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上期回顾👇
结肠镜退镜观察关键点
上海长海医院 辛磊副教授
结肠镜观察要全面、认真,注意冲洗,退镜速度均匀,保证观察时间>6 min,注意褶皱后方、回盲瓣内侧等易漏区域探查,灵活使用透明帽辅助、二次进镜等技巧,注意黏膜细微征象识别,对明确的病变要注意使用电子染色、放大内镜,拍摄图片清晰、典型。
结肠镜观察一般在退镜阶段完成,应尽可能详细地观察,避免漏诊,时间一般> 6 min,甚至延长至9 min。操作的关键点包括:
1.退镜时保持内镜先端螺旋状移动,尽量压着皱襞进行观察。
2. 退镜时要实时调整气量,在弯曲部,适当的吸气会让原本处于切线位的黏膜充分暴露,对平坦型病变,少量吸气更有利于病变的发现。
3. 退镜时要注意褶皱后方、回盲瓣内侧、肝曲/脾曲转折部以及内镜容易脱出位置等易漏区域的观察技巧。
4. 升结肠褶皱较深,褶皱背侧病变易漏诊,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倒镜观察,或适当调节气量,二次进镜观察。要重视升结肠的无蒂锯齿状病变漏诊风险。
5. 退至肛门处应仔细观察齿状线附近有无病变,有条件的患者可在直肠倒镜观察。直肠倒镜时,首先退镜至直肠壶腹部,注气使肠腔充分扩张,之后逐渐下压大旋钮、右手调整镜身进退,观察结束后,按倒镜时相反的顺序操作。
6. 退镜时要注意冲洗,切忌追求速度而放弃吸引粪水粪渣。
7. 观察时要注意识别黏膜细微征象,包括黏膜色泽变化(如充血、褪色)、表面结构异常(糜烂/溃疡/颗粒感/绒毛状改变),灵活采用光学染色、近焦模式和放大内镜等。
8. 有条件的中心或有经验的医师可常规使用透明帽,有利于发现更多的病变。
9. 对临床考虑炎症性肠病,或下消化道出血、但结肠未见明显病变的患者,应尽量插镜至回肠末段。
发现病变后,应仔细冲洗黏液,获得重点观察区域的正面观,尽量将病变调整到画面中央,尽量使其处于不被皱襞遮盖的位置。
应注意观察以下内容
①范围、边界;②有无出血;③中央特征(有无凹陷、隆起);④边缘特征(规则/不规则/火山口样);⑤基底特征(带蒂/广基/亚蒂)。
1. 形态学评估一般采用巴黎分型。
2. 如考虑病变为早癌,应注意鉴别有无黏膜下浸润征象,可通过充气吸气,了解病灶软硬程度,通过黏膜下注释,判断“抬举征”情况。
3. 如考虑病变为侧向发育型肿瘤,应区分颗粒型与非颗粒型。
4. 如诊断溃疡性结肠炎,应注意观察和描述范围、活动度、Mayo评分;如诊断克罗恩病,应描述克罗恩病内镜严重程度指数,或克罗恩病简化内镜活动性评分。
5. 对黏膜下肿瘤(如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可使用活检钳触动病变辅助判断。
从质控指标考虑,应留存阑尾开口、回肠末段等标志性解剖结构作为确切证据,而非仅有回盲瓣远景图片。
1.消化内镜图文系统中嵌入肠道准备量表,整合病理诊断回输、退镜时间记录等功能,定期回溯数据进行绩效分析,反馈至内镜医师,以利于提高检查质量。
2. 建议有条件的中心采用人工智能方式提高观察诊断能力。
1.病变观察:
退镜时间≥6 min,注重螺旋移动镜身、调节气量、重点检查易漏区域,升结肠和直肠可倒镜观察。
2.病变识别:
冲洗后观察病变范围、形态、中央/边缘特征,对早癌应鉴别黏膜下浸润征象,对炎症性肠病应注意评分。
3.记录质控:
留存阑尾开口、回肠末段图像作为检查证据,整合病理诊断与退镜时间回溯分析。
4.技术辅助:
推荐透明帽辅助观察,有条件者应用AI及染色/放大内镜提升检出率,系统嵌入肠道准备量表优化流程。
结肠镜观察升结肠时,应重视哪种病变的漏诊?
下期预告
长海经验 | 肠镜下活检操作前准备与评估【下消化道内镜规范化操作④】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
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大数据协作组成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