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2025 ISC 华山特约| 聚焦无复流领域:急性LVO机械取栓成功再通后动脉内替奈普酶溶栓(ANGEL-TNK)——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开放标签、盲法终点试验

2025-02-09作者:壹生君资讯
原创

微信图片_20250206095156.png

点击图片查看专题↑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血管组 孙春鸣 程忻


2025年2月7日第25届ISC第三天大会上,来自中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霍晓川教授代表缪中荣教授,汇报了该研究结果。


图片16.png


“无复流”现象,定义为大血管完全再通后组织灌注仍不佳,是目前取栓后再通情况与功能恢复情况不匹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继2022年CHOICE研究i首次证实了前循环血管内治疗再通后(eTICI 2b50-3)动脉内给予阿替普酶(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后,几项大型临床研究均未取得显著的阳性结果i,iii。因此,寻找获益人群及最适的给药方案成为目前的关注热点。


ANGEL-TNK是由缪中荣教授团队发起的III期临床研究,是本次ISC在该领域内公布的首个原始研究成果,也是目前唯一经过影像学标准筛选入组的领域内研究。


图片17.png


研究目标


探究在血管内治疗后接近或达到完全再通的患者(eTICI 2b50-3)中,动脉内给予0.125mg/kg 替奈普酶(tenecteplase, TNK)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设计


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开放标签、盲法终点试验(PROBE)


主要有效性结局


90天mRS 0-1


主要安全性结局


48小时内症状性颅内出血、48小时内颅内出血、90天死亡率


次要有效性结局


90天mRS、90天mRS 0-2、90天mRS 0-3、24小时Tmax>6s的体积、36小时NIHSS 0-1分或改善≥10分、梗死体积相对于基线的变化量、90天EQ-5D-5L量表评分


入组标准


一般标准:

✔ ≥18岁

✔ 随机化时间距离最后正常时间4.5-24小时

✔ 基线NIHSS≥2分

✔ 病前mRS 0-1分


影像标准:

✔ 颅内段ICA, MCA M1或M2段闭塞的大血管卒中

✔ NCCT/DWI ASPECTS≥6分

✔ 梗死核心<70ml,错配比例≥1.2/错配体积≥10ml

✔ 血管内治疗后eTICI 2b50-3


干预手段


试验组动脉内给予替奈普酶,注射时间超过15分钟,剂量为0.125mg/kg,最大量12.5mg,注射部位为M1末端。


图片18.png


研究要求纳入具有近段大血管闭塞且具备灌注影像错配的发病4.5-24小时患者。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将进行血管内治疗,并纳入手术时取栓次数不超过6次且eTICI 2b50-3的患者。随机分配入组后,试验组将接受微导管TNK给药,并在给药后再次进行血管造影。患者还将随访24小时NCCT、CTA+CTP,7天NCCT/DWI以明确出血情况、最终梗死体积。


图片19.png


历时14个月,在全国19家中心的不懈努力下,ANGEL-TNK在2024年3月1日入组结束。在严格的影像学标准指导下,最终以接近1:1的比例纳入了256名患者。


图片20.png


基线数据


中位年龄71岁,男性占55%,心源性卒中占67%,中位基线NIHSS 15-16分,M1闭塞占48%,中位基线ASPECTS 7分,中位基线梗死体积19ml,e TICI 2b占64%,发病至随机化中位时间10小时。


图片21.png

图片22.png

图片23.png


主要终点


90天mRS 0-1的比例:试验组40.5%,对照组26.4%,aRR 1.44(1.06-1.95),P=0.02;而主要安全性结局两组无明显差异:48小时内发生sICH比例:用药组5.6%,对照组6.2%;


48小时内发生任何ICH比例:用药组24.6%,对照组27.9%;90天死亡率:用药组21.4%,对照组21.7%。其他次要有效性性结局均无统计学差异。


图片24.png

图片25.png


亚组分析


主要结局90天mRS 0-1在65岁以下、随机距最后正常时间6-24h、NIHSS<16、血管闭塞部位位于ICA、基线血糖水平≥100mg/dL、eTICI评分为2b、心源性栓塞等分层中改善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基线血糖<100mg/dL、eTICI评分2c-3的群体中主要结局并无显著差异。


