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号召,助力我国慢病管理事业发展,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特启动“慢病管理 大师同行——大师说·慢病综合管理专家访谈”。项目聚焦临床常见慢性疾病,围绕疾病的诊断、治疗、随访等全程管理,邀请领域内知名专家进行访谈,分享诊疗经验,探讨临床难点,以提升临床医生慢病管理能力,提升我国慢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获益。
本期邀请到武汉市第三医院李东升教授和武汉市武昌医院王丽岳教授,分享高血压诊治经验,阐述我国高血压管理现状与难点。现整理采访精粹,以飨读者。
李东升 教授
武汉市第三医院心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武汉市第三医院胸痛中心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负责人
中国胸痛中心现场核查专家
湖北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专家
湖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委员
湖北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常委
湖北省闭塞病变介入俱乐部委员
湖北省心血管质控中心委员
武汉市医师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武汉市心血管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
武汉市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
武汉市胸痛中心委员会委员
武汉市江城“口碑”医生
武汉市第三医院“同仁好医生”
擅长冠心病介入、起搏器植入术、各种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尤其在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症抢救治疗方面经验丰富
王丽岳 教授
博士 主任医师 硕导
武汉市武昌医院
中国微循环学会痰瘀阻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微循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学会心源性卒中分会副主委
湖北省医学会胸心分会结构心脏病学会常委
湖北省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控制委员会委员
中国胸痛中心预审专家
武汉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
武汉市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武汉市中药医学会络病分会常委
武汉市医院协会慢病管理委员会常委
武汉市医院协会结构性心脏病分会
湖北省急性心血管疾病医疗救治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复杂病变PCI俱乐部委员
年轻高血压患者比例增加,
高血压控制目标需更严格
日常诊疗中,您接诊的高血压患者,单纯高血压患者居多,还是高血压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居多,通常合并哪些疾病?
李东升教授:在临床中,更多高血压患者会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合并症。
王丽岳教授:早年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国内高血压患者中单纯性高血压占21%,高血压合并症患者占22%。但从高血压门诊日常工作来看,高血压合并症患者要高于流调数据。较常见的合并症有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冠心病、外周血管疾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
日常诊疗中,您接诊的高血压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其高血压的主要表现及特征?
李东升教授:老年高血压患者更多见,但近两年高血压年轻化比较明显,特别是近两年疫苗接种时筛查出更多的年轻高血压患者。
王丽岳教授: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35岁患者仅5%,<45岁患者约20%,>65岁患者超过50%。但随着近年来国内外高血压指南对血压控制目标越来越低,年轻高血压患者数量越来越多, 在疫苗接种过程中也发现更多30~50岁患者单纯高血压患者。
请您具体谈谈针对不同人群的血压控制目标。
李东升教授:血压控制基本的目标是140/90 mmHg,老年人可以放宽一些,但对于年轻人尤其已经合并靶器官损害的患者,目标需控制在130/80 mmHg。
王丽岳教授:对于来就诊的高血压患者,首先应进行风险评估,在开始治疗之前选择不同的降压目标。一般情况下建议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但对于合并脏器功能损害的患者,建议的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
不同降压药物各有优势,
临床需综合权衡制定个体化方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物均可作为初始治疗用药,建议根据特殊人群的类型、合并症选择针对性的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初始治疗您通常选择哪类药物?您认为ACEI类药物适合哪类患者?
李东升教授:高血压治疗主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及合并症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不仅要考虑降压效果,还要考虑对靶器官的保护和患者的长期获益。
王丽岳教授:临床最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有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初始治疗选择药物时,需根据患者血压、合并症情况、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进行选择。对于合并有心衰、心室肥厚、蛋白尿的患者,ACEI类是首选药物。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优先使用长效降压药物,以有效控制24小时血压,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相较于短效降压药物,您认为长效降压药物的优势有哪些?
李东升教授:长效降压药可以24小时平稳降压,减少血压波动,恢复正常的血压勺型曲线。此外,长效降压药能够带来长期获益,降压同时可以降低心肾疾病的风险,因此在临床中多会选择长效降压药。
王丽岳教授:血压控制的目的是控制血压达标、维持血压平稳、降低靶器官损害。而长效制剂具有明显优势:①有效半衰期长,可以24小时良好控制血压;②每日服用一次,患者依从性好;③长效维持血药浓度有助于保护漏服药物的患者;④药物释放缓慢均匀,患者血压波动小,能减少心脑肾重要脏器损害的风险。
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风险显著增加,而降压治疗获益也十分明确。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体风险。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有哪些?
李东升教授: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有:①受体位或情绪影响血压波动较大;②往往伴有明显的动脉硬化,脉压差非常高;③更多老年患者存在合并症,如糖尿病、心肾功能不全等。
王丽岳教授:老年性高血压主要表现为:①以收缩压增高为主,易造成心脑肾脏器功能损害,因此主要控制其收缩压达标。②脉压差比较大,在降压用药时要注意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保持合理水平。③血压容易产生波动,应关注季节变化及自身心情的影响,及时调整用药治疗方案。④血压波动曲线图多呈现为非勺型,定期监测以便及时对服药时间和剂量做出调整。⑤合并心脑肾脏器功能损害及糖尿病的患者较多,在选择用药方案时应注意重要脏器功能保护。⑥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应提醒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体位改变,减少对血压波动的影响。
对于老年患者,您优先考虑何种降压药物?ACEI相较于其他类药物的优势有哪些?
