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多学科综合诊疗(MDT),是目前医学领域公认能有效提高恶性肿瘤诊疗效率的精准诊疗模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国内最早推行MDT的医院,如今MDT的理念与实践更是融入医院肿瘤诊疗的各个层面,强有力地支撑医院的国家癌症医学中心建设。在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到来之际,中国医学论坛报社携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15位多学科诊疗团队首席专家对话,见证来自肿瘤防治“国家队”和“领跑者”的使命与担当。
对话专家:邵志敏教授
2025年3月4日,国际权威肿瘤学期刊《肿瘤学年鉴》(Annals of Oncology)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聚焦新辅平台FASCINATE-N研究中HER2治疗臂的结果,标志着团队在乳腺癌研究领域再获重要突破。回溯学科发展轨迹,自2000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建制以来,在邵志敏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历经25载持续攻关,已建设成为我国乳腺癌基础研究与临床诊疗的中坚力量,在国内外学术界获得广泛认可。
“一开始,我们是由12个人组成的小科室。”邵志敏教授介绍,如今,乳腺外科已拥有五大病区,诊断部、综合治疗部、临床试验部、乳腺癌研究所等多个分支部门。乳腺外科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多学科的共同发展。2002年,以乳腺外科为依托主体的乳腺肿瘤学科获评上海市乳腺癌临床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多学科诊疗团队也顺势成立,邵志敏教授任首席专家。“这些年,我们经历了很多事件、很多曲折,当然,我们也抓住了很多机遇。”乳腺肿瘤学科先后获得了卫健委临床重点学科、教育部“肿瘤学”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拥有了上海市检测精准中心、上海市乳腺肿瘤重点实验室。抓住机遇的团队稳步推进了临床诊疗、科研成果、人才培养三大板块的协同发展。
邵志敏教授喜欢用数据说话,“2000年,我们一年的乳腺癌手术量是400多例;2024年,我们的手术量达到了10690例。”全球最大的肿瘤中心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每年的乳腺癌手术量约为3000多例,毫无疑问,经过25年的发展,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癌患者手术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且,根据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的数据,在2015-2017年间,初诊乳腺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达到93.6%,整体生存情况早已领跑全国,齐肩国际先进发达国家水平。
“乳腺外科在2024年新增49项临床研究,总研究数量达142项,新增入组临床研究受试者7618例。”上海乳腺癌临床医学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展对不同阶段的乳腺癌采取个体化的精准治疗策略,从跟跑国际方案,到探索适合中国人群的精准治疗方案,已经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乳腺癌研究基地。除了在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SABCS)、St.Gallen国际乳腺癌大会等国际会议上发表报告,仅2024年,邵志敏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就刊发于国际四大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以及《柳叶刀·肿瘤学》(Lancet Oncology)、《自然·癌症》(Nature Cancer)、《自然 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等知名期刊。其中,JAMA以及SABCS全体大会同时公布了CamRelief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结果,这是JAMA创刊141年以来首次发表中国乳腺癌原创新药研究,为三阴性乳腺癌的新辅助免疫治疗“中国方案”提供有力证据。
邵志敏教授在1998年获得首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邵志敏教授始终注重人才梯队的建设,言传身教,医心传承的同时,致力于匠心传承,形成了从老中青到青年骨干的完整人才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余科达教授和江一舟教授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发展机会,逐渐成长为团队中的骨干力量。2023年,余科达教授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一年之后的2024年,江一舟教授也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一个学科连续两年“诞生”两位杰青,足以见得学科梯队的厚度与高度。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通过这些年的接续奋斗和人才培育,我们的梯队建设非常完善。”邵志敏教授语带骄傲,对于具有发展潜质的青年医师,团队采取"三位一体"培养模式:配置优质科研资源、组建专业协作团队、搭建多维发展平台,致力于培育兼具临床实践能力与科研创新素质的复合型学科接班人。2024年,团队成员还获得了上海市首届杰出人才、2024年上海医务工匠、中央组织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复旦学术之星特等奖等荣誉。经过近25年的发展,团队已建成一个集“培育高端科技人才、孵化创新科技成果、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一体化创新孵化平台,形成高端人才梯次成长、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的良好发展格局。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在创立初期,临床研究的理念尚显稚嫩,主要借鉴国外的发展模式开展研究与治疗工作。虽然开展了很多研究,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成果鲜少被纳入权威指南与规范。随着学术水平的稳步提升、人才队伍的持续壮大,邵志敏教授和团队逐渐意识到,只有找到中国乳腺癌领域真正值得研究的临床问题,致力于从基础到转化再到临床的深入研究,最终反馈到临床实践,才能使国内乳腺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最终实现超越。
