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长海经验 | 循腔进镜、角度控制与注气策略三大进镜技巧【下消化道内镜规范化操作②】

2025-04-15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原创

上期回顾👇

长海经验 | 结肠镜操作前准备与评估【下消化道内镜规范化操作①】


循腔进镜、角度控制与注气策略三大进镜技巧

上海长海医院 夏天副教授



阅读要点提示:

结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疾病诊疗的核心技术,但其操作难度高、学习曲线长,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操作者常面临设备条件有限、病例复杂多样等挑战。本文将围绕循腔进镜、角度控制、注气与吸气三大结肠镜进镜核心技巧展开,结合基层实际需求,系统梳理操作要点与避坑策略,助力基层医生提升检查效率与安全性。


循腔进镜:以“腔”为导航,避免盲探损伤


循腔进镜是结肠镜操作的基本原则,要求始终在直视肠腔的情况下进镜,避免盲目推镜导致穿孔或黏膜损伤。其核心在于“动态观察肠腔形态”,结合解剖特点调整进镜策略。


1. 肠腔解剖特征与进镜要点


乙状结肠

肠腔呈“螺旋状”或“隧道状”,需通过旋转镜身(顺时针或逆时针)配合小角度调整(左/右钮)寻找腔隙。 

降结肠

肠腔较直,视野开阔,可快速进镜,但仍需注意避免过度注气导致肠管伸展。  

脾曲与肝曲

肠腔常呈“锐角转折”,需吸气缩短肠管后,配合旋转镜身(如脾曲顺时针旋转,肝曲逆时针旋转)寻找腔隙。

横结肠

肠腔多呈“三角形”或“新月形”,需利用镜身弹性与角度钮配合通过。  


2. 循腔失败时的补救策略  


钩拉法

遇肠腔闭合时,适当退镜并钩住肠壁,缓慢拉直镜身,利用肠管自然缩短暴露腔隙。  

旋转退镜法

退镜同时顺时针/逆时针旋转镜身,通过改变镜身轴向解除肠袢。

体位辅助

左侧卧位改为平卧位或右侧卧位,利用重力改变肠管走行方向。

  

注意点

避免长时间“滑镜”操作,若10秒内未找到肠腔,立即退镜至清晰视野重新定位。


角度控制:精细调节,化解复杂弯曲  


结肠镜角度钮的灵活运用是突破肠管弯曲的关键。操作医生需掌握“角度预判”与“微调优先”原则,减少大角度暴力操作。


1. 大小角度钮的协同应用


小角度钮(左/右)

用于微调镜端方向,适合乙状结肠、肝曲等需频繁转向的肠段。

大角度钮(上/下)

用于跨越锐角弯曲(如脾曲),需配合注气与旋转镜身使用。

角度复位

每次调整后需及时回正角度钮,避免镜身扭曲。


2. 典型肠段的角度控制策略


乙状结肠

左/右钮微调为主,遇螺旋状弯曲时,顺时针旋转镜身配合右钮调整。  

脾曲

上钮向上抬举镜端,同时逆时针旋转镜身,吸气缩短肠管后通过。  

肝曲

右钮向右偏转,顺时针旋转镜身,结合吸气与患者体位调整(右侧卧位)。  


注意点

右钮向右偏转,顺时针旋转镜身,结合吸气与患者体位调整(右侧卧位)。

  

注气与吸气:平衡视野与患者舒适  


注气与吸气是调节肠腔扩张度的关键,直接影响进镜难度与患者耐受度。操作医生需掌握“少量多次注气,及时主动吸气”的原则。


1. 注气操作要点


注气时机

仅在视野不清或肠腔塌陷时短促注气(每次≤3秒),避免全程持续注气。  

注气量控制

以肠腔展开1/2~2/3为宜,过度注气会导致肠管延长、进镜阻力增加。  

特殊场景

过肝曲时少量注气可帮助暴露腔隙;退镜时需减少注气以评估黏膜细节。  


2. 吸气操作技巧


主动吸气时机

通过弯曲肠段后(如过脾曲、肝曲),立即吸气缩短肠管,减少镜身袢的形成。  

吸气联合操作

吸气同时缓慢退镜,可加速肠管套叠,提高进镜效率。

体位辅助吸气

左侧卧位时,降结肠气体易积聚,吸气后改为平卧位可促进气体向近端扩散。  


注意点

对老年或肠梗阻患者,注气量需减少至常规1/3~1/2,以防肠管扩张加重病情。


要点小结

操作医生需将三大技巧有机结合,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  

  • 1.进镜阶段

循腔为主,角度微调,少量注气保持视野。 

  • 2.过弯技巧

吸气缩短肠管→角度钮定向→旋转镜身通过。  

  • 3.退镜观察

持续吸气,缓慢退镜,逐段观察黏膜。  


常见误区纠正:  

  • 误区1

“进镜困难时加大注气”——应优先尝试吸气缩短肠管。 

  • 误区2

“角度钮调节幅度越大越好”——过度调钮易导致镜身成袢。  


结肠镜进镜技术的提升需要理论积累与反复实践。学习过程中可通过模拟训练(如肠道模型)与病例复盘,逐步掌握三大技巧的协同应用。牢记“轻柔操作、以腔为导、气体为友”的原则,方能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实现安全、高效的肠镜检查。


互动小问题

在结肠镜检查中,当通过乙状结肠遇到螺旋状弯曲导致进镜困难时,下列哪种操作最符合规范:(   )

A. 持续加大注气以扩张肠腔,强行进镜  

B. 顺时针旋转镜身,配合右钮微调寻找腔隙  

C. 使用上钮顶格调整角度,快速通过弯曲  

D. 改为右侧卧位,全程保持大角度偏转  


下期预告

长海经验 | 结肠镜退镜观察关键点【下消化道内镜规范化操作③】


夏天副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上海长海医院)

图片1.png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委会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委会成员

  • 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成员

  • 美国 M.D. Anderson 癌症中心访问学者

  • 上海市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委员

  • 上海市“医苑新星”优秀青年医学人才

  • 上海市健康科普青年英才

  • 上海“人民城市健康科普讲师团”成员

  • 上海市“医苑新星”健康科普讲师团成员

  • 上海市健康科普新锐人物

  • 上海市十佳科普使者

  • 上海市医学科普新锐之星(提名)

  • 上海市杨浦区优秀科普大使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