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李学军教授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从医20多年,我一直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医生要医治的不光是病,更要医治患者的心。冰冷的手术刀,切除的是病人的生理痛苦;暖人的医者仁心,才是治愈病人内心恐惧的良药。所以,我一直认为只有病人生理和心理都得到治愈,才能判定为真正的康复。
试险,
用手术延续生命的长度
十二年前,我从湘雅医院博士毕业,被分配至和导师袁贤瑞教授在一个医疗工作组。那年,医院来了一名邓姓患者,她的颅内长了一颗拳头大小的胶质瘤,而且已经达到高级别。胶质瘤是恶性肿瘤,分为四个级别,级别越高,恶性程度也就越高。三、四级胶质瘤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称的“脑癌”。胶质瘤往往和脑组织长在一起,生长迅速,很难根治。
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情,邓女士一家陷入了艰难的选择:更长的生存期,还是更好的生活质量?肿瘤切除得越彻底、越干净,生存期就会越长。但胶质瘤往往和脑组织边界不清,肿瘤切得越多,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也就越大。特别是如果肿瘤接近或位于功能区,患者术后痴呆、瘫痪,甚至成为植物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手术选择对病人来说是一种折磨,对于医生来说同样是艰难的。作为主治医生,袁老师和我都希望患者不仅仅是延续生命的长度,更是生命的宽度。如果我们的手术只是能让邓女士日后像植物人一样活着,那么这对她以及她的家庭都是另一种形式的伤害与摧毁。
整个手术方案讨论和决策过程中,最难达成的永远不是技术,而是医患之间的信任。患者多一分信任,我们就会多一分冒险的勇气;患者多一分怀疑,我们就会多一分退避的顾虑。终于,邓女士一家选择了手术,选择相信医生。袁老师很欣慰,决定亲自主刀切除肿瘤,并让我全程协助配合。袁老师说:“病人的信任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认可。这样的冒险,值得!”
经过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手术非常成功。回忆起当时的情况,邓女士的丈夫笑着说:“手术后的第二天,她的胃口就很好。我打了一份很大的饭,她跟我抢饭吃,一大碗饭她一个人就吃完了。”生活中的小乐趣折射出病人对抗疾病的乐观阳光心态,这让袁老师和我既感动又欣慰。
复发,
再次冒险成就奇迹
术后十二年来,邓女士生活完全可以自理。她和丈夫陪伴着儿子从小学到高中,一家人其乐融融。目前脑肿瘤随访数据显示,欧美国家高级别胶质瘤的患者,从诊断到死亡平均生存期是十八个月。而邓女士已经创下了湖南省高级别胶质瘤最长的生存纪录。然而,就在儿子高中毕业准备去美国读大学时,她的胶质瘤复发了。这一次,他们再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湘雅。
这一次,邓女士的情况比十二年前更为复杂:颅内的肿瘤不仅已经长到了拳头大小,并且在额颞叶、丘脑、基底节区和胼胝体等脑内多个部位均有分布。藏在丘脑岛叶深部的肿瘤病灶,与侧颞血管、颅底静脉、大脑前动脉和颈内动脉等包在一块,而且紧挨着视神经。基底节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如果在手术中出现短暂缺血,极有可能导致患者术后成为植物人。肿瘤后界也毗邻重要功能区,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神经功能损伤。如果肿瘤一次性切除不干净,二次手术的风险极高,患者术后成为植物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十二年前,我作为参与者见证了一个生命的奇迹;十二年后,我作为主刀医生,做出了和袁老师一样的决定——手术。
第一次手术后,邓女士接受了放疗,肿瘤区的正常脑组织已经不多了。所以这次我必须更加精准、慎重地切除肿瘤,更好地保护残余脑组织的功能。
我率领团队通过应用3D虚拟化技术重建患者大脑神经传导纤维与肿瘤病灶,这样就能够更加直观地显示需要切除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重要神经血管的毗邻关系。同时,我们对患者术前磁共振检查数据进行了精密的测算分析,逆向设计出开颅手术的切口,并采用激光定位描绘出了颅内肿瘤在体表的投影。为了验证手术方案,降低手术风险,整个团队还连夜进行了多次计算机虚拟手术演练,对手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突发情况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讨论,并对手术入路进行了进一步优化,确定最终的手术方案。经过一周的精心准备,在神经外科、影像科、麻醉手术部和护理部等多学科专家的支持与协助下,我们为邓女士实施了手术。
手术之前,邓女士的家人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他们把最后的一丝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但是,他们的信任不是认为我们一定可以妙手回春,而是相信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
的确,我和我的团队做到了!
手术后三个小时,患者醒了。卧床的她要下床去上洗手间,她对丈夫说要穿自己带来的格子拖鞋。这样一个小小的要求,顿时消除了我们之前所有的担心和忧虑。手术的成功让邓女士的丈夫也十分激动,他在朋友圈写道:“今天又是一个产生奇迹的时刻,这个奇迹来源于湘雅三十五病房李学军教授,一个学军没学成,一不小心把医学成的人!历时十二年,我们见证了湘雅两代人创造的两个奇迹!见证了湘雅承前启后的伟大成就!尽管此时才想起晚餐,‘奢侈’一回加个桂圆蛋!”
扪心自问,我不信奉任何宗教,但是我相信世间有缘!十二年的时间,我和老师做出同样的决定,救治了同一个病人,我把这视作一种缘分。这种缘分并不像常人理解的那般简单,它不仅包含了邓女士及家人对袁老师和我的理解和信任,也承载着我对恩师袁贤瑞教授医道仁心理念的遵守,以及对恩师数十年悉心栽培的感恩。
时间,犹如一位魔术师。十二年前,我只是一个主治医生;十二年后,我成为了主任医师、教授、博导、科室副主任。时间流转,岁月变迁,但我始终牢记:“我保证履行由于我的专业我自愿承担的治疗和帮助病人的义务。我的义务是基于病人所处的软弱不利的地位,以及他必然给予我和我的专业能力的完全信任。所以,我保证把病人多方面的利益作为我的专业伦理的第一原则……”这是一直驱使我前进的动力,是袁贤瑞老师恪守的医道仁心的真谛,也是世间“医患缘分”的真正源头。愿自己永远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作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李学军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阵地,也是我们党联系人民、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
在全国医院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在报纸及融媒体平台开设党建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主题宣传专栏,专栏分为医院党建专家论坛及医院文化、和谐医患故事三部分。
和谐医患故事专栏将围绕医患沟通、智慧患者服务及患者安全管理等主题,讲述提升患者就医体验行动上的实践案例和感人故事,让医生掌握医患沟通的艺术,推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弘扬尊医重卫的社会正能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