在乳腺癌的众多亚型中,三阴性乳腺癌因其发病人数较多、缺乏明确靶点、早期复发风险高且预后差,而被冠以“最毒乳腺癌”之称,令临床倍感棘手。化疗是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主要的全身药物治疗手段,但是,在临床治疗中,疗效在不同患者身上差异非常大。部分患者疗效显著,而另一部分患者则出现转移。“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带着这样的思考,邵志敏教授团队展开了深入探索。
“我们意识到这种现象很有可能是因为内质的不同所导致。”2019年,“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基因图谱”由邵志敏教授团队绘制而成。根据三阴性乳腺癌不同的基因特征,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复旦分型”,将三阴性乳腺癌分为了4个不同的亚型:免疫调节型(IM)、腔面雄激素受体型(LAR)、基底样免疫抑制型(BLIS)、间质型(MES),明确了各个分型对应的分子特征、临床特征、治疗靶点和治疗手段。并且,针对临床上预后比较差的高危亚型,进一步探索了各个亚型的关键靶点。“通过临床研究,我们证实了基于分子分型的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策略的有效性。”基于“复旦分型”开展的FUTURE伞形临床试验系列研究结果正在改变着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实践。邵志敏教授团队“临床-基础-临床”闭环研究体系,使得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实现分型精准全覆盖,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得到有效的改善。精准分型治疗策略的成功,也为团队探索其他亚型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经验。
“希望精准分型治疗理念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近年来,为了进一步优化腔面型乳腺癌的精准治疗,邵志敏教授团队构建了HR+/HER2-乳腺癌多组学队列,包括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以及单细胞四个维度。并且,启动了重新辅助治疗到晚期多线治疗的全链条式前瞻性临床研究,以进一步明确腔面型乳腺癌“复旦分型”的临床价值,晚期二线研究已经初见疗效。
随着诊断手段的发展和治疗水平的提高,乳腺癌已经成为一种需要强调全周期管理的“慢性病”。对于乳腺癌患者而言,即便疾病得到治愈、生命得以延续,她们仍可能面临诸多挑战,如体型变化(特别是乳房缺失)、心理问题(如术后抑郁)、家庭关系调整等,这些问题均对患者的整体生活品质构成显著影响。“既要治好病,也要疗愈患者的心。”从事医疗领域近40年,邵志敏教授深刻意识到治疗疾病并非仅仅意味着挽救生命,更在于确保患者能够拥有良好的生活质量。“我的恩师沈镇宙教授很早就开始提倡这一理念。”在沈镇宙教授的倡导与推动下,团队于2003年创立乳腺癌患者康复俱乐部——妍康沙龙。该平台采用"病友互助+专业医疗团队支撑"双轨模式,构建医患、患患多维互动网络,通过情感共鸣、经验共享、资源共济实现身心同治的康复目标。
在临床实践持续深化的进程中,邵志敏教授团队通过组建跨学科康复协作组,构建了系统化患者教育体系。包括积极推广保乳手术和乳房重建技术,特别是对于4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几乎实现了形体无缺陷的目标;联合心理科医师开展心理咨询,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与运动医学专家合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运动计划;邀请妇产科生殖医生加入,针对年轻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可能面临的生殖问题提供专业指导等。通过整合多个亚专科资源,团队开启了"全周期-多维度"康复管理模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生存质量均获得显著提升。“期望通过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使乳腺癌患者不仅能够活得长久,更能够活得精彩、活得有尊严。”邵志敏教授强调,这也正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提出“乳腺癌全程管理”理念的内涵所在。
首批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现任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乳腺癌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乳腺癌学组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第八届亚洲乳腺癌协会主席
《中国癌症杂志》主编
St.Gallen国际乳腺癌大会专家团成员
审阅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邵志敏
整理 |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桂晶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