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胃ESD术后处理 | 指南共识

2024-11-14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非原创

(一)患者复苏和观察


采用深度镇静或麻醉的患者应按规定予以复苏,建议在专设的复苏区由专人照看,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直至患者意识清醒。术后第1天禁食;继续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和胸部、腹部X线检查,如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无异常,术后第2天进流质或软食,随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如有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出现时,可适当延长禁食禁水时间。

(二)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用药

1.抑酸药

胃ESD术后应常规应用抑酸剂,以提高胃内pH,促进医源性溃疡(文中特指胃ESD后创面,因直接剥离深度超过黏膜层,符合"溃疡"定义,又称人工溃疡或人造溃疡)愈合,减少迟发性出血发生。研究证实,PPI在减少胃ESD术后迟发出血和促进医源性溃疡愈合方面效果优于H2RA。一项纳入5项RCT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PPI在减少迟发性出血方面显著优于H2RA(OR=0.41,95%CI: 0.20~0.85,P=0.02),而且疗程为8周时与H2RA相比,PPI减少ESD后溃疡出血的作用也更明显(OR=0.36,95%CI:0.17~0.76,P=0.007)。一项纳入74项研究的荟萃分析亦证实,应用H2RA代替PPI是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因此,推荐PPI作为胃ESD术后减少出血和促进医源性溃疡愈合的首选药物。在具体选择哪种PPI时应注意避免选择有药物相互作用的药物。

ESD术后PPI的用法类似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目前大多数研究建议从手术当天起静脉应用PPI,可选择抑酸作用强效、持久的PPI,以有效促进ESD医源性溃疡的愈合,降低再出血的风险,2~3 d后改为口服标准剂量PPI,一般疗程为4~8周。不过,也有研究建议在没有延迟溃疡愈合因素的患者中服用2周即可。

荟萃分析和大量研究显示,切除标本直径>40 mm、肿瘤直径>20 mm、服用抗栓药物(尤其是≥2种抗栓药物)、平坦/凹陷型病变、组织类型为癌、病变位于胃小弯侧、伴有溃疡、合并心脏病/肝硬化/慢性肾病/血液透析、操作时间长(>60 min)等均是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对于伴有上述ESD术后迟发性出血危险因素的患者建议可酌情增加PPI用量、延长疗程或加用胃黏膜保护剂。且对于伴有多个迟发性出血危险因素的患者,建议延长住院时间。

研究显示,切除标本直径>40 mm、术中反复电凝止血、凝血功能异常、合并糖尿病等为胃ESD术后医源性溃疡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一项研究发现,泮托拉唑治疗4周时几乎所有ESD术后初始直径≤30 mm的溃疡在4周时按溃疡愈合程度均被归为小溃疡组(4周时溃疡面积≤10 mm2),而绝大部分ESD术后初始直径>40 mm的溃疡在4周时被归为大溃疡组(>10 mm2)。可见,对于ESD术后直径≤30 mm的溃疡,PPI治疗4周可能已足够,但对于术后直径>40 mm的患者则需要延长治疗时间。Lee等进行的一项前瞻性研究亦发现,在ESD术后溃疡面积>40 mm2的患者中,PPI治疗8周组的溃疡完全愈合率显著高于PPI治疗4周组(83.3%比42.6%, P<0.01)。因此,对于伴有上述胃ESD术后医源性溃疡延迟愈合危险因素的患者建议至少接受8周的PPI治疗,并可酌情增加PPI用量、延长疗程或加用胃黏膜保护剂。

2.胃黏膜保护剂

胃黏膜保护剂与PPI联用有一定协同作用。多项荟萃分析显示,ESD术后PPI联合胃黏膜保护剂的医源性溃疡愈合率显著高于单用PPI。且无论是治疗4周,还是8周时,PPI联合胃黏膜保护剂的溃疡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单用PPI。

3.抗生素

我国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象不容忽视。多项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胃ESD治疗后出现菌血症的风险低,而且是一过性的,因此不推荐胃ESD围手术期常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而对于术前评估切除范围大、操作时间长、消化道穿孔高危患者,以及高龄、伴有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感染风险高的患者,可酌情使用抗菌药物。药物的选择参照卫生健康委抗生素使用原则,ESD术后可选用第1或2代头孢菌素,酌情加用硝基咪唑类药物。术后用药总时间一般不应超过72 h,但可酌情延长。

4.止血药物

止血药物对胃ESD术后出血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尚未证实,部分药物有致血栓风险,不推荐作为一线药物使用。对无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应避免滥用此类药物;对有血栓栓塞风险或服用抗栓药物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5.根除幽门螺杆菌

