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研究展播 | 口服药物治疗瘢痕疙瘩——JAK1和JAK3激酶抑制剂托法替布治疗中国人群瘢痕疙瘩的超说明书、非对照单臂临床试验

2024-04-03作者:壹声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口服JAK1和JAK3激酶抑制剂托法替布治疗中国人群瘢痕疙瘩的超说明书、非对照单臂临床试验

发表期刊:《皮肤病学》[Dermatology,IF(2022):3.4]

通讯作者:杨斌

第一作者:陈俊溢

主要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



推荐理由


该研究为全球首个使用口服药物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研究项目。团队使用临床量表及影像学检查客观评估用药前后皮损及症状改善,并结合实验室检测提出托法替布治疗瘢痕疙瘩的潜在机理,为治疗瘢痕疙瘩提出全新方案。



研究解读


背景:瘢痕疙瘩的治疗仍然是一个棘手且复杂的临床问题,特别是在由伤口、严重烧伤、种族背景或文化行为或不明原因的皮肤愈合引起的多发性瘢痕疙瘩中。主流治疗方法在治疗多发性瘢痕疙瘩方面的疗效有限。由于没有无痛且方便的口服药物可供选择,因此应制定口服治疗策略。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口服托法替尼在瘢痕疙瘩患者中的疗效和治疗机制。


方法:本研究招募了7名瘢痕疙瘩患者,每天口服托法替尼5mg,每次2次,最长随访时间为12周。采用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温哥华瘢痕量表(VSS)、ANTERA 3D相机和DUB皮肤扫描仪75评估病变特征。同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以评估胶原合成、增殖和相关分子通路。此外,还评估了托法替尼对体外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结果:口服托法替尼12周后,POSAS、VSS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显著改善(p < 0.05)。瘢痕疙瘩的体积、病变高度和真皮厚度减少(p < 0.05)。此外,给药12周后,胶原I、Ki67、p-STAT3和p-SMAD2的表达显著降低。体外实验表明,托法替尼治疗通过抑制STAT3和SMAD2通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I合成。


结论:托法替尼作为瘢痕疙瘩的新型候选口服药物,可通过抑制胶原合成和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来减少瘢痕疙瘩病变体积,并缓解瘙痒和疼痛,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专家点评


本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社会价值。瘢痕疙瘩是皮肤中常见疾病,常导致患者毁容、关节畸形或挛缩,给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然而瘢痕疙瘩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皮损内注射、放疗以及手术,具有疼痛、创伤大、易复发等缺点。因此开发无痛且便捷的口服治疗方案迫在眉睫。本研究为全球首个使用口服药物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研究项目,因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及社会价值。


本研究设计合理:

1.因干预手段为口服药物,药物作用于全身皮损,故选择多发性瘢痕疙瘩而不是单发性瘢痕疙瘩作为研究对象更具有研究价值。

2.本研究观察时间设定为3个月,有充足的时间观察疗效,评估药物不良反应;此外,观察期结束后研究人员仍有后续随访评估停用药物后复发状况,研究设计完整、合理。

3.本研究评估疗效方案合理且多样,利用临床量表配合皮肤B超及ANTERA 3D相机多维度评估瘢痕改变及临床症状,结果可靠可信。

4.本研究除临床观察外,用实验室方法评估治疗前后皮损的胶原水平及增殖水平,并通过体外实验证明托法替布治疗瘢痕疙瘩的潜在机制,为药物的有效性提供理论支撑。

5.统计方法的选择科学合理,进一步提高实验数据及结论的可靠性及可信度。


综上,本研究实验设计合理,数据分析可靠,研究结论具有临床意义及重要社会价值,因此推荐本研究参评。



作者介绍


通讯作者
杨斌

二级主任医师,国务院特贴专家,博士生导师,从事皮肤性病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二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及科研工作经验。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NIH 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3项课题。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主编及参编著作13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SCI收录9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10分的SCI论文9篇,其中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rotein Cell、JAMA Dermatology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等高水平专业期刊上。目前已培养博士生9名,硕士生30余名,博士后7名,先后荣获“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中青年医师”、“第二届广东医师”、“广东优秀院长”等称号。


第一作者
陈俊溢

2023年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获得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为杨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皮肤创面愈合及纤维化的发病机制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4篇,累计影响因子23.7。




团队介绍




图片3.jpg


学术带头人为杨斌教授和荣知立教授。本研究室聚焦于探究皮肤瘢痕形成与皮肤再生的分子机制与转化应用。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创建皮肤瘢痕形成与皮肤再生研究的新模型、新技术与新方法;探索基因编辑、干细胞及皮肤类器官技术在皮肤瘢痕与皮肤再生研究方面的应用;解码皮肤瘢痕形成与皮肤再生的多维度、多尺度信息,全景式绘制皮肤瘢痕形成与皮肤再生过程中的关键细胞与分子调控网络。研究室已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 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Protein & Cell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