图片26.png



基于上述结果,研究者进行了如下讨论:


首先,在患者群体方面,ANGEL-TNK纳入了eTICI 2b50-3的患者,且eTICI 2b的患者占主要部分,也是亚组分析中显著阳性的群体。因此,阳性的结果并不能排除动脉内TNK作用于残存血栓所致。


第二,在发病时间方面,本研究纳入了距离发病4.5-24h的患者,排除了静脉溶栓的患者,仅纳入需要进行灌注影像评估并进行直接取栓的患者,这与CHOICE研究不同。


第三,在联合用药方面,本研究排除了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GP2b3a抑制剂等)以及静脉使用肝素的人群,从而排除了其他药物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第四,在给药剂量方面,本研究的给药剂量0.125mg/kg,相当于TNK静脉溶栓剂量的一半,但推注时间超过15min,从而减少了出血的可能。


最后,在注射部位方面,本研究的注射部位位于MCA M1末端,该部位位于豆纹动脉分叉处下游,从而减少了基底节出血的可能。


图片27.png


研究局限性


  • 开放标签设计且没有安慰剂对照

  • 排除了静脉溶栓、围术期使用抗板药和肝素类药物的患者,降低了结论的广泛性

  • 动脉内TNK剂量参考之前临床试验的经验,且给药剂量单一,不排除其他剂量效果更佳的可能

  • 局限于颅内动脉硬化高发的中国患者


研究结论


在发病4.5-24小时内的大血管闭塞且获得成功再通的中国人群中,动脉内替奈普酶(0.125mg/kg)是安全的,试验组和对照组颅内出血的比例相似。


在ANGEL-TNK研究中,与取栓后标准治疗组相比,动脉内替奈普酶治疗增加90天极好功能(mRS 0-1)恢复的比例。


感想


周密的设计是成功的一半。ANGEL-TNK团队对于结果的讨论既体现了设计的严谨性和周密性,也体现了研究者对该领域的深入思考。敬佩之余,本研究也带给我们很多思考。ANGEL-TNK和POST-UK/POST-TNK合并分析均提示心源性卒中患者的获益,且两者均未纳入静脉溶栓的患者,主要差别在于POST-UK/POST-TNK仅纳入了eTICI 2c-3的患者。目前血管内治疗完全再通后给予动脉内溶栓的临床研究仅有CHOICE和ANGEL-TNK在主要结局上取得阳性结果,二者eTICI的分布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但心源性卒中的比例、是否纳入静脉溶栓患者都存在极大不同。因此综合比较来看,eTICI分级可能在其中有比较关键的作用,eTICI 2b人群更有可能从动脉内溶栓获益,但eTICI 2c-3的人群似乎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未来可能需要针对两种人群分别开展研究,对于eTICI 2b人群,应进一步明确其动脉内溶栓的有效性并探究获益人群细分特征,而对于eTICI 2c-3人群应探索其他药物的作用。此外,ANGEL- TNK研究中试验组mRS 0-2患者比例没有提升,大血管再通后仍然只有不到一半的患者获得功能独立,也让我们思索该如何进一步提升这些患者的预后?


i. Renú A, Millán M, San Román L, et al. Effect of Intra-arterial Alteplase vs Placebo Following Successful Thrombectomy on Function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 CHOIC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2;327(9):826-835. doi:10.1001/jama.2022.1645

ii. Liu C, Guo C, Li F, et al. Intra-Arterial Urokinase After Endovascular Reperfusion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 POST-UK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13, 2025. doi:10.1001/jama.2024.23480

iii. Huang J, Yang J, Liu C, et al. Intra-Arterial Tenecteplase Following Endovascular Reperfusion for Large Vessel Occlusion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 POST-TNK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13, 2025. doi:10.1001/jama.2024.23466


END


【原创文章 转载请申请授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