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4年7月26~27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北京医爱公益基金会、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共同主办,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日友好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共同承办的“2024北京中外胸外科论坛暨第八届中意胸外科微创论坛”在京顺利召开。会前专门设置了“中外名家手术演示周”,邀请全国12家顶级胸外科专家团队进行手术直播,供广大胸外科同道观摩学习,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7月26日8:30,在两位大会主席——中日友好医院梁朝阳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胡滨教授的主持下,本次论坛正式开幕。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张毅教授首先致欢迎辞,感谢数十位来自国内外的知名胸外科及胸部肿瘤专家齐聚北京,分享最新理念和技术进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吉训明教授在“线上”和现场与会者相聚,吉院士表示,本次论坛汇集了国内外多家医疗中心、医疗机构的专家学者,旨在总结过去一年学术上取得的重要成绩,加强新技术的交流沟通,在规划学科建设、推进国际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平台作用。首都医科大学在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首都医学创新中心和新的研究型医院,希望通过学校、附属医院以及研究中心三方联动,加强创新成果转化,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加快创新人才培养。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常务副院长唐毅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以肺癌和纵隔肿瘤为特色,打造肺癌诊疗一体化和全病程管理模式,并于2023年在张毅主任的带领下成功开展了第一例肺移植手术。宣武医院作为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对于老年肺癌患者的治疗,特别是合并严重心脑疾病者,将是其胸外科团队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潘苏彦副主任强调,以肺癌为代表的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防治面临严峻形势,实现健康中国仍然任重道远。因此,胸外科领域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享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的进展与成就,共同应对健康挑战;广大医护人员和公共卫生人员应共同努力,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措施,推动胸外科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教授提到,在全国胸外科同道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胸外科的发展已经被全世界认可。通过北京中外胸外科论坛这个平台加强胸外科国际交流合作,不仅要把国外的学者请进来,也要将中国学者的每一项成果向全世界展示,实现走出国门的美好愿景。
本次论坛学术活动版块大咖齐聚,数十位来自美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典、日本的胸外科专家学者和国内顶级教授,围绕胸部肿瘤微创手术、围术期综合治疗、术后并发症管理、肺移植、精准诊断与随访等核心议题,结合各自团队的实践经验展开深入探讨。内容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Thomas Anthony D’Amico教授分享了“免疫诱导治疗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生存结局与技术难题”,探讨了免疫诱导治疗后实施肺叶切除术的时机、操作及效果,并强调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在提升生存率方面的优势,指出诱导治疗对于优化肺癌患者手术结果十分重要。
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Douglas Kyle Hogarth教授在“机器人支气管镜检查:最新进展”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医学成像领域面临一系列的局限和挑战,包括准确性受限、产量不高和辐射暴露等,而机器人导航系统的应用,解决了一部分上述问题。机器人支气管镜检查具有精确导航、准确性高、实时成像的优势,在肺癌诊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可提高总体早诊率,也缩短了手术时间。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高树庚教授围绕“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治疗的现状与挑战”展开阐述,他指出,尽管早期肺癌的检出率有所提升,但患者生存率仍待提高,其治疗与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对于早期肺癌患者的治疗,应聚焦于通过直接、有效的手段以提高生活质量,并注重个体化治疗方案设计。
意大利圣卡米卢斯国际健康科学大学、罗马圣卡米洛·弗莱尼尼医院Giuseppe Cardillo教授详细解读了“肺部磨玻璃样病变的欧洲诊疗指南”。对于肺部磨玻璃样病变,欧洲指南建议选择精准且前沿的定位技术,通过多学科团队(MDT)决策评估结节风险,采用最为微创的方式获得组织学诊断,并基于病变分型采取个体化手术方案。
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圣安德烈亚医院Mohsen Ibrahim教授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局部晚期肺小细胞癌的外科治疗”。通过生动的案例与手术视频展示,他介绍了在晚期肺癌患者中实施的高难度手术技术,如肺叶切除术、支气管成形术及上腔静脉成形术等,展现了其精湛的手术水平以及对复杂病例的处理能力。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兰军教授就“持续肺漏气——肺切除后常见并发症的治疗进展”进行专题报告。他首先明确了国际上对于“持续性肺漏气”的标准定义及其严重后果,深入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对该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并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持续肺漏气的个性化治疗策略,为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并发症风险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
在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时,张毅教授提到,本届会议与往年相比最大的亮点在于,出席会议的国内外专家人数多、级别高,学术专题更具多样化和前瞻性。得益于频繁的国际交流,中国胸外科领域发展迅速,国内学者不仅牵头开展了多项大型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成果卓著,也获得了更多与国外顶级医疗团队开展学术合作的机会,甚至建立姊妹科室、互访学习等。
张毅教授强调,近年来,胸外科领域的研究重点在于辅助技术和药物治疗的进步,尤其是导航技术支持系统和精准穿刺技术的应用增加,以及新辅助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显著提升了肺癌患者的手术疗效。未来,肺癌治疗将更加依赖于多学科合作和技术的综合应用,以提高患者生存,改善生存质量。
2024北京中外胸外科论坛已圆满落幕,我们由衷地期盼,通过不断深化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我国胸外科事业能够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撰稿/编辑:张妍(中国医学论坛报)
审核:黄蕾蕾(中国医学论坛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