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上期回顾👇
循腔进镜、角度控制与注气策略三大进镜技巧
上海长海医院 夏天副教授
结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疾病诊疗的核心技术,但其操作难度高、学习曲线长,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操作者常面临设备条件有限、病例复杂多样等挑战。本文将围绕循腔进镜、角度控制、注气与吸气三大结肠镜进镜核心技巧展开,结合基层实际需求,系统梳理操作要点与避坑策略,助力基层医生提升检查效率与安全性。
循腔进镜是结肠镜操作的基本原则,要求始终在直视肠腔的情况下进镜,避免盲目推镜导致穿孔或黏膜损伤。其核心在于“动态观察肠腔形态”,结合解剖特点调整进镜策略。
乙状结肠
肠腔呈“螺旋状”或“隧道状”,需通过旋转镜身(顺时针或逆时针)配合小角度调整(左/右钮)寻找腔隙。
降结肠
肠腔较直,视野开阔,可快速进镜,但仍需注意避免过度注气导致肠管伸展。
脾曲与肝曲
肠腔常呈“锐角转折”,需吸气缩短肠管后,配合旋转镜身(如脾曲顺时针旋转,肝曲逆时针旋转)寻找腔隙。
横结肠
肠腔多呈“三角形”或“新月形”,需利用镜身弹性与角度钮配合通过。
钩拉法
遇肠腔闭合时,适当退镜并钩住肠壁,缓慢拉直镜身,利用肠管自然缩短暴露腔隙。
旋转退镜法
退镜同时顺时针/逆时针旋转镜身,通过改变镜身轴向解除肠袢。
体位辅助
左侧卧位改为平卧位或右侧卧位,利用重力改变肠管走行方向。
避免长时间“滑镜”操作,若10秒内未找到肠腔,立即退镜至清晰视野重新定位。
结肠镜角度钮的灵活运用是突破肠管弯曲的关键。操作医生需掌握“角度预判”与“微调优先”原则,减少大角度暴力操作。
小角度钮(左/右)
用于微调镜端方向,适合乙状结肠、肝曲等需频繁转向的肠段。
大角度钮(上/下)
用于跨越锐角弯曲(如脾曲),需配合注气与旋转镜身使用。
角度复位
每次调整后需及时回正角度钮,避免镜身扭曲。
乙状结肠
左/右钮微调为主,遇螺旋状弯曲时,顺时针旋转镜身配合右钮调整。
脾曲
上钮向上抬举镜端,同时逆时针旋转镜身,吸气缩短肠管后通过。
肝曲
右钮向右偏转,顺时针旋转镜身,结合吸气与患者体位调整(右侧卧位)。
右钮向右偏转,顺时针旋转镜身,结合吸气与患者体位调整(右侧卧位)。
注气与吸气是调节肠腔扩张度的关键,直接影响进镜难度与患者耐受度。操作医生需掌握“少量多次注气,及时主动吸气”的原则。
注气时机
仅在视野不清或肠腔塌陷时短促注气(每次≤3秒),避免全程持续注气。
注气量控制
以肠腔展开1/2~2/3为宜,过度注气会导致肠管延长、进镜阻力增加。
特殊场景
过肝曲时少量注气可帮助暴露腔隙;退镜时需减少注气以评估黏膜细节。
主动吸气时机
通过弯曲肠段后(如过脾曲、肝曲),立即吸气缩短肠管,减少镜身袢的形成。
吸气联合操作
吸气同时缓慢退镜,可加速肠管套叠,提高进镜效率。
体位辅助吸气
左侧卧位时,降结肠气体易积聚,吸气后改为平卧位可促进气体向近端扩散。
对老年或肠梗阻患者,注气量需减少至常规1/3~1/2,以防肠管扩张加重病情。
操作医生需将三大技巧有机结合,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
1.进镜阶段
循腔为主,角度微调,少量注气保持视野。
2.过弯技巧
吸气缩短肠管→角度钮定向→旋转镜身通过。
3.退镜观察
持续吸气,缓慢退镜,逐段观察黏膜。
常见误区纠正:
误区1
“进镜困难时加大注气”——应优先尝试吸气缩短肠管。
误区2
“角度钮调节幅度越大越好”——过度调钮易导致镜身成袢。
结肠镜进镜技术的提升需要理论积累与反复实践。学习过程中可通过模拟训练(如肠道模型)与病例复盘,逐步掌握三大技巧的协同应用。牢记“轻柔操作、以腔为导、气体为友”的原则,方能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实现安全、高效的肠镜检查。
在结肠镜检查中,当通过乙状结肠遇到螺旋状弯曲导致进镜困难时,下列哪种操作最符合规范:( )
A. 持续加大注气以扩张肠腔,强行进镜
B. 顺时针旋转镜身,配合右钮微调寻找腔隙
C. 使用上钮顶格调整角度,快速通过弯曲
D. 改为右侧卧位,全程保持大角度偏转
下期预告
长海经验 | 结肠镜退镜观察关键点【下消化道内镜规范化操作③】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上海长海医院)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委会成员
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成员
美国 M.D. Anderson 癌症中心访问学者
上海市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委员
上海市“医苑新星”优秀青年医学人才
上海市健康科普青年英才
上海“人民城市健康科普讲师团”成员
上海市“医苑新星”健康科普讲师团成员
上海市健康科普新锐人物
上海市十佳科普使者
上海市医学科普新锐之星(提名)
上海市杨浦区优秀科普大使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