李东升教授:为老年患者选择降压药时,重点考虑的因素一是要平稳降压,二是对心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王丽岳教授:结合老年高血压的特点,小剂量的联合治疗方案是首选,建议优先选择长效的钙拮抗剂+ACEI或ARB。对于容量负荷较高的患者,应选择钙拮抗剂+利尿剂。对于合并有严重的前列腺增生的患者,优先选择α受体阻滞剂类。ACEI类相较于其他类降压药,有降低蛋白尿、逆转心室肥厚、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等优势,对于存在上述合并症的患者,应首选ACEI类药物。
您在选择具体ACEI类药物时,主要会考虑哪些因素?
李东升教授:在选择药物时,既要考虑降压的效果是否明确,还要考虑用药风险及依从性的问题。ACEI类药物为患者带来的获益不仅体现在降压效果上,还有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对于伴有心衰,急性冠状动脉硬化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首选ACEI类药物。
王丽岳教授:ACEI类药物的循证医学证据充足,被证实能够有效降低高危人群脏器功能损害,为患者带来长期获益,是临床中医生们愿意选择的药物。在临床中,我会尽可能选择半衰期长的ACEI;考虑到降压疗效的差别,优选降压效果较强的药物如培哚普利;还需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另外价格是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因素。
培哚普利具有半衰期长,保护心血管等特点,您在日常诊疗中使用培哚普利的临床感受如何?
李东升教授: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培哚普利的降压效果令人印象深刻,单药血压控制率也非常高。其次,培哚普利临床副作用少,患者有较好的依从性。最后,长期使用培哚普利对靶器官有保护作用也是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
王丽岳教授:培哚普利循证医学证据充分,多项大型临床研究成功改写指南。从药代动力学来看,培哚普利的半衰期长达30~120小时,能够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有助于血压持久达标,并且方便的服药时间也有利于提高依从性。从药物作用机制来看,培哚普利除了能够降低血压,还具有抗氧化应激、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以及抗炎等效应,可以发挥保护心血管和靶器官的作用。
您认为原研药品与仿制药品的用户群体有不同吗?您认为原研药品更适合哪类患者?什么样的患者不适合更换药品?
李东升教授:原研药的临床疗效更加肯定,而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也可以达到一定的降压效果,但临床中发现副作用会多一些。对经济条件许可的患者建议选择原研药。对于受医院政策影响而需要更换药物的患者,需要从患者的长期获益去考量,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推荐患者尽量去药店购买原研药。
王丽岳教授: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仿制药管理规定,以保障仿制药品的疗效与安全性,促进仿制药品的发展。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疗效得到国家药监部门的肯定,而且价格便宜,适合普通患者,而对于要求较高的人群可以选择原研药。对于换药问题,由于不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生物等效性和药物副作用均存在差异,建议慎重更换或严格按照医嘱更换。
提升认知,多方联动
基层慢病防控任重道远
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反映高血压防治状况的重要评价指标。有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 6%,45. 8%和16. 8%,您认为控制率较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善?
李东升教授:血压控制率低的原因,首先是知晓率比较低,人们对高血压的认知不足。其次,很多患者担心用药的副作用,对于终身服药来控制血压存在顾虑。针对这些问题,应在基层社区组织公益活动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在为患者制定治疗策略时需加强医患沟通,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打消患者长期用药的顾虑。
王丽岳教授:我国高血压控制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层面对血压监测的普及宣传不足,导致高血压患者知晓率低、控制率低;在患者层面,用药后不进行血压监测难以确保治疗疗效,并且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和其他合并症控制不佳也会造成血压波动;在治疗层面,应用联合治疗方案和复方制剂的比例较少,初级医生对于指南的更新掌握不及时,治疗水平有待提高。
若要改善血压控制率,需要基层医生-三级医院-患者三方的联动。对患者进行全程的血压监控,提高患者对血压达标率的认识;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将高血压的管理纳入初级保健系统;加强提高医生对高血压规范化的诊断治疗。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做好202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指出要以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健康服务为突破口推进基层慢病医防融合。对此,我们还需要哪些努力?
李东升教授:基层慢病医防融合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特别是对高血压患者的筛查、健康教育等还有很多工作亟待开展,以便帮助更多患者达到长期血压控制的目标。湖北省提出的“323攻坚行动”中,针对2种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开展一系列工作,旨在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我们中心已与30多个社区开展联合行动,参与更多居民的高血压管理。至于未来,可以说是长路漫漫,任重道远。
王丽岳教授:提高慢病管理水平,首先应加强健康教育,增加公众对于高血压等慢病的认知。慢病健康管理过程中,也需要进一步优化体系和流程:①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基层健康管理团队,推进居民慢病管理;②提高医保报销比例,有助于更多患者进行慢病管理;③加强基层医生、三级医院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令更多患者更加主动参与慢病管理;④完善分级诊疗的转诊模式,鼓励大中心与基层医疗单位的点对点帮扶,帮助患者能在基层得到更专业的诊疗指导。
审批编号:DMMKT20220531005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