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替奈普酶或阿替普酶桥接治疗具有大面积核心梗死患者的功能结局和出血率

2024-09-06作者:李稳资讯
非原创
小卒卒题记:

大血管闭塞(Large-Vessel Occlusion, LVO)缺血性卒中患者行机械取栓术(Mechanical Thrombectomy, MT)前,静脉注射替奈普酶可替代阿替普酶。但关于其在大面积核心梗死患者中应用的数据很少。我们旨在比较这两种溶栓药物在该人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222.png


研究背景


替奈普酶是阿替普酶的一种基因变异体,具有更好的纤维蛋白特异性和更长的半衰期,被认为可以更好地改善LVO卒中的再灌注和功能预后,被推荐在MT前作为阿替普酶的替代方案。最近,替奈普酶被证明相比于阿替普酶,与其相关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更低。然而,关于其在大面积核心梗死LVO卒中患者中的使用数据很少,因为这些患者被排除在主流的替奈普酶试验之外。


研究方法


我们对前循环LVO卒中和DWI-ASPECTS≤5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在MT前接受了替奈普酶或阿替普酶的治疗,数据来自TETRIS(替奈普酶)和ETIS阿替普酶)法国多中心注册研究。主要结局是3个月时残疾减少(mRS分析)。安全性结局包括3个月死亡率、脑实质血肿(PH)和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我们使用倾向评分重叠加权来减少治疗组之间的基线差异。


研究结果


我们分析了647例患者(替奈普酶组=194;阿替普酶组=453;纳入周期2015-2022)。中位(四分位数范围)年龄为71岁(57-81岁),中位NIHSS评分为19(16-22),中位DWI-ASPECTS评分4(3-5),最后所见健康状态至静脉溶栓和穿刺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65分钟(130-226)和260分钟(203-349)。MT后再灌注成功率为83.1%。在倾向评分重叠加权后,所有基线变量在两个治疗组之间平衡良好。


与接受阿替普酶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替奈普酶治疗的患者具有更好的3个月mRS评分更低的3个月死亡率。不同溶栓药物之间的PH(OR 0.84,0.55-1.30,p=0.44)和sICH发生率(OR 0.70,0.42-1.18,p=0.18)没有显著差异。


然后,我们根据DWI-ASPECTS评分进行了亚组分析,分为3-5(n=540)和0-2(n=107)。对于疗效结局,没有证据表明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对3个月功能结局有不同的治疗效果。就安全性结局而言,与阿替普酶相比,替奈普酶的使用确实与DWI-ASPECTS 3-5分组较低的PH发生率相关(OR 0.68,95%CI 0.42-1.09),但与DWI-ASPECTS 0-2分组较高的PH发生率有关(OR 2.48,95%CI 0.88-6.99)。在ECASS-2(OR 0.49 vs 1.87,p交互作用=0.03)和改良SITS-MOST sICH(0.42 vs 3.99,p交互作用=0.01)中观察到类似的结果。


研究结论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对具有大面积核心梗死的LVO卒中患者的常规临床护理中,与阿替普酶相比,用替奈普酶桥接治疗具有更好的3个月功能结局和更低的3个月死亡率,在PH和sICH发生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考虑将替奈普酶作为阿替普酶的替代物,用于符合条件的大面积核心梗死LVO卒中患者的桥接治疗。


专家简介


图片

编译

王立艳

北京小汤山医院

北京小汤山医院综合内科医师,医学硕士。2019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要研究方向为缺血性血管病。

图片

校审

王韬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

医学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治医师,2017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八年制,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科协战略发展部科技智库青年人才。致力于颅内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和烟雾病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介入及复合手术的诊疗。

本文转自:卒中视界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