPPs和LMPPs比例显著增加,其占比在移植重建过程中逐渐下降;Donor和移植后第一天(d1)样本中HSPC组分更加相似,造血重建时(d14)和移植后30天(d30)骨髓(BM)中HSPCs构成相似;自移植后60天(d60)起,移植患者HSPCs组成开始出现差异,主要是BNKs所致。


随后,该研究利用全外显子测序中的单核苷酸多样性信息,对6名移植患者移植后的BM/外周血(PB)细胞进行单细胞转录组嵌合分析。在随访中,患者遗留细胞集中于移植后第一天(d1),Lin-CD34+细胞中约有1%的细胞为受者遗留细胞,其中85.7%为基质细胞。

在分析中发现了一例在移植后90天,遗留细胞骤增(PB中遗留T细胞占该时间点所有T细胞的36.2%)的特殊病例,该患者进行了全相合移植,且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该病例可能代表了临床中一类极为特殊的患者群体,提示循环中的遗留T细胞可在移植患者体内复现并发挥潜在作用。

接下来,研究人员对HSC/MPPs、寡能祖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祖细胞进行详细阐释。研究发现,HSC/MPPs表现出巨核-红系偏倚和强烈的增殖倾向。与HSC/MPPs一致,d1捕获到的寡能祖细胞(MEPs、GMPs和EBMs)同样具有强烈的增殖倾向,并在转录组上表现为谱系分化受抑的模式。此外,该研究发现了具有独特免疫调控表达谱的粒系祖细胞——S100Ahigh Neus(包含S100Ahigh Neu1和S100Ahigh Neu2),其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后富集,同时能够在移植患者的HSPCs中持续存在。前瞻性临床队列(n=32)提示,发生aGVHD的患者(n=17)的S100Ahigh Neu2输注量明显少于未发生aGVHD的患者(n=15,P<0.01)。

综上,该研究成果为移植后HSPCs的动力学重建提供了全面的见解和参考,为深入理解allo-HSCT的移植生态提供了宝贵的证据。同时,该研究提出了移植后免疫重建差异的时间窗口和识别aGVHD高危患者的早期预警指标,有助于临床诊疗中对移植患者发生重建不良及aGVHD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为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提供了新角度。




作者介绍


通讯作者
程涛

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美国匹兹堡大学终聘教授,现任血液病医院(血研所)所院长、基础医学研究所(基础学院)院所长、血液与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曾任国际实验血液学学会中国唯一执行理事及学会会刊副主编,担任Blood、Leukemia、Stem Cells等杂志编委、Blood Science创刊主编。程涛教授长期致力于血液学和再生医学研究,获国家特聘专家、杰青、长江、基金委创新群体、教育部和科技部创新团队等人才项目,主持国家973、重点研发专项、基金委重大项目等任务。在CNS及其十余种子刊等发表SCI论文280余篇,授权专利35项,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和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近十年在造血干细胞(HSC)及其微环境领域学术影响力全球第六。

通讯作者
郝莎

博士,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所院长助理,学科办主任,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副主任。2011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2018-2010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国家公派留学。回国13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疾病状态下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及造血再生调控与转化研究,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基金委重大项目、国自然面上项目、医科院创新工程等20余项研究课题,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一作或通讯作者(含共同)22篇。

通讯作者
姜尔烈


主任医师,博士(后)导师,血液与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PI,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干细胞移植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移植免疫”。姜尔烈教授带领科室每年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500余例, 擅长自体移植、半相合移植以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难治复发白血病的移植, 移植疗效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建立和优化我国髓系恶性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体系,为牵头制定全国规范、并进一步该领域的移植国际领先地位奠定了基础。




团队介绍

程涛教授团队主要专注于造血干细胞(HSC)生理调控、病理机制及再生转化研究。团队核心成员中有长准聘教职人员3名,国家杰青1名、优青2名,研究员3名,副研究员6名。程辉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造血干细胞与白血病及其微环境;郝莎研究员主要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重建的基础和转化研究;董芳副研究员致力于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研究;胡林萍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及临床转化研究;张健萍副研究员主要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血液病相关研究,沈俊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多能干细胞定向诱导造血体系研究。团队成员主持或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国家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面上项目多项。在CNS及其子刊等发表SCI论文280余篇,授权专利35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天津市自然科学特等奖1项。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