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胆结石,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胆石症,通常是指胆囊或者肝内外胆管的任何部位发生结石的一种疾病,也就是说凡是胆道系统里胆汁流过的地方均可发生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说,胆石症患病率受种族、民族、遗传、地理、饮食、行为等因素影响。在西方国家,结石主要发生于胆囊,而在我国及东南亚、日本一带,原发于胆管系统的色素性结石相对较多。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胆石症的发病率也随之逐渐增高。而说起胆石症的历史,其不可谓不长,在埃及的木乃伊(公元前1085-前945)中便发现过胆囊结石,我国的马王堆汉墓中的女尸中也曾发现过胆结石。公元前4世纪之前,便已有关于胆石症的相关描述记载。而如今生活水平提高同时医疗文明的进步,胆石症的发生率和发现率也悄然而起,不容小觑。
胆囊是一梨形的囊样器官,其位于肝右叶下面的胆囊窝内,从肝门右端附近向前延伸至肝下缘。胆囊长约7~10 cm,最宽处为3 cm,容积约为30~50 ml。
进出胆囊的管路叫作胆囊管,胆囊管长约2~3 cm,其与肝总管汇合后继续下行形成胆总管。胆总管长约5~8 cm,直径约3~6 mm,在十二指肠降部的左侧,胆总管与胰管相遇,二者一起进入十二指肠肠壁并汇合形成肝胰壶腹,其末端缩窄并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胆囊解剖图
说白了就是胆囊位于肝脏的下方就好像是处于肝脏的怀抱之中一样,所以我们有个成语叫“肝胆相照”。另外胆道包括肝内和肝外两部分,肝内部分包括左、右肝管和密布于肝内的毛细胆管;肝外部分包括肝总管、胆囊、胆囊管、胆总管和壶腹部。他们均是胆汁经过的管路,同时也是胆石容易停留或形成的地方。
肝脏每天生成大约800~1200 ml 胆汁,胆汁主要成分有水、电解质、胆汁酸盐、磷脂、胆固醇和胆红素等。其中胆红素是来自衰老红细胞的血红素的降解产物;而胆汁酸盐,即胆汁酸,它的生成能促进其他胆汁成分的分泌,特别是水和钠,另外它还可以分泌有潜在毒性的化合物(如:胆红素、药物代谢产物等)以及溶解肠道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并促进其吸收。
胆汁主要由肝细胞分泌,在肝脏内,胆汁从肝内胆管流到近端肝管或肝总管。空腹时,约50%胆汁从肝总管经胆囊管进入胆囊,其余胆汁则直接进入肝总管和胆囊管汇合形成的胆总管,所以空腹时几乎没有胆汁从肝脏排出。同时,胆囊会吸收胆汁中高达90%的水分,可见胆囊是一个起浓缩和贮存胆汁的功能的器官并不是主要生成胆汁的器官。
胆汁又是怎么从胆囊排出的呢?胆总管和胰管汇合形成Vater 壶腹进入十二指肠。在和胰管汇合前,胆总管逐渐变细,Oddi括约肌环绕胆总管和胰管,后两者又有自身的括约肌,因此胆汁通常不会逆流至胰管内。
因为人的进食是间断的,而胆汁在肝脏的产生是持续不断的,人体为了适应这一现象,最大限度利用胆汁的生理作用,在各个时段胆汁的流向是不一样的,进食后尤其是油腻食物后,胃肠激素的释放以及胆碱能神经的激活促使胆囊收缩,同时胆管括约肌舒张,可使约75%的胆囊内成分排入十二指肠,从而使食糜与胆汁混合,帮助食物尤其是脂肪的消化吸收。
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一旦胆囊内或者胆道内胆汁流动不畅、发生瘀滞就会容易发生结石。虽然道理很简单,但是胆石的发生却是一个多因素的过程。
如果长期不吃早饭,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过长,也容易形成胆结石。
本期给大家介绍了胆石症是如何“诞生”的,下期我们将逐个详细介绍胆石症家族的“兄弟姐妹”们,敬请关注!
作者: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王浩 张立超
来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