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态并不是胃ESD术后医源性溃疡延迟愈合的影响因素,根除HP不会促进医源性溃疡的愈合。但HP感染是胃ESD术后溃疡复发的危险因素,且根除HP可显著降低早期胃癌ESD术后异时癌发生率。因此,对于接受胃ESD治疗的HP阳性患者,推荐行HP根除治疗。Huh等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在514例接受HP根除方案治疗的胃部肿瘤内镜切除术后患者中,ESD后早期(≤2周)即行HP根除可达到更高的根除率[早期根除组90.0%,中期根除(2~8周)组76.2%,晚期根除(≥8周)组72.4%;P<0.001]。因此,建议胃ESD术后2周内行HP根除治疗。

(三)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1.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处理

目前关于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定义,各研究和指南中各有不同,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迟发性出血最常见的定义为ESD所致溃疡的明显出血且需要再次内镜下止血的情况。当与术前相比血红蛋白较术前下降20 g/L,生命体征发生变化,或出血呕血、便血、黑便时则可在内镜检查前就发现出血。迟发性出血可分为48 h内出血和超过48 h出血。大部分迟发性出血发生在ESD术后48 h内,可持续至术后2周。

由于各研究中关于迟发性出血的定义不同,因此,不同研究中报道的迟发性出血发生率差异较大。一项纳入了74项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汇总的胃ESD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5.1%(95%CI:4.5%~5.7%),各研究间的异质性较大。但若按照不同研究设计来看,迟发性出血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RCT 5.9%,前瞻性研究6.1%,回顾性研究4.9%)。

胃ESD术后迟发性出血首选内镜下止血,如止血钳止血、黏膜下注射药物止血等。纳入10项RCT研究、1 283例内镜成功治疗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与H2RA相比,PPI显著降低再出血率((OR=0.36,95%CI: 0.25~0.51,P<0.000 01),减少需手术治疗的患者数(OR=0.29; 95%CI: 0.09~0.96,P=0.04)。因此,对于大量出血患者,推荐静脉应用PPI,以迅速提高胃内pH值,使其达到6以上,促进血小板聚集和防止血凝块溶解,有利于止血和降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发生率,预防再出血的发生。

2.术后迟发性穿孔的处理

迟发性穿孔是指ESD期间无穿孔,ESD术后即刻无症状或游离气体存在,随后突然出现腹膜刺激症状,或术后腹部平片或CT提示纵隔下有游离气体存在的情况。迟发性穿孔是一种非常少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0.1%~0.45%,多发生在ESD术后1~2 d。研究发现,管状胃(食管切除术后将胃管拉至胸腔以代替食管)可能与迟发性穿孔有关。另外,Hanaoka等报道迟发性穿孔的发生可能与ESD期间电灼烧或反复电凝,造成胃壁缺血性改变,导致组织坏死有关。因此,ESD期间最好避免过度电灼烧或反复电凝,以预防迟发性穿孔的发生。

出现迟发性穿孔时,若是穿孔较小,发现早,且未发生广泛性腹膜炎或严重纵隔炎(如管状胃的情况下),可考虑保守治疗,如在CO2注气的情况下用endoloop-endoclip技术、OTSC关闭迟发性穿孔造成的胃壁缺口。闭合成功后,可以采用包括放置鼻胃管、禁食、静脉给予抗生素和PPI等在内的保守治疗。采用CO2代替空气注气可减少胃ESD穿孔导致气腹症的发生率。CO2注气可预防气腹引起的呼吸循环不稳定,并减轻术后呕吐、腹胀等症状,同时还可预防空气栓塞发生。虽然小部分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和小心的随访可成功治疗迟发性穿孔,但是如果穿孔未能闭合或者怀疑出现腹膜炎征象,应当请外科医生参与评估是否需要外科治疗。

3.术后狭窄的处理

当胃ESD术后,直径为1 cm的内镜不能通过时即发生了胃ESD术后狭窄。狭窄是胃ESD术后的一种严重迟发性并发症,可导致吞咽困难和恶心等临床症状,会明显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狭窄可发生于ESD术后几周溃疡愈合期间,主要见于贲门、幽门或胃窦部面积较大的ESD术后。狭窄在所有胃ESD患者中的发生率为0.9%~2.5%,在贲门处的发生率为0%~21.3%,胃窦和幽门前发生率为3.2%~18.8%。多项研究显示,黏膜环周缺损>3/4和切除纵向长度>5 cm是胃ESD术后发生狭窄的危险因素。

内镜球囊扩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多数患者通过多次内镜球囊扩张,症状可得到有效缓解。推荐在具有狭窄危险因素的患者中进行定期内镜随访,建议在狭窄真正形成前开始进行内镜球囊扩张治疗。预防性应用内镜球囊扩张,可避免狭窄区域压力过高,从而减少并发症发生。需要注意的是,内镜球囊扩展可能会引起穿孔。对于高危穿孔患者,球囊扩张期间进行早期干预可避免穿孔的发生。若狭窄不适合内镜治疗,则可进行手术治疗。此外,有研究显示胃ESD术后应用糖皮质激素可预防和治疗狭窄,但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内容节选自《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围手术期指南》


猜你想看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