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医生,这个报告单到底什么意思?”
门诊、病房、线上,患者和家属的提问往往来得突然而具体,却直指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为此,“壹生资讯-肿瘤频道”推出全新微专栏《肿瘤三分钟——答患者问》。每期用约3分钟可读完的篇幅,聚焦1个高频真实提问,给出循证、易懂、可操作的回答。
本期带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整理的科普患教文章,解答“免疫治疗后出现腹泻怎么办?”
三分钟,让困惑少一点,让沟通顺畅一点,让医患携手向前迈一步。
在抗击肿瘤的战场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堪称一位神奇的“指挥官”。它能够唤醒人体免疫细胞,将它们打造成“特种兵”,对癌细胞发起精准打击,为患者带来抗肿瘤胜利的曙光。然而,免疫治疗并非一帆风顺,有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意外遭遇了“肠”途波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肠炎。
这种肠炎表现为频繁的腹泻、吃啥拉啥。原本急需营养的患者,却因无法正常吸收食物里的营养,体力渐渐跟不上,心情也变得焦虑。更令人揪心的是,如果腹泻得不到及时控制,抗肿瘤治疗可能被迫中断,这对患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免疫“特种兵”在攻击癌细胞的过程中,误伤了肠道,引发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肠炎。
面对这样的情况,患者们该如何应对呢?别担心,接下来将为您提供科学的应对方法。
当您接受肿瘤免疫治疗后,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可能已经发生了肠炎:
大便异常:大便变得稀薄、糊状或水样,甚至带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有时大便表面会出现黏液或油花,严重时可能带血。
肠鸣与腹痛:肠鸣音频繁,伴有腹痛,且疼痛可能逐渐加重。
排便次数增多:大便次数明显增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如果您出现上述症状,切勿大意!请立即告知肿瘤科医生,并前往消化科专科就诊。
当您来到消化科,医生会通过以下步骤为您进行诊断:
医生会详细询问您的肿瘤用药史(包括是否使用PD-1/PD-L1抑制剂、CTLA-4抗体等),并结合症状进行初步检查,包括血液和粪便检查。这些检查的目的是排查其他可能引起腹泻的原因(如细菌感染),同时评估肠炎的严重程度。
•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和电解质等。医生会通过这些结果判断您是否存在贫血、低蛋白等营养不良情况。
• 粪便检查:包括粪常规、隐血、粪钙卫蛋白和粪细菌培养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肠道感染,初步了解肠炎的严重程度。
如果初步检查结果不足以明确诊断,医生可能会安排以下检查:
• 肠镜检查: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发现水肿、红斑、糜烂、溃疡甚至出血等病变。病变多发生在左半结肠,严重时可能累及全结肠、小肠甚至胃部。结合病理检查,可以明确是否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肠炎。
• 腹部CT检查:如果因病情无法进行肠镜检查,医生会安排腹部(肠道)CT。CT可以显示肠道水肿、增厚等表现,严重时可能发现肠扩张、坏死甚至穿孔等并发症。如果出现这些情况,您可能会伴有腹胀、便血或剧烈腹痛,需要紧急处理。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级进行个体化治疗。医生会结合检查结果,为您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
• 症状:腹泻一天不超过4次。
• 治疗:口服止泻药物,避免高纤维、乳糖饮食,可继续使用抗肿瘤药物。
• 症状:腹泻一天4-6次,伴有腹痛、大便带黏液或便血。
• 治疗:暂停肿瘤免疫治疗,使用止泻药物和适当补液。同时,加用口服或静脉糖皮质激素。医生会根据病情调整药物方案,必要时使用其他抗炎药物(如英夫利昔单抗或维多珠单抗)。
• 症状:腹泻一天超过6次,伴有严重腹痛,甚至出现穿孔、大出血等危重表现。
• 治疗:根据病情制定饮食方案(禁食、流质或肠外营养),进行静脉补液,使用高剂量糖皮质激素。必要时更换为英夫利昔单抗或维多珠单抗。如果出现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干预。同时,暂停肿瘤免疫治疗,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要永久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来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