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一文总结 | 糖尿病足感染时,抗生素的选择、疗程及停药时机

2024-03-14作者:论坛报苌田田资讯
原创

图片

点击图片,进入征集活动 ↑ ↑



作者: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  翟筱涵  王爱红


抗感染治疗是糖尿病足感染管理中的关键一环。在充分有效清创的基础上,规范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可有效控制感染并限制感染的播散。

  • 初始经验性治疗原则:综合患者自身情况与当地的流行病学,评估患者感染的病原菌类型,尽早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见表1)。

  • 给药途径及途径:应基于患者自身情况和感染的严重程度选择(见表2)。

  • 停药时机:一般临床上以感染症状及脓性分泌物消失、足分泌物培养阴性作为停用抗生素的标准。



抗生素应用的总体原则


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是合理选择及调整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1. 初始经验性治疗

临床医生为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留取合格的创面或组织标本后,即可综合患者的自身情况(感染部位的特征及严重程度、既往微生物学结果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疗效、住院史、手术清创史、有无合并骨髓炎等)与当地的流行病学,评估患者感染的病原菌类型,尽早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经验性治疗。

抗菌药物的调整应该根据患者的初步临床治疗效果、结合病原菌培养和药敏结果综合分析并调整治疗方案。



2.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应遵循选择性、及时性、相对窄谱、最短疗程、安全性、不良反应最小、性价比高、循序渐进的原则。

理想情况下,窄谱抗生素治疗是首选,以避免抗生素耐药性问题。



经验性抗生素的使用建议


表1  基于感染严重程度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方案

图片

GPC:革兰阳性球菌;GNR:革兰阴性杆菌;MRSA: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ESBL: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

*一般目前认为合并骨髓炎时采用;a:对于严重的感染使用常规推荐剂量,如果存在氮质血症、肝功能不全,则进行剂量的调整;b:口服抗生素一般不用于严重的感染,除非是经过静脉抗生素治疗好转,出院随访后使用口服抗生素。



抗生素的给药途径、疗程和停药时机



给药途径和疗程

一般对合并有全身疾病、重度感染、口服抗生素不能耐受或者怀疑感染的细菌对口服抗生素不敏感时,可考虑静脉给药;在全身情况及感染控制后可转换为口服抗生素治疗;如果合并骨髓炎或口服抗生素耐药的感染,应延长静脉用药时间。


表2  基于感染严重程度的经典抗生素治疗途径及疗程

图片



停药时机

目前国内外对抗生素的停药时机研究相对较少,一般临床上以感染症状及脓性分泌物消失、足分泌物培养阴性作为停用抗生素的标准。

一般不主张创面愈合的整个过程均应用抗生素。

对于足部严重缺血或缺血情况无法得到改善的患者,过早停用抗生素会增加创面再感染的风险,建议适当延长1~2周。


小结







糖尿病足感染的抗生素初始治疗,通常是经验性治疗,需要根据药敏结果、感染的严重程度、可能的副作用、价格、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他与患者相关的因素来设计恰当的治疗方案,采用合适的给药途径和疗程对有效控制感染至关重要。后续可根据微生物学结果和患者的治疗反应调整用药,改善预后。原则上不推荐局部应用抗生素治疗。


图片
END

版权说明: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论坛报“领航计划”项目专题,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请联系【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内分泌】